《还原真实的奇门法术与中国功夫:遁甲天机卷》
第24节

作者: 周易讲座
收藏本书TXT下载
  轻功和硬功不同,它的每种功夫间都有密切联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都有相应的武功。当练到最高阶段时,轻功的全部功夫也已具备了。轻功的基础是轻身术,它的每一个阶段练习都要花几年的时间,可想而知,要想练成全部轻功,所需的时间当然也更长。
  轻功的练习危险性大。在练一些基本功时,危险性还不太突出,但练穿帘功、壁虎游墙、飞檐走壁就容易出事故。稍不留意就会造成伤残,因此务必慎重。
  练轻功十分艰苦。过去有轻功的人一般不愿在大众面前显身手,即被人知也是对其练法讳莫如深,不肯轻易传人。而练者常知难而退,不愿冒风险,因此现在会轻功的很少。但是,只要有人指导,轻功也许不是神化,也有可能练成。

  轻功的练习首先要练脚掌的功夫。在练习中脚跟不能着地,只能以前脚掌着地,这也是练轻功的基本要求,目的是练习小腿的肌肉。常见的锻炼方法是,以脚前掌支撑立于两块砖头之上,两脚跟须凌空。以脚前掌用力向上纵起,落下时以脚趾着砖面,然后再以脚前掌用力跳起,以脚趾触砖落下,如此循环练习,也可以在做上述练习时身负重物。

  脚掌功夫练成后,才可练行走功。先跑平地,再跑山路。每天晨夕两次,不可懈怠,每次行走十公里。最后练跑崎岖山径,行走的速度越走越快。之后要练步子的轻盈稳固,可跑桩与跑砖法练习。所谓跑桩是空地上跑桩,空地上每隔一步竖一木桩,共一百根。桩高三尺、粗五寸。练者从一头跑向另一头,然后折身回跑。行走的速度要越来越快,并逐步将桩端削尖,直到桩端径粗两寸为止。此后可自行练习梅花桩和跑砖。跑砖是将标准青砖竖起横放,按一步一块的距离排列二百块。练者从一端跑向另一端,要求脚踏青砖而砖不倒。如此不懈练习,直到在砖上行走而砖仍纹丝不动,即可将砖竖直立放而练,练至如履平地而砖不晃动时为止。此时,脚上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夫了。在练行走术的过程中,身上都绑有特制的铅板,分量由轻而重。

  行走功练成后,可练跳跃功,此种跳法是垂手直膝而跳,落地时以脚前掌着地。练此功时可以在膝关节后绑一木板,不让膝盖弯曲。当练到直膝能上跳一尺时,便可练超距功了。练者在地上自行挖一尺半深坑,再直膝并足上跳,以后再跳再挖,直至坑深一丈为止。在练时身上也须带特制的铅板,再跳一段时间坑加深一次,铅增加几两。当能直膝跳出丈把深的坑时,脚腿的弹力已极大了,一旦弃去铅板,就能行走如飞。

  弹跳功练成后,便由练腿改为练全身功夫。此时仍在原来的坑中练习,只是要在坑沿上遍撒黄豆,要求双足跳上时脚尖落地而身不摇晃,因此落地时要极轻。此时可弃身上所负之铅板(约3公斤重)而改穿铁珠衣。所谓铁珠衣是用粗布制成的特殊的背心,背心上有隆起布条,里面可塞铁珠或铁砂。初时背心重10公斤,以后渐增至20公斤。身穿铁珠衣后可练屈膝上跳。待足落黄豆上身不摇晃,而黄豆也不溅起时,可扫去黄豆,换撒上松软的黄沙。要求落地时黄沙上的脚印越浅越好。此后,可练轻身功,即走七石大缸和栲栳如此练成后据说可踏雪无痕,有轻身飞行之能。如有此功,可在此基础上,即可着手练更上乘的轻功。

  练轻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身上要带特制的铅。因为人体如果一直在超过自身体重的情况下锻炼,一旦弃去额外重负,恢复自身体重,自然身轻如燕。练功者身上带铅后,不可轻易将铅取下,无论是练功时或日常生活都要带着,这样才能使身体各部分逐渐适应。铅是有毒之物,易伤人血,因此可将所带之铅预先处理。古老的处理方法是将铅烧红,浸人猪血(或豆腐)之中,三天后取出再烧再浸。如此七烧七浸之后,埋于土中四十九天,即可取出使用。

  也有捆绑沙袋的练习方法,每日登高坡,攀登一年后,每日登高坡两腿各加一两沙子。古代的两等于现在一年下来就是22斤左右。坚持三年以上,身上沙子有六十余斤。
  这样就可以练习旱地拔葱了。挖一土坑,两腿绑直,每日练习跳跃,一年后也开始绑沙子,如此三年。
  以上属于外家轻功。只有外家和内家轻功合练才能达到麦尖走,水上漂的功夫。

日期:2010-05-22 13:41:08

  道家轻功修炼方法
  轻功,道家称“轻身”、“轻举”,含“飞升”的意思。据古代文献记载,我们今天所讲的轻功,其根源是来自于道学家,它是道家追求得道成仙的产物,是“道”的骄子。轻功是道家重要的修炼术,是其看家的本领和独特的标志,他们代代沿袭相传。
  第一层培气
  第一步:入静
  面南站立,两脚成内八字站立与肩宽,意守丹田,两手掌心紧贴大腿外侧。

  吸气,同时两臂抬起,变掌心向下,待抬至与肩同高时、缓缓呼气,同时两臂下沉,身体下坐,含胸拔背,在呼出气尽之时,左内右外,两掌劳宫穴相对,轻置丹田处。同时微合双眼,意念从头顶百会穴起向下依次放松,静守丹田。当能到杂念俱灰,心澄气爽,印堂穴处有忽红忽青忽白忽黑忽绿等色交替转换,而外事外物难以动心时,此功告成,可进人第三步的修炼。

  第二步:小周天行气
  继续意守丹田,当真气发动时,可觉气海穴(丹田)会产生一股热气流,你就用意念默随着它,它将会从丹田下沉至会阴,再向后经尾闾穴循督脉向上,经命门,夹脊、陶道、玉直达百会,然后再循印堂(两眉心)沿额中至鼻准,过舌尖,接入任脉。后至华盖、膻中、阴交、组入气海。
  第三步:大周天行气
  扎第二步之根基,至内气充盈时,乃引气循人体奇经八脉运行(任、督仅为其中之二),上至手指尖,下达足底涌泉。
  督脉起自政权有腧,并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断交,诸阳经均来交会,故有“阳脉之海”之称。具有调节全身阳经气的作用。
  任脉起自中极底,上腹循喉承浆里,诸阴经均来交会,故有“阴脉之海”之称,具有调节全身阴经气的作用。
  冲脉出胞至胸止,从腹会咽络口唇,女人成经为血室,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会阴,三脉并起而共行。
  以上为第一层“轻功培气”筑基之功,虽为根本,但关系到第二层,第三层能否顺行,因此不可不修,否则,二、三层纵修千年终是白费心血。
  第二层行气

  第一步:动作、意念的统一
  两脚跟相抵,成外八字站立,先入静,修大周天循环一遍,至随发随收,神到气到时止.两手劳宫穴由先前贴气海转为合掌相对,随气之升而升至天心(百会穴)之上,成掌心朝天,再随气之降自两边向地拍击同时脚跟上提,渐至足尖着地,同时呼气.意念:两掌不能拍下,自己借反击掌之力向上升腾。再丹田提气,与所降之气汇于膻中。意念:天之阳自天心(百会穴)入,经鹊桥到膻中地之阴自涌泉入,循足太阳经经会阴上入膻中,大地之阴阳交融,培炼出自然之精气。

  第二步:行气、动作、意念的统一
  同上。当两掌相合,行气自气海出,上行经膻中、天池、天泉、曲泽、内关至劳宫,当掌至天心上时,气正至劳宫,意念人体之真气上进数尺,交融天地之精化,此时呼出第一口气,再吸气。意念气自天上数尺下降入劳宫,并循经纳人气海,再经气海又循经至劳宫,如此反复三次,至气盛极时两掌呈阴掌(即掌心向地)向两侧地面缓缓抽下.意念大地上有一股大力托浮,使臂不能落下,从而身体以这股力为支持,向上升腾。

  第三层圆功
  在第三层修习之前,先同第二层一样,习大周天一遍,渐入第二层修习。并将第二层所习得自然之精气与人体之真气相溶,返循经回归海。
  第一步:短暂功(即常言“一鹤冲天”、“单飞燕”等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