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江湖——倚天屠龙众生谱》
第31节

作者: 深圳刀声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光明顶一战,最拉风的自然是张无忌。殷天正虽然身负重伤,也在天下英雄面前大放异彩,可算第二拉风人物。殷天正以六十多岁的高龄,在连败华山、少林三名高手后,不但先后战胜武当七侠之张四侠、莫七侠,还和宋大侠在招数上打成平手,更是在重伤之余还将崆峒五老的老三唐文亮打成残废。如此战绩,除了张三丰,谁摊上谁都足以臭屁一辈子。而在整个比拼过程中,殷天更是正尽显宗师风范,刚猛豪迈之气,压倒天下群雄。

  光明顶之后,殷天正就成了“隐形人”,直到“屠狮大会”之时少林寺后山明教三英大战少林三渡,殷天正才再次成为焦点。这场拼斗比之光明顶之战人数上虽然不处劣势,最后甚至形成殷天正与杨逍双战渡难的局势,但凶险程度却只高不低。和武当七侠等相比,三渡的武功修为高出何止一筹?虽然和杨逍双战渡难,但殷天正走的是刚猛路线,和渡难硬碰硬,实际上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以劈空掌对韦陀掌,针尖碰麦芒,毫无取巧可言。加之渡难的内力修为在殷天正之上,韦陀掌的“射程”比之劈空掌更远,殷天正自始至终都处于被动。多亏战斗停止得早,否则殷天正就不是 “笑”死,而是直接耗死战场了。

  巴顿将军说过,军人的最好死法就是死在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颗子丨弹丨上,他最后基本上就是那样死的。殷天正作为江湖豪杰,则几乎是死在了最后一点真气上,套用巴顿的意思,无疑是最好的死法。力竭而亡,对于刚猛无双的白眉鹰王而言,确实是最好的死法。其他的任何死法,对于鹰击长空的白眉鹰王来讲,似乎都是耻辱。
  白眉鹰王是双使四王中年级最长的,先不论文才武功,单以性格和胸怀论,殷天正无疑是六人之中不折不扣的大哥:比之杨逍、韦一笑更成熟,比之范遥、黛绮丝更仗义,比之谢逊更稳重。这也是为什么明教四分五裂后,其他人要么守成怀旧,要么远走他乡,殷天正却能自立门户的原因。前文说过,30年前在明教教主的竞争中,杨逍、谢逊、殷天正呈三足鼎立之势,阳顶天在临死前,选择了谢逊。个人认为,即便阳顶天没有暴卒,殷天正也很难胜出。他太刚猛了,自然缺少圆润,难免得罪领导,很难更上一层楼。退一步讲,即便能当上明教教主,以殷天正的文才武略,最终还是镇不住明教群雄,结局可能会很惨。殷天正适合做老板,但他的企业只能做到天鹰教那样层次,属下也以李天桓那样的能力为宜,管理层最多再加个殷野王那样的儿子,否则就会尾大不掉。但不管怎么说,白眉鹰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无疑的。

  白眉鹰王,鹰击长空。

日期:2009-09-25 22:29:11

  6、谢逊:恨海无边,顿悟归佛
  谢逊年谱
  1295年 谢逊出生;
  1305年 谢逊拜成昆为师;
  1318年 谢逊加入明教;

  1321年 谢逊新婚,妻子怀孕,约在这一年,受封“金毛狮王”;
  1322年 黛绮丝碧水潭一战立功,受封紫衫龙王,四大法王结拜,谢逊排名第三;
  1323年 成昆杀谢逊全家,谢逊受到沉痛打击,一病三年;
  1326年 谢逊第一次找成昆报仇,失败;
  1331年 谢逊第二次找成昆报仇,被打成重伤,此年抢到七伤拳拳谱,击伤崆峒五老;
  1333年 谢逊七伤拳初成,但未能找到成昆,遂以成昆名义做下三十余件杀人案,以图逼出成昆,未果;
  1334年 谢逊杀宋远桥遇空见阻拦,使诈杀死空见,此后一直心存惭意;

  1336年 谢逊王盘山技压群雄,抢到屠龙刀,携同张翠山、殷素素远赴冰火岛,被殷素素射瞎双眼;
  1337年 谢逊欲杀张翠山之际,被初生的张无忌的哭声惊醒,在殷素素的请求下收张无忌为义子,同时与张翠山结拜为兄弟;
  1346年 谢逊结木筏送张翠山一家回中原,自己留在了冰火岛;
  1357年 谢逊被金花婆婆以张无忌的消息骗至灵蛇岛,遭到陈友谅等丐帮人士的攻击,被张无忌所救,并一同回至中原,但却在旅店失踪;
  1358年 少林举办“屠狮大会”,谢逊刺瞎成昆双眼,废其武功,皈依佛门。

  谢逊(含金毛狮王、谢狮王)出现频率为1288次,超过了张翠山和周芷若,仅次于张无忌和赵敏,排名第三,是不折不扣的男二号。如果说张三丰是整个倚天故事的线索人物的话,那么谢逊就是倚天主体故事的线索人物。张三丰代表的是成功和积极向上,谢逊则代表着曲折和悲情。作为张无忌除父母外最敬重的两个人,张三丰和谢逊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生复杂和不可知。

  谢逊字退思,名字温文尔雅,却有个“金毛狮王”的外号。他“身材魁伟异常,满头黄发,散披肩头,眼睛碧油油的发光,手中拿着一根一丈六七尺长的两头狼牙棒,在筵前这么一站,威风凛凛,真如天神天将一般”。以致张翠山、殷素素初次见到他,均想:“这人神态如此威猛,取的名字却斯文得紧,外号倒适如其人。”谢逊身材魁伟、武功高强、学识渊博、智计非凡,但背后却深藏着一颗饱受折磨的心。

  谢逊的人生可分成四个阶段:28岁之前,满怀憧憬,是追逐光明的男子;28岁至42岁,谢逊不顾一切的找成昆报仇,是癫狂复仇的疯子;42岁至63岁,进入忏悔阶段,是走向忏悔的汉子;63岁,突然顿悟,进入佛门。接下来从这四个方面,进入谢逊的人生和他的心理世界。

日期:2009-09-26 20:49:54

  一、追逐光明的男子
  元朝,汉民族第一次彻底被外族征服,种族歧视大行其道,汉人的地位降至历史的冰点,用“水深火热”形容也不为过。老实讲,蒙古铁骑虽然无敌于沙场,但治理国家却相当蹩脚。依靠所向披靡的军队,蒙古人迅速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世界级帝国,而土崩瓦解的速度也毫不逊色,很快就“尘归尘土归土”。忽必烈和他的后代在中原所统治的元帝国,从一开始就民愤不断,规模不等的民众起义此起彼伏,从未断绝。进入统治中期后,民众和朝廷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此起彼伏的起义演变成绵延不绝的“革命”,小打小闹的反抗走向跨州并县的规模斗争。本来就不怎么安宁的元王朝,进入了空前激荡的年代。

  从书中的情节推断,谢逊出生的至少是个小康之家。“姓谢名逊字退思”这样的名字,显然不是一般老百姓能起出来的。可以推断,谢家是颇有家学渊源的,他的祖父或者父亲,没准还是一方高士。成昆诛杀了谢逊一家十三口,除了他的父母妻儿,还包括弟妹仆役。可见,谢逊家是能雇仆役的,成份至少是“富农”,很可能是小地主。综合来看,谢家应该是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而且极为重视对后代尤其是男丁的教育。(由谢逊字退思、谢无忌名字等可见一斑)因为这个原因,谢逊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博古通今”。从谢逊后来的言谈看,他不但熟读儒家经典,而且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无疑,自小就是有志向的知识青年。在那个饱受外族欺凌的年代,像谢逊这样的知识青年,是很容易受“革命思潮”影响的,一方面顺应“驱逐鞑虏”的大势,一方面实现干一番大事业的个人理想。也许有人会反对,认为儒生不过是朝廷的卫道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谢逊,不可能总想着“揭竿而起”。其实这是对儒者的误解。孔孟确实主张“忠君”,但前提是这个“君”值得去忠,如果不值得,那么“君之视臣如犬马,臣之视君如寇仇”。那个时代的儒生,一直视元统治者为“名不正言不顺”的外夷,反抗是名正言顺的。而儒生之所以蒙受巨大的冤枉,完全是因为五四、X革等的不公平批判和宣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