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计算机的迷雾》
第14节

作者: sholber
收藏本书TXT下载
  约瑟夫·亨利是美国物理学家,从小就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不过麻烦在于他总能因为各种原因找到新的志向。一开始,他在剧本创作方面找到了属于他的人生意义。可是不多久,也许是因为这样无法维持生计,他又到钟表修理铺当学徒,给那些残疾的指针和发条治病。最后,因为读了一本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又激发了他上学的兴趣。后来当过教授,教过数学,讲过哲学,最后坐到大学院长的位置上,终于一不小心开始迷上了研究电磁铁。他制造的电磁铁之所以性能更好,原因在于为了使线圈能绕得密集一些,他采用了用细纱包裹的绝缘导线(当时,还没有采用给导线上漆的方法来制造漆包线的技术),这样匝与匝之间可以紧挨在一起而不用担心短路。现在,我们制造的电磁铁可以毫不费力地吸起几十吨重的东西,轻松地把一些东西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


日期:2009-02-08 11:58:28

  4.2莫尔斯的电报
  电学发展的历史还在继续。
  电可以生磁,可以用来制作电磁铁,这在当时的确是非常新奇的事情。但是人类不可能总是玩电磁铁,这不符合人类的天性,人类的天性是熟悉了一件事情之后,再接着探索。不多久,历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电来远距离通信的人出生了。
  世界上聪明的人多得是,撇开电磁铁不谈,单单是发现电流速度极快这一点,反应再迟钝的人也会慢慢地想到它可以用来传递消息。那个时候,想用电流在两个地方传递信息的人不止一个,但是唯一获得成功的是一个叫莫尔斯的人,而他成功的诀窍,据说是在一艘轮船上受了刺激。不过不用担心,这是好事情,准确地说是受了启发,激起了他的雄心壮志。

  很多人都说那是在1832年的秋天,这莫尔斯乘坐一艘邮轮要从法国前往美国。真是巧得很,他遇到了杰克逊——一个美国医生。说来也怪,这医生医术如何,没有人知道,但他居然还懂得电磁铁的原理和制造技术,他甚至知道线圈的匝数越多,电磁铁的吸引力也就愈强。
  这轮船再好,只是一下水,象一片树叶一样漂到大洋里,四面看不见尽头,就和监狱差不多了。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人们知道你是蹲着轮船从大老远来的,张开双臂欢迎;如果听说你是蹲了监狱来的,这名声就臭了。
  当时的具体情况已经没有人知道,只能发挥一下想象。坐在轮船上,巴掌大的地方,哪儿也去不了。时间一长,这杰克逊医生百无聊赖,实在闲得不行,用我哥的话说,那简直是“闲得学驴叫,急得猴上树”,为了打发时间,他拿出电磁铁给大家变起了魔术。可以想见,当人们看到象钉子这类铁的东西,在医生的命令下说让它吸住就吸住,让它下来它就掉下来的时候,一定鼓噪喝采,惊为天人。这莫尔斯也伸着脖子,混在人群当中看热闹。

  塞缪尔·莫尔斯(1791~1872)生于美国一个牧师家庭。181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早期曾从事印刷和绘画。作为一名画家,莫尔斯是成功的。莫尔斯曾两度赴欧洲留学,在肖像画和历史绘画方面成了当时公认的一流画家。1826年至1842年任美国画家协会主席。但是现在来看,他的艺术生涯快要结束了。
  杰克逊的介绍让莫尔斯浮想联翩、兴奋不已。他向杰克逊医生请教电学方面的知识,俩人谈得十分投机,甚相欢洽。回来之后,他再也坐不住了,他想:如果用电流传送讯号,岂不是可以在瞬息之间把消息传送数到遥远的地方吗?于是他决定改行,投身电学研究。在科学史上,半路出家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对他来说这当然是需要勇气的,要知道,那一年,这老小子已经41岁,即使是称他为大龄青年也很勉强。

  莫尔斯发明的是一种叫做电报的东西,由不在一个地方的两个装置组成,用很长的电线连接起来,如图4.3。

日期:2009-02-08 12:02:42

  在这一端,是一个开关,通常称之为按键,可以控制电流的通断,只是与我们常见的开关在形状上有很大差别,但作用是一样的。因为要长时间在这个装置上反复操作,所以在设计上追求操作的方便和舒适性。而在电线的那一端,连着一个电磁铁。这样,通过按下或者松开按键,就能控制电磁铁磁性的有无。这是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但是,请稍等。

  在电磁铁的上方,有一个长长铁片——衔铁臂——安装在支架上,它可以上下自由活动。平时,也就是电磁铁没有通电产生磁力的时候,它被一根弹簧拉着,以免与电磁铁挨在一起。这样,一旦开关闭合,衔铁臂就会被电磁铁吸引;当开关松开,电磁铁失去磁性,衔铁臂又在弹簧的牵引下回到原来的位置。
  我当然知道,这个装置没有什么特别新奇的地方。但是,如果在衔铁臂上安装一支笔,并在笔的下面放一卷匀速前进的纸,当按下按键并迅速松开时,电磁铁会瞬间产生一个吸合与释放的动作,结果是笔尖在纸上打出一个点“· ”。如果按键按下的时间稍长一点儿,那么,笔尖会在纸上留下一条线“—”,这称为“划”。连续地按动按键,就会在纸上留下一串由点和线组成的图案,象这样:

  ·—··—·——·—···———··—·—
  这正是莫尔斯所要发明的装置——电报的核心原理。不过,正如我们可以想见的那样,莫尔斯也知道,要想让这个装置有点儿用处,还需要加以改进。其中最关键的是需要一张发送方和接收方都能理解的电码①表,在这张表里,用点和划的组合来表示从“A”到“Z”的26个英文字母,以及从“0”到“9”这十个数字:

日期:2009-02-08 12:07:06

  给你展示这个表的用意不是希望你能把它背下来,只是让你扫一眼,有个印象即可,除非你决定加入莫尔斯电码爱好者的行列。在西方世界里,26个字母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的日常交流,包括文明的传承,都依赖这26个符号。少是少了点儿,但是从这26个符号开始,可以通过组合形成单词,进而形成一段一段完整的文字,比如:
  What hath god wrought
  当用“点”和“划”来发送电码时,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否则接收方将不知道该如何来解读这些电码:
  1,“点”是基本信号单位,每一“划”的时间长度相当于3点的时间长度;
  2,每个电码内各“点”、“划”之间的间隔应为两“点”的长度;

  3,两个电码之间的间隔为7“点”的长度。这相当于英语单词之间的空白。没有了这个间隔,接收电报的人急白了头也不知道发送的是什么东西。
  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是在1844年5月24日发出的。这表明莫尔斯的发明已经具备了实用性。在当时,研究电报的人不止莫尔斯一个,不过谈不上竞争。然而莫尔斯发明的电报系统最终能够脱颖而出,自有它的道理。首先(是的,我们总是喜欢在一切事情尘埃落定之后才走出来指指点点,总是这样),这东西简单,在那个时代,简单不仅仅是美,更意味着实用和好用。其次,它传送的是点点划划,而且是排着队顺序到达,在恶劣的状况下也能工作。它要么工作得好好的,要么断了,几乎不会因为别的原因让接收方译出一串错误信息。

  不过,如果线路太长,也会是个问题。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电线太长,电阻就会变大。这样,在电报线路的那一头,微弱的电流将不能使电磁铁正常吸合,电报接收机也就——用时下流行的话说——歇了菜。
  没有人愿意让这个划时代的发明歇菜。所以,可以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电报中转站,派人在那里接收电报,然后再原样发往另一条线路,就这样一段一段地进行接力传递。
  这当然是个好主意,但问题是人没有机器老实,如果他碰巧喝醉了酒,或者病了,又没有人顶替他的工作,就会坏了大事。更何况,还要养一些人,为他们发工资,政府和企业老板可能不太会愿意这样做。
  解决之道是使用继电器。继电器,从名称上说,它是给线路续电的。也就是说,当线路上电流很小的时候,适时地给它补充上。这种东西的原理如图4.4所示。
  图4.4

日期:2009-02-08 12:09:09

  这幅图是经过简化的示意图,省去了支架之类的东西,为的是能让你看得清楚。本质上,它有点儿象电报接收机,只是多了几样物什。其中最主要的是衔铁臂的下面多了一个金属触点。现在,分别从衔铁臂和金属触点上引出两根线,并串接一个电源,把这两根线作为另外一条电报线路架设到其它地方。注意,电源并不是继电器的组成部分。

  这真是一个奇特的装置,它应当被放在远离电报发送端,但还能保证电报信号可以正常让电磁铁吸合的地方。当发送方过来一个“·”的时候,衔铁臂也短暂吸合一下,把另一条线路接通;如果发送方发来一个“—”,衔铁臂吸合的时间也和发报方保持一致,让另一条线路上同样发送一个“—”。
  今天,继电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到工厂里的大型工业设备,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即使是你的电脑,它的显示器里说不定就有继电器,要是有时候你听到显示器里有“嘎嘣嘎嘣”的声音,而且显示器没有坏,那就是继电器在劳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