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计算机的迷雾》
第15节

作者: sholber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纸上画一个继电器是费心劳神的事情,而且要考验一个人的美术功底。不过,这对莫尔斯来说肯定不是问题,毕竟他曾经是画家。在发明电报期间,他也的确曾经重操旧业,但不是去画继电器,实在是因为电报这东西害得他穷困潦倒,不得已又去干他的老本行。今天,制定电子行业标准的部门为我们着想,给我们推荐一个简单的图形,让我们轻而易举就能画出一个继电器来。如图4.5所示。

  图4.5

日期:2009-02-08 12:10:38

  图中的方框代表的是电磁铁,而在右边,紧挨着它的是一个可以在电磁铁的控制下接通和断开的开关。同时,这幅图也表明了继电器实际上可以按工作状态分成两种:一种是电磁铁吸合的时候,它控制的开关接通;另一种正好相反。
  关于继电器,还需要说明的是它的种类非常繁多,前面讲的只是最简单的一种。相应地,它们的外观也都不太一样。下面这幅插图所展示的就是比较常见的两种。
  图4.6

日期:2009-02-08 12:13:03

  功能简单的继电器通常都非常便宜,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只非常普通的继电器它的售价大约在两块钱到三块钱之间(如果不是这个价,请不要来找我,我只管写书,没有权力决定市场上的东西卖多少钱)。
  莫尔斯的发明很快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据说大发明家爱迪生就喜欢用莫尔斯的电码跟他的未婚妻进行交流。这个人我们在后面还要提到。
  爱迪生的前妻于1884年去世。看着他一度消沉,大家都很着急。在朋友们的张罗下,最终,这位大发明家对一个比他小20岁的年轻姑娘米娜·米勒一见钟情,当时米勒18岁,而爱迪生已经38岁。大家都知道,爱迪生的听力早在年青少年时代就严重受损,在他们谈恋爱的时候,他教会了她莫尔斯的电报码。在她学会了这些东西的时候,他在她的手心里敲敲打打,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她求婚,而她也用同样的方法做了回答。后来他们结了婚,但依然经常用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尽管对爱迪生来说,这是典型的二婚,但是俩人好得不得了,看话剧的时候,爱迪生夫人把一只手放在丈夫的膝盖上,把演员的台词发给他,使他也能欣赏。此种场景,简直浪漫得一沓糊涂,让人嫉妒得眼皮突突直跳。甚至,他们结婚的时候,电报也来捧场凑热闹——“大批的贺电从国内外发了来”。

  说到这里,哎呀,我想起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汉字怎么用莫尔斯发明的电码进行传送?毕竟,只需要借助26个英文字母就可以写一部《安徒生童话》,但是汉字则有成千上万,而且个个不同。
  这也不难,甚至看起来更简单。
  由于汉字数量庞大,直接用点和划来表示显然不是个好办法。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可以用给汉字编号的方法,比如0022代表“中”字,0948代表“国”字。这样,用四位数可以表示出9000多个汉字,应付日常需要是足够了(在几万个汉字里,只有几千个是常用字,其它的汉字在平时的生活中极少用到)。
  给汉字编码只是第一步。由于所有的汉字编码都只涉及0到9这十个数字,而正如前面看到的那样,用“点”和“划”来表示这十个数字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这样就解决了用电报传送汉字的问题。
  为了使电报传送汉字的速度更快更方便,我们国家对0到9这十个汉字的电码重新进行了设定,以使它更简短、更方便击打:


日期:2009-02-08 12:16:04

  fig.7

日期:2009-02-08 12:17:12

  中国最早的汉字电码编写于1873年,是在一个法国人的帮助下完成的。它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了常用汉字6800多个,这个电码表写成后起名为《电报新书》。后来,我国的郑观应将其改编成为《中国电报新编》。
  1840年,也就是莫尔斯发出第一份电报的前4年,外国强盗把战船开到了中国的沿海,挑起了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在中国疯狂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同时,近代的邮政和电信也传入了中国。那会儿,电报线路还是非常新奇的事物,大概是因为这种电线传递信息的速度给人以前所未有的深刻印象,只能用“飞”来形容,所以称为“飞线”。
  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1865年,洋人建议清政府仿效西方设立电报。虽然正如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上知道的那样,清政府腐败无能,但好在还知道这种事情关乎一个国家的主权,从一开始就不同意。
  尽管如此,列强们岂肯甘心。既然明着干不行,就偷偷摸摸地开工。1865年,英国人未获中国当局批准就擅自架设了上海浦东小岬到黄浦江口金塘灯塔的电报线路。这有点儿象你家的邻居——那个名叫癞三儿的混混,什么招呼也不打就在你家的院子里种菜。这些线杆子戳在地面上谁都看得见,乡下的老百姓大概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但起码知道洋鬼子不是好人,他们竖的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于是在苏松太道丁日昌的支持下,他们一夜之间就把227根电线杆子全部拔得溜干净。

  1877年8月,中国人自己修建和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开始建设,同年10月11日完工,从今天的高雄开始,经台南到达基隆,全线长95华里。

日期:2009-02-09 23:44:33

  4.3戴维爵士的最大发现
  在奥斯特发现电流能产生磁场之后,这个世界开始变得忙碌起来。在此之前,人们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事情可做。于是,关于电流为什么能够产生磁场、磁场的南北极以及它的强度与电流有什么关系、如何造出最好的电磁铁,等等这些问题,人们都开始关心起来。
  这只是人们所关心的所有问题中的一部分(如果你也关心这些,建议你抽时间好好学习一下电学知识)。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那么人们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磁场能不能变成电流——就象水能结成冰,而冰自然也能化成水一样——这种想法能不能成为现实呢?
  对于已经习惯了这种提问方式的人来说,提问者既然会这样问,那么答案当然是“能够实现”,我家娘子就是这样总结的,目标当然是针对我,以致于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高明了①。所以我现在最好还是不提任何问题,老老实实地接着往下讲,来说说第一个用磁场产生电流的人——法拉第。
  法拉第(1791~1867)出生于英国,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铁匠。关于他少年时代的情况,我们知道得不多,而法拉第本人对此也似乎没什么好说的,据他的回忆,只有一件事让他永远印象深刻——那就是贫穷和饥饿。

  为了维持生计,法拉第在少年时代当过报童(那年他13岁)。这本来是很久远的事情,但是据有的人说这个穿补丁衣服的报童是一个喜欢思考问题的人。有一次,当他蹦蹦跳跳地到一户人家送报纸的时候,居然对院子周围的栅栏发生了兴趣,而且还想到:如果头伸进栅栏里,而身子还在栅栏外,那么自己究竟应该算在栅栏的哪一边呢?

  有没有这回事儿,哎呀,这还真不太知道。我跟他不熟悉,没有说过话,而且他去世得那么早,我也不方便采访他。只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法拉第本人的确是一个非常勤奋、非常俭朴的人,下面就要来说说这事儿。
  送报纸这件差事没干多久,他又干起了书籍装订的活儿。这是一个说不上是好是坏的差事,因为白天要拼命干活,累得筋疲力尽,到了晚上他还要看书——这可能与他干的活计有关。但是有点儿特别的是,这位铁匠的儿子显然更愿意读那些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而不是博览群书。热爱科学的人总是喜欢动手的,所以事情发展到最后,这个人节衣缩食买来各种各样的东西,在业余时间里做起了实验。开始还好好的,没有人来干涉他,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惯这个小伙计的做法,不多久,他换了一个老板,新老板显然不是他的前任那样平易近人,认为这个小伙计简直就是不务正业——事实上,法拉第的装订技术越来越熟练,而且也没有迹象表明他会影响到店里的业务。

  法拉第在书店里干得很好。但是很明显,这个小伙计已经不象以前了,他现在已经掌握了很多科学方面的知识,不再愿意继续呆在这里,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他所痴迷的科学研究上——哎呀,就他当时的情况,这可是个非常奢侈的想法,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比他大13岁的大化学家戴维爵士。
  戴维(1778~1829)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出生在英国,从小就热爱化学。1803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20年任该学会主席,1826年被封为爵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