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这两者之间原本就毫无关联。二进制创建的时间大约在1672—1676年,发明它的是德国人莱布尼茨。莱布尼茨是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不但是数理逻辑的开创者,还是和牛顿齐名的数学家,他们俩相互独立地创建了微积分。当然,这不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都长着喉结,是理所当然的男人,也都很遗憾地一辈子没结婚,当了一辈子老棍。甚至到了晚年,他们也都研究宗教和神学。牛顿聪明而又有些孤僻,敏感多疑、沉闷无趣。有时候在早上醒来,把脚伸出被窝之后,会一动不动地思考上好几个小时。还有一次,他把一根大针插在自己的眼窝里想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说来也怪,什么也没有发生。在物理学方面,他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发现了万有引力,但却无法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动因,于是他认为是上帝给了地球“最初的一击”。莱布尼茨的晚年趋于保守和无所作为,沉迷于神学和唱赞歌。尽管现在公认的是莱布尼茨使用的微积分符号要优于牛顿的,而且一直到今天都在使用,但他们在是谁先发明了微积分的问题上曾经和莱布尼茨进行过长期而又激烈的交锋,甚至波及到整个科学界,使英国和欧洲大陆的科学先驱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激烈交锋、势不两立。总之双方都为这事儿很动感情。不过后者看起来颇具高风亮节,曾经高度称赞牛顿的数学成就“比得上在他之前所有成就的总和”。除此之外,他还是个百科全书式的杰出学者,研究领域遍及数学、物理学、力学、逻辑学、生物学、化学、地理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体学、航海学、地质学、语言学、法学、哲学、历史和外交等等(哎呀,光是把它们念一遍就让我喘不过气来)。
刚才说过,这个人一生没有结婚,打了一辈子光棍儿。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把一生的精力都花在了那些连数起来都让人觉得费劲的众多学科上。好在在这方面好象没有人愿意效仿他,否则科学发展史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断代史”了。除此之外,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迷,一生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中国的文化,据说还一度希望加入中国国籍,但是我天朝上国的皇帝最终还是拒绝了他的请求。
后来,不知怎么地,有一段时间他居然认真地研究起了二进制。当时中国和欧洲交往比较频繁,在中国有很多传教士,当然有一些是他的朋友,他们给他带去了中国的典籍和各种杂货,其中最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太极八卦图,当时他高兴得不得了,因为这张图印证了他的想法,给了他启示和灵感。
作为一种符号,“0”和“1”对于二进制来说并不是最主要的。假如历史在前进的过程中打了个喷嚏,或者打了个盹儿——总之如果它的发展稍微出现点儿偏差,那么也许人们会用“×”和“○”或者“—”和“~”来书写二进制数,而不是现在的“0”和“1”。
最早尝试仅仅用两种不同的符号来表达一种思想的是中国的太极八卦,它使用了两个相似,但并不相同的符号“—”和“--”来进行组合:
图3.5
日期:2009-02-06 19:34:48
太极八卦图是一个圆,它的中间是一个阴阳鱼(头大尾小,还有眼睛),外围是八个边,代表着八个方位。
在八卦图中,使用了两种符号:“—”和“--”,这使它不但看起来非常优美,而且如哲学般神秘,使人浮想联翩。如果把前者看成“1”而后者看成“0”,则你可以在这个图中找到从000到111这八个二进制数。但是在八卦的理论里并不止这八个数,因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这意味着,中国古人即使目光再短浅,至少也知道可以用这两种符号表达至少64种组合,或者64个数。
但是八卦并不是数制,古代人发明它更多地是希望用它来表达对宇宙万物的看法。而且他们也看不出有什么必要采这种方法来数天上有多少颗星星,或者皇宫里有多少财产——说实在的,既使是现在也没有必要。但是他们显然知道用这两个符号可以变化出无数种不同的组合来,就象无数个二进制数那样。在这一点上(显然也是二进制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假如冥冥之中注定必须要由莱布尼茨来发明二进制的话,他显然出生得太晚了。
尽管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但这并非是由于他认识到二进制对于计算机来说是多么重要。事实上,尽管他的确曾经热衷于研究如何制造计算机,而且也确实发明了一台机械计算机,但那台机器却根本不使用二进制工作,也和二进制毫不相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发明的二进制现在却支配着全世界不计其数的计算机的运行,如果他能够活着看到这一切,也许他会怀着复杂的心情重重地拍一下自己的大腿。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究其初衷并不是因为它“有用”,更多的时候纯粹是好奇和偶然的产物(当然,客观地说,每一项发明都散发着辛酸和汗水的味道),甚至有时候连发明它们的人对它们的应用前景也并不看好,甚至因为担心这些发明具有不良的社会教化作用而忧心忡忡。
多好的二进制、多好的设计啊!晚上躺在床上你都在想:我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设计呢!感动得你都想哭。当然,这可能有点儿夸张,不过事实求是地说,这一次的设计的确已经无可挑剔了,至少从技术难度上来说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在图纸出来之后,你就开始着手构造这个运算部件内部的电路了。
日期:2009-02-06 22:22:06
浪漫电波as :
老弟你这么说倒让我觉得自己的成果离原来的目标差得远。我一开始定的目标是希望所有的人,只要他们是怀着想学计算机的愿望来看这本书,都能读下去。我只是想在易懂性和可读性之间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不过实在太难了。
日期:2009-02-07 08:42:57
这本书连发好几天,回复很少。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听到哪怕是一点点不同的声音都是很不容易的。看到qiuwei09的发言,勾起了我的心事。今天借着这个话题,来谈谈我自己的“心路历程”。
写一本书,定位很重要。写给谁看,怎么写,以什么方式写,写得有多深,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普适大众。当然,我也知道这不可能,不过这个圈子越大越好。但是有个底线,那就是初中文化的人必须能够看懂。光大学生能看懂,这没用,因为他们甚至不屑看,觉得太浅。后来,干脆我就把初中生、高中生,以及虽然出了学校,但非常想学计算机,同时又不得其门而入的人作为主要的读者对象。为什么呢?用一句玩笑话来说,其他社会人儿都很忙,娱乐场所、酒吧、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的时尚快捷酒店对他们显然更具有吸引力。在那里,这本书没有市场。说到这里,哎呀,让我从来没有想到的是,我的第一批读者反而都是一些出了校门很久的人,即这几天看这个帖子的人,也就是大家。
既然读者对象已经找好了,下一问题自然是怎么写。对于学生而言,这本书是课外读物。既是课外读物,论点不需要太集中,适当跑跑题,也是可以的。虽然这本书讲的是计算机,但采用的是漫谈的方式。既是漫谈,就应当一边解决问题,一边闲话家常,甚至有时候还会跑偏。作者在写的时候是这个心态,那么读者在读的时候,最好也抱这种心态,不要一上来就想直奔主题,解决问题而后快。最好的方式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一种自由的心态,来观察和回味电学、逻辑学的历史(当然包括计算机,它也是电器),品评剧中人的别样人生。毕竟,在这本书里的前半部分,计算机更象是主线。在本书的后半部分,计算机的戏才真正开场。(后半部分讲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等等,属于初学者应用部分)。
好了,大清早刚起床,就先说这么多,脸还没洗呢。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见解,也可以来说说。
日期:2009-02-07 11:00:15
qiuwei09好象是用了两个id。
其实我没有说不让提问题,而且我只是表明一下我自己的感想,作一番解释,你不要有太多的想法。我在写前面那一段话时,其实是很小心的,就是怕一不小心让你觉得我是在反击。互相了解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能伤读者的心,无论是哪一个读者,他们能够顺着帖子看到这里,本身就是对作者的尊重和抬举。用电视剧《亮剑》里的一句台词来说,“团长给俺面子,俺得兜着。”这是我的心里话。谢谢你,谢谢大家。
关于文章风格,你的意见很中肯。看了太多翻译外文的书,中毒太深。有时候想到一句生活中的口头语,临写的时候却发现丢了。语言的问题我一定会注意的。
日期:2009-02-07 11:03:32
既然上来了,再发一点儿东西吧。
※
※
※第四章计算机史前的电磁之光
※
※
人们常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历史。这种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这部历史一定会包含很多分卷,记载着我们在各个方面引以为豪的、了不起的成就。比如文学史将会记载我们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辉煌成就;物理史将会描述那些奇形怪状的仪器设备,以及用它们所揭示的最激动人心的奥秘;化学史将展示我们挖空心思弄出来的瓶瓶罐罐,告诉后人世界如何在一片叮叮当当的响声中被彻底改变。当然,这部历史也会有对我们这个社会群体进行反思的章节,比如环保史将记载我们对整个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大家明白大气污染和气候的变化并不单纯是因为我们养的牛羊太多,会放大量的屁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自私自利,盲目扩张,自绝后路。
——————————————————————————————
注①:这不是空穴来风——我真的看到过这种报道。但是,根据我看到的另一篇文章称,由于国人崇尚西方饮食习惯,导致牛奶消费量大增。这牛属于反刍动物,在分解草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甲烷气体,对生态环境有害。
日期:2009-02-07 11:04:50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