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部又多又厚的历史,涉及到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好好研究一下是有益的,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有人研究了人类以前生活的历史,觉得现代人的生理机能已经大不如昔。要搁以前,“就是石头,人类的肠胃也可以把它化解成面粉。”但是现在,我们吃的东西越来越精细,肠胃功能开始退化,变得越来越脆弱,“一根生猛的黄瓜就有可能把原来胜似万里长城的肠胃打得落花流水一泻如注。”——有一个叫曾德凤的朋友在他的文章里如是写道。说到这里,哎呀,真是对不起,我们这本书是讲什么来着?——计算机。所以,当你翻动这部历史的时候,当然会找到计算机分卷。不过,这个分卷的历史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尽管从几千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始书写它,但是它在二十世纪之前的部分一直是干巴巴的,陈旧而平淡,反而最近几十年的历史却丰富翔实,墨迹未干;
第二,最近几十年我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研究的确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但这并非是人类的脑容量突然有所增加,或者突然变聪明的结果。相反,你会发现,它之所以会取得革命性的进步,得益于人类在电磁学、数学、逻辑学等领域里取得的最新成果。
了解到这些,我们不由得陡生好奇之心,一定要回到过去,来重温科技史上那些有趣的事件和激动人心的瞬间,搞清楚都是什么能够让我们用上最好的电脑,并通过电脑阅读新闻、撰写自鸣得意的文章、打印漂亮的表格、以最快的速度和几千公里外的朋友交流、查找武昌鱼的菜谱和脚气的疗法,以及阅读网络诗人笔下狐狸的芳香和巧克力的彷徨。当然,除了这些好处之外,你还一定有机会中上计算机病毒,理解什么才叫气急败坏和疯狂。
那么,让我们先从电磁学的历史开始吧。
日期:2009-02-07 11:06:35
4.1 电流的磁效应
制造能够自动计算的机器并不是人类唯一的梦想。自古以来,人类的梦想很多,比如在蓝天上飞翔、长生不老、在很遥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自己的亲人或者和他们交谈,等等。人是活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要四处活动。有的时候,活动范围太大,就会离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很远,很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年才能见面。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一缕缕乡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哎呀,要是能有什么办法让他们仿佛近在眼前就好了!
这是游子们的想法。而对于商人来说,他们更希望有办法能及时地与千里之外的同伴们进行联络,让他们知道他所在的地方需要茶叶、蚕丝或者不计其数的腋窝需要除臭。此外,当有外敌入侵时,军人们也需要有办法能快速地通知后方,让皇帝老儿赶紧派兵,骑着战马前来御敌。在古代,他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长城上点燃烽火,通过接力的方式来传递这些信息。
如果速度不是问题的话,在从前那种没有任何电信设施的年代,使用邮政可能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实际上,速度恰恰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只有在电走进人类的生活之后才有可能解决。
我们知道,电流的速度是最快的,大约每秒钟可以传播30万公里。地球很大,大得象个西瓜,全地球的人加起来有好几十亿,竟然没有一双腿能跑得和电一样快,说起来还真是失败。所以,如何能用电来传递信息就成了人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毕竟,在人们对它进行改造以适合传递信息之前,它只能用来在另一个地方生成光和热。看起来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不过,在找到解决办法之前,我们应该先来研究一下钉子。
我们要研究的是普通的钉子,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那种,可以用来把东西钉在墙上,或者被木工师傅用来做家具。
一颗普通的钉子没有磁性,不能吸引别的东西。但是要让它具有磁性也不难,只需要象图4.1那样用一根导线绕在上面:
图4.1
日期:2009-02-07 11:08:40
要制作这样一个小玩意儿,你最好找一颗比较大的钉子,这样制作起来比较顺手,另外不要采用裸线(也就是没有绝缘外皮的导线。如果要形象一点地说的话,就是那些没穿衣服的导线),否则的话当它们绕在钉子上时,匝与匝之间会因为被铁钉短路而失去效果。注意这里使用了一些电子技术领域里常用的词汇,比如“匝”,它的意思是“周”,环绕一周称为一匝。尽管不使用这些词汇也能讲清楚这里的一切,但是你应当掌握它们,因为它们经常在别的地方、别的书藉和文献里被频繁使用。
如果有条件,你可以使用较粗的漆包线来绕制。漆包线,顾名思义,就是导线的表面包裹着一层漆皮,它可以起到绝缘作用。初次看到漆包线的时候,它那金黄的颜色容易让人想起金子,不过,哎呀,真可惜,它不是。要使用它,你得先用小刀刮掉或者用打火机烧掉线头处的漆皮使里面的导线露出来。漆包线可以在电子商店里买到,价钱也非常便宜。如果实在没有条件就用裸线,但是要事先在钉子上裹一层纸,并确保在绕线的时候,匝与匝之间分开。
应当绕多少匝,这个没有规定,当然越多效果越好,记得我小时候一般绕几十匝,一层绕不下再往回绕,这样可以绕很多层。记住,如果你使用的是裸线的话还必须在层与层之间垫上纸,并且保证匝与匝之间是分开的。当这样一个小玩意儿制作完成后,如果你把它接到一节1.5伏的电池上,你会发现它竟然能吸引钉子、铁管子等含铁、镍、钴的物体。
科学真是了不起,这个小玩意儿最令人称奇的是它居然是那样简单,以致于人人都有条件来制作它,而且的确值得一试,它的名字叫电磁铁(你没有理由记不住这个名称,除非你现在还在想:磁铁是什么东西?)。
现在我们都知道,当一根电线有电流通过时,就会在它的周围产生微弱的磁场。电能生磁的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但很遗憾,我们不是第一个发现这种现象的人,这个荣誉属于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1777~1851)。
奥斯特的父亲是一个药剂师,而奥斯特本人也象其它很多科学家一样,从小是在自己的家里,而不是在学校里进行学习。按理说,即使不考虑子承父业的传统,单单是他父亲药房里的药味也会把他熏成一个太上老君的传人,但是他后来做的事却和药没有一点关系。
和他的父亲一样,奥斯特也是“师”。不过他是大学里的讲师。那个时候好象也没什么好讲的,毕竟电学才刚刚起步,即使是最牛的学究们对电也是一知半解,讲的内容无非是用土办法来造电池。1820年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奥斯特发现当电路接通时,离电线很近的磁针会发生偏转。这磁针相当于指南针,在地球这个大磁铁的作用下会指南指北,对于经常在野外转悠的人来说非常有用。别看现在我们都呆在温馨的家里,打扮得亮晶晶地,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要是到了野外,迷了路,一想到自己这辈子将一直呆在那里,和那些嫩绿的花草树木,以及穿梭于其中的、不知道是什么的虫子相伴,再勇敢的人也有可能哭得象小女生。
由于这一发现,奥斯特又惊又喜,激动万分。在连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研究之后,于当年发表了题为《磁针电抗作用实验》的论文,向科学界公布了他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说到“电抗”,这听起来象是打架,不过不要惊讶和奇怪,在那个电磁学刚刚起步的时代,“电抗”或者“电冲突”已经是物理学上最好的术语了。
奥斯特的偶然发现说明了一个事实:对于电流能产生磁场这件事来说,它在本质上和铁钉没有关系,也和绕多少匝没有关系。事实上,只要有电流通过,任何导线都能产生磁场,就象图4.2所描绘的那样。
图4.2
日期:2009-02-07 11:10:03
一根普通导线产生的磁场象一根看不见的管子,而导线就被包裹在这根管子里。这根管子的吸引力非常弱,你不可能用它来吸取哪怕是很小的东西。为了进一步增强磁场,除了增大电流外,最好的办法是象4.1那样将导线绕在那些铁磁性物质上,也就是那些用平常的话说是“容易被磁化的、能够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上。这类物体很多,有自然的,也有人造的,比如钴、磁棒(常用来做收音机里的天线)、铁、镍、硅钢片等等。
使用电磁铁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当你把散落在地上的钉子都吸到一起时,不用再费力地把它们摘下来放到钉盒里(通常这是令人非常烦恼的),只需要断开电流就行了。
事情就是这样,电流能产生磁场这种现象吸引了很多人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新鲜玩意儿,它们大部分实际上就是电磁铁。那时,人们制作电磁铁的兴趣是如此高涨,据说1831年,美国人亨利制作了一个体积并不是很大的电磁铁,能吸起重达1吨的铁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