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之传国玉玺》
第31节

作者: 二两米酒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官窑我们一般指的是明清时代青花或是别的瓷器底部写有明确款识的器物,像“大清雍正年制”“大明成化年制”这样的官窑瓷。因为明清都在景德镇设了御窑厂,它们的成品都有明确的款识。另一个就是窑口,就是我们所说的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的“官窑”,它是政府自己开办的一个窑厂,名字就叫官窑,和汝窑一样,是个窑口的名字。再一个就是五大名窑中的,官方瓷器或是贡品,像钧窑和定窑,官也用民也用,给官方用的就叫“官钧窑”或是“官定窑”,百姓自己用的,就叫“民钧窑”或是“民定窑”。哎,这劲费的,我差点也把自己都说晕了。

  钧窑多为陈设器,像花盆呀,尊呀,鼓钉洗呀之类的,色彩为:月白,天青,海棠红,玫瑰紫等,这些东西多为传世,少有墓中出土,历代的官窑也不允许下葬这是规定,但墓中会有特制的陪葬官用瓷。
  钧窑的存世量很大,但多为民用器,我见过很多这样的钧瓷产品,从宋到辽金元代,以及明清,大量的都有烧造,多为碗与碟和罐等民用器。
  宋代的官钧瓷是很珍贵的,大部分底刻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做工精细,质地优良。下面可能还有支钉,但不同于汝窑的芝麻钉,是像姑娘们小拇指那么粗的大支钉。
  钧窑的釉很厚,它的釉中加入了含有铜份的孔雀石,同在高温下会呈现红色,我们在说到釉里红瓷器时也会说到这些,釉里红的红色也是因为它的色料中含有铜。所以很多钧瓷呈红色,就算是月白或是天青,一样的能看到它和釉是发红的。有大片的红斑是,那就是传说中的“钧瓷挂红”了,器物很可能因此“价值连城”,但我觉得那东西不是很好看,我在博物馆看到过这样挂红的钧瓷瓶,就像一个白白嫩嫩的大美女,大冬天脸上冻了个大冻疮。但这样一来,在青瓷一统天下的皇宫之中,色彩斑斓的钧瓷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同时又因为钧瓷它的釉很厚,在烧的过程中,釉会因为热而膨胀,又因为它的粘稠,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釉面会断裂下陷,于是成品的表面会出现像下雨天后,蚯蚓在地面上爬过的痕迹,这一特点我们称之为“蚯蚓走泥纹”,多见于器物的内部。
  最好的瓷器无疑是,当年被开封市民打碎的那些花草盆了,但是也有很多不同时期的钧瓷一样的因为色彩艳丽,造型优美,一样的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收藏是个随遇而安的事情,历史的变化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会考虑到那么多的事情。如果当时的那些找吃的人知道这些东西在一千多年后,能值上百万,我估计他们每人都拿一起回去,也许现在有更多的真品传世,虽然它们很优美,但是因为数量过大,反而不会显得很珍贵,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嘛。

  五大名窑还有一个定窑。
  定窑也是官民共受,有官窑瓷也有民窑口,定窑大家一听就知道“定州白瓷”,也不错,定窑的产品百分之九十八都是白瓷器。
  我们说汝窑时说过,乾隆爷在台北故宫那个瓶子上写“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定汝州陶嫩青”。他这话哪来的?南宋人叶宵的《坦斋笔衡》,原文是这样的: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
  定州白瓷有芒有两个解释,第一,这东西发白很亮,刺眼,在皇上的全是青瓷的桌子上放一个白东西不是很搭调,就是说与珍贵的汝窑在一起时,它老抢镜。第二呢,这个芒就是大多人认为的,它有芒口,就是碗口不上釉,有个涩圈儿。现在我们能看到确实有很多定器有这种的特征,同时这样的瓷器碗中间有个砂圈。因为它使用的烧法叫“支圈覆烧法”,就是碗一个一下的扣着,一个迭一个的放成一摞儿,于是碗中间会有一个压痕,是下面碗底的印迹。唐代早期用的是“三支钉法”,所以唐代的定窑除了胎不是很白之外,那底也有支钉痕,再晚一点就是用了匣钵,那个东西有点像以前我们老家自己做炉子用的那个炉芯,是个高温材料做成的桶形。那种碗有个特点,就是碗的底很宽,也很浅,底无釉,也叫玉璧碗。我们知道一个窑口不同时期的不同工艺,对器物的断代非常有好处,在南青北白的唐代,定窑与刑窑就因白色闻名,有“如冰类雪”之称。

  宋代刚开始并不是覆烧,后来改成这种方法是因为它能提高产量,但后不市场反应这样不好看,于是又改回去了,大约有四十年的时间。但是有涩口的不一定就是定窑,景德镇就大量的使用过这种工艺,没有这些特征的也不一定就不是定窑,因为当时的覆烧工艺也用的不是太久。
  定窑除了白的特征另,另一个特征就是带花儿,就是说有图案,这些花是两种技术做出来的,一种是叫划花,一种叫印花。划花就是用刀或是别的什么东西,在器物表面上像写字一样的划出图形;印花就是做一个带花的模具,一个一个的在器物上压出一个图形。通俗点说呢,就是我们去海边玩,你用手指头在海滩上写的字就是划花,你用脚丫子在海滩上踩的脚印就是印花。但它很少雕,一是雕费工夫,最重要的是,它的胎很薄,一雕就穿了。

  定窑最出名的东西就是“孩儿枕”,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各有一个,就是一个小孩子右手拿个绣球,脑袋放在左胳膊上,穿着一个小马甲儿,背部刚好是个枕面,很生动,很精致,很可爱。想起来了吧,对!历史书上有。我也喜欢,当年皇上还喜欢呢!乾隆爷也给他写过一首诗。
  有个电视叫《琉璃厂传奇》,那个贝勒爷最后被抄了家,于是他的下人就拿了当年吃饭的碗去卖,别人给了那个下人一千个袁大头,马上转手卖了一万个袁大头,那个碗,就是一个划花定窑碗。
  定窑的花,倒真的是花画得比较多,人与动物很少有,但在印花的器物上有大量的龙纹,定窑也有记载曾经大批上贡,定窑也是因为它的白色受到普通人的喜欢,所以民窑的产量极大,它在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此外,定窑也有少量别的颜色器物,像黑色,绿色,酱色,当时文献对色彩的记载并不是很标准,所以我们今天把他们称为,墨定,绿定,紫定。这些品种十分稀少,所以特别珍贵,收藏价值一般高于白定。
  定窑的工艺和烧造技术对中国的瓷器影响很大,所以定窑虽然因为长得白,老是被文献批斗,但是在中国陶瓷史上,定窑也有一个很高的地位,因为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总的来说,定窑从艺术和经济角度去看,都是收藏的一个不错选择。


物极必反 盛极而衰

  宋代的五大名窑咱说完了,下面说该民窑了,宋代民窑最出名的我们称为“民窑八大系统”,它们分别是北方四个,河北的磁州窑,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定窑,河南的钧窑;南方也有四个分别是江西的饶州窑,浙江的龙泉,福建的建窑,还有一个也是江西的,叫吉州窑。
  这些窑并不是说单单只有一个窑口在烧,它是一个系统,像钧窑,虽说的的产地是河南禹州,但在是河南,河北,湖北,甚至东北地区,大量的都有窑口在生产,他们的影响很大,所以这八大窑口是宋代民窑的代表,于们就称他为八大系统。
  北方的四个,我们说官窑是稍带着说了定和钧,还有耀州和磁州。
  耀州窑在今天的陕西铜川发现窑址,考古证明始于唐,盛于宋,终于元。耀州窑为青绿色,很深的一种色调,比唐代时的越窑还要深。耀州窑典型的工艺术是刻花,不同于定窑的划花的印花,当然它也有印花,但主要的特点就是刻花,或是称为雕花。也就是说它的胎比较厚,那个器物上的花纹是用刀子。一刀一刀削出来的,这也有两种工艺。一种是阳雕,一种是阴刻。

  阳雕就是凸雕,也叫立体雕,就是那个花纹的痕迹是凸出来的,工艺复杂,工作量也大,五代时就有这种工艺,凡是用了这种工艺的作品,件件都是价值连城,拍卖到上千万人民币是个很平常的事情,所以的民窑精品的价值是不次于官窑器。这种工艺是著名的一件器物是一个倒流壶,收藏在陕西省博物馆,是一件国宝,那个壶是上面有两个凸雕的狮子,一大一小,栩栩如生。还有一件是五代时的一个雕花壶,双凤头,壶上刻有凸雕花瓣,只有看到时,才知道那东西有多漂亮!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