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江湖——倚天屠龙众生谱》
第51节作者:
深圳刀声 对于四大神僧,金庸有过这样的评价:“少林四大僧之中,空见慈悲为怀,可惜逝世最早;空闻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空性浑浑噩噩,天真烂漫,不通世务;空智却气量褊隘,常觉张三丰在少林寺偷学了不少武功去,反而使武当派的名望骎骎然有凌驾少林派之势,向来心中不忿。”从各人表现出来的个性看,金庸的评价十分得体。比如空见,不惜用生命调解别人的恩怨,已成为“慈悲为怀”的化身。下面,我们就顺着金庸的顺序评价三空。
先看三空的外貌:“那空闻大师白眉下垂,直覆到眼上,便似长眉罗汉一般;空性大师身躯雄伟,貌相威武;空智大师却是一脸的苦相,嘴角下垂。”虽然人们一再强调不能以貌取人,但是人的长相确实和其性格品质有一定联系,所以才会有诸如贼眉鼠眼、道貌岸然、慈眉善目等直接关联外貌和品质的词汇。从三空的长相来看,空闻和空性给人“正派”的感觉,空智却让人“惊奇”,以致宋远桥一看到他就觉得其会“短命”,并想将其作为案例来修正自己的面相理论。
再看三空的品性。空闻虽然出现的频率较多,但大多数时候都是被人提及,没有出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倚天江湖,身为少林掌门的空闻地位是尊崇的,所以被提及率才那么高。但是,“虚假出场”太多,空闻的真实戏份其实很少,所以表现出来的个性并不鲜明,他“存在的形式大于存在的内容”。空闻仅有的几次出场,似乎都是门面人物,说的做的都不多。但身为天下第一大派的掌门,空闻的确有其胸襟和独到之处的,比如处理“龙门镖局案”,就表现出了足够的智慧。以致俞莲舟都不忘称赞几句:“好在少林寺掌门主持空闻大师老成持重,尊敬恩师,竭力约束门下弟子,不许擅自生事,十年来才没酿成大祸。”不过,空闻大师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武当山上被殷素素的欺骗:
殷素素道:“空闻大师,我只说给你一人听,请你俯耳过来。”这一着大出众人意料之外,尽感惊诧。空闻道:“善哉,善哉!女施主若能早说片刻,张五侠也不必丧生。”走到殷素素身旁,俯耳过去。殷素素嘴巴动了一会,却没发出一点声音。空闻问道:“甚么?”殷素素道:“那金毛狮王谢逊,他是躲在……”“躲在”两字之下,声音又模糊之极,听不出半点。空闻又问:“甚么?”殷素素道:“便是在那儿,你们少林派自己去找罢。”空闻大急,道:“我没听见啊。”说着站直了身子,伸手搔头,脸上尽是迷惘之色。
此事表明,空闻确实是个老实人,甚至算得上是位“君子”,所以才会被欺骗,——“君子可欺之以方”。但同时也表明,空闻修佛并不太深,达到的高度有限,所以还会对“屠龙宝刀”这样的身外之物恋恋不舍,俗事未了。
至于空性,虽然作者称其“天真烂漫”,但实际上是有点“弱智”。武当山上,一句“两位师哥,这位张小侠要独力斗三僧,咱们便上啊”,足以让人怀疑其情商可能只有10岁、智商只有七八十。正因为情商不够,所以在光明顶上,空性才会以神僧长者的身份贸然和一个20来岁的毛头小子动手,最终自取其辱。而最后之所以在“指力对指力”中丧命于阿三之手,多半不是武功不及阿三,而是情商和智商太低,被阿三“算死”。但是,空性是个磊落的人是无疑的,比武输给张无忌后,不但坦然接受,还虚心求教,并主动维护受伤的张无忌。所以,空性是可敬的,这恐怕也是他能在同辈中脱颖而出进入神僧之列的原因。
最后看空智。空智无疑是三空甚至所有少林和尚(不算成昆)中个性最鲜明的,是作者塑造得最成功的和尚形象。他的聪明、狡猾,狭隘、大度,都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空智说道:“善哉,善哉!张五侠思念爱子,如痴如狂,难道谢逊所害那许许多多人,便无父母妻儿么?”(此问入情入理,让人无法反驳)
——空智冷笑道:“但有人亲眼瞧见张五侠杀害我门下弟子,难道武当弟子不敢打诳,少林门人便会打诳么?”(问得不亢不卑,既堵住了武当之口,又维护了少林声誉)
¬——空智厉声道:“难道我空见师兄的血海沉冤,就此不理么?张五侠,龙门镖局之事,我们暂且不问,但那恶贼谢逊的下落,你今日说固然要你说,不说也要你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想得到屠龙宝刀,但却从空见的“血海沉冤”问谢逊下落,空智心思十分缜密)
——空智大怒,拍的一掌,击在身前的木桌之上,喀喇一响,那桌子四腿齐断,桌面木片纷飞,登时粉碎,这一掌实是威力惊人。他大声喝道:“久闻张真人武功源出少林。武林中言道,张真人功夫青出于蓝,我们仰慕已久,却不知此说是否言过其实。今日我们便在天下英雄之前,斗胆请张真人不吝赐教。”(空智是倚天唯一一个敢向张三丰挑战的人,别的人除了景仰就只敢偷袭,当然,空智是留有后路的)
——空智说道:“张真人武功盖世,天下无敌,我少林三僧自非张真人对手。但实逼处此,贵我两派的纠葛,若不各凭武功一判强弱,总是难解。我师兄弟三人不自量力,要联手请张真人赐教。张真人高着我们两辈,倘若以一对一,那是对张真人太过不敬了。”(原来,是准备三挑一,狡猾狡猾的)
——空智如何不明白这中间的关节,哼了一声,说道:“既是张真人不肯赐教,那么我们师兄弟三人,逐一向武当六侠中的三人请教,三阵分胜败,三阵中胜得两阵者为赢。”(在和武诸葛张松溪的智力比拼中,空智也有守有攻)
——只有少林派空闻、空智两位神僧不失前辈风范,过来合十向张无忌道谢。……空智大师道:“中原六大派原先与明教为敌,但张教主以德报怨,反而出手相救,双方仇嫌,自是一笔勾销。今后大伙儿同心协力,驱除胡虏。”(恩仇分明,风范尽显)
——空智冷笑道:“明教之中,既除阁下之外更无别位高手,那也罢了。”他这句话原是激将之计,明教群豪岂有不知?(关键时刻,空智十分清晰,应对有度,谁说“空智”了?)
空智的个性是很丰满的,言语得体、不缺智谋,虽然略嫌刻薄狭隘,但也恩怨分明,有长者之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空智从来不掩饰其对屠龙刀的向往,并为此辗转反侧。这也充分说明,空智虽然身在佛门,但却“红尘未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空智还算不上真正的和尚,更不用说“神僧”了。实际上,在金庸的笔下,作为江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林,对“武”的张扬远远大于对“佛”的弘扬,少林和尚都是武林人士,而非“佛教徒”。所以,不要太苛求空智,谁叫他“人在江湖”呢?包括空闻和空性,他们也算不上真正的和尚,因为他们和空智一样,“俗事难了”。
作为武林的泰斗,即便在武当派强势崛起的倚天江湖,少林也同样显得底蕴十足。就一流以上的高手而言,少林远远不止三渡四空,还有数量可观的高手隐藏在后面。——三人身后跟着十几个身穿黄色僧袍的老和尚。张三丰知道这是达摩院的长老,辈分说不定比方丈还高,在寺中精研武学,不问外事,想是听到武当派掌门人到来,非同小可,这才随同方丈出迎。三渡四空,不过是冰山一角。这也回答了,少林为什么能挺立千年。不过,由于参与武林事务太多,少林派武功得以很好的发扬,但离“佛”却越来越远。金庸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到了《天龙八部》,将武和佛做了更深一层的论述。
日期:2009-11-01 22:59:34
三、其他
本节将评述昆仑、华山和丐帮诸帮派,算上朱武连环庄,共计5篇评论。包括昆仑派的何足道、何太冲夫妇,华山派、丐帮以及朱长龄。崆峒派虽然有“崆峒五老”,但由于均无“杰出”表现,不再单独评论。在此,做个简单讨论。
在金庸武侠中,崆峒一派似乎仅在倚天中出现,作者却并未交代其地理上的归属。根据各门派的取名规律,崆峒派应当在崆峒山。那么,崆峒山在哪里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