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疗管理制度详解——解析奥巴马医改》
第33节作者:
JohnFL 美国对牙医服务的保险是非常有限的。在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计划中,成年人是不享受牙医服务的,只有21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才在医疗补助(Medicaid)计划下接受政府补助的牙医服务。有一个例外是,如果成年的非牙医治疗必须同时处理口腔方面的疾病时,政府才可以部分负责牙医服务。比如说因为口腔方面的癌症而必须拔除牙齿等情况。
雇主提供的牙医保险和其他医疗保险是分开的,雇员可以选择购买或不购买。这些牙医保险每月的保费通常比医疗保险便宜,但是自付的部分很高。雇员购买牙医保险之后,保险公司就会寄来一份费率表,表上的价格是投保人将来自付的价钱。同美国医学会为所有医疗服务制定代码一样,美国牙医学会制定颁布牙医服务代码(Current Dental Terminology),牙医的服务都有代码标示,费用也是按照代码收取,具体费率由牙医和保险公司签订的合同而定。笔者2009年初为一个臼齿进行根管治疗,包括牙髓清除、消毒、填充、植桩、加冠,去牙医诊所4次,一共自付费用1,635美元。
由于牙医服务不属于政府福利范围,绝大多数是病人自付和雇主保险负责,因此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很大。经济增长快、失业率低、劳动工资收入高时,牙医服务需求也增长;反之,经济萧条、失业率高、劳动收入低时,牙医服务的需求也减少。2008年开始的经济萧条对美国牙医行业有不利影响。
日期:2009-08-09 10:35:29
第十章制药产业
第一节总述
美国的制药产业是整个医疗体系中一个重要且庞大的组成部分,市场巨大,世界各大制药公司都极其重视美国的药品市场。美国在制药研发方面投资巨大,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是美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一个强势领域。同时,由于美国制药企业在定价、销售、药品安全、政治游说方面的行为又广受社会诟病,公众形象欠佳。
2009年,美国由医生处方在零售药店购买的药物销售额达到2,448亿美元1。同年,美国在医院医疗上的费用为7,894亿美元2,其中约5%3为药品费用,达到395亿美元。这两项相加共达2,843亿美元。如果加上非处方药和医生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用药,2009年美国药品销售额应在3,000亿美元以上,占全国医疗总费用的12%以上。美国的药物市场占世界市场的45%4左右,因此2009年世界药物市场将超过7,000亿美元。
美国和其它工业化国家的制药行业集中度相当高,最大的50家制药公司2008年的销售额达到了6,373亿美元,几乎垄断了世界市场的90%。其中最大的20家制药公司的销售额为5,389亿,占去了世界市场差不多四分之三。这20家大公司中,除了一家为日本公司之外,其他的都在美国和西欧。美国公司有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辉瑞公司( Pfizer)、雅培公司(Abbott Laboratories)、默克公司(Merck)、惠氏公司(Wyeth)、施贵宝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礼来公司(Eli Lilly)、安进公司(Amgen)、百特国际(Baxter International)、基因科技(Genetech)、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等11家。 瑞士有罗氏公司(Hoffmann-La Roche)和诺华公司(Novartis),英国有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法国有赛诺菲-安万特(Sanofi-Aventis),德国有先灵葆雅公司(Schering-Plough)、勃林格殷格翰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拜尔公司(Bayer)。另外还有英国瑞典合资的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日本的武田制药(Takeda Pharmaceutical)。可以不夸张地说,世界制药行业基本上被这些财雄势大的公司垄断了。其中有些公司,比如宝洁公司,是跨行业的巨头企业,单单凭其医药产品的销售额就可以跻身制药行业的垄断集团。
然而这些大公司为了巩固垄断地位,仍然在互相之间不断地进行兼并。2009年,制药行业的大公司之间的兼并潮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到8月为止,就有辉瑞公司680亿美元兼并惠氏公司案,罗氏公司468亿美元兼并基因科技公司案,默克公司和先灵葆雅公司之间410亿美元的合并案等。兼并之后的巨无霸制药企业在竞争中使其他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势必引发更多的兼并,使整个行业越来越控制在少数寡头企业手中。
所有这些制药公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治病救人,而是商业上的成功,包括赚取利润,提高股价,维持增长等等。治病只是为达到赚钱目的而实施的手段,或者只是手段之一。长期以来,这些制药公司的商业模式被称为是“轰动性”药物商业模式(“Blockbuster Drug” Business Model)。Blockbuster这一名称借自好莱坞,因为好莱坞的风行大片被称作Blockbuster,意即大片电影上映,很多人排队看片,绕电影院所在的街区好几圈。这个词用在制药行业,指制药企业不惜血本,作大量研究,寻找适用于大量病人的药物;一旦成功之后,就可以高价大量销售,不仅可以收回投资,还可以赚取高额利润。
要使这个商业模式得以运转,要有几个条件。首先,这个轰动型药物必须适用足够大的病人群体,并使病人长期服用此药物,同时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达到标准。其次,这个药物必须受到专利保护,使研制药物的制药公司有专利专卖权。第三,制药公司必须以数倍于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提高利润率。第四,由于这个专利专卖权是有时间期限的,所以制药公司要么不断延长期限,要么在专利到期前不停地推出轰动性药物,保持高额利润。
在这个模式下,几大制药公司推出了一些“大片式”的轰动型药物,取得了一些成功。其中最成功的药物是辉瑞公司1997年推出的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Lipitor。推出后的第二年,其年销售额就超过了20亿美元,然后销售节节上升,2006年销售额达到144亿美元。2008年的销售略有下降,但也达到了126亿美元之巨。自上市起,这一个药物为辉瑞公司赚进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利润,比好莱坞的大片盈利高得多。
日期:2009-08-11 09:07:13
第十章 制药产业
第一节 总述
续
2006年,美国前十大畅销药的销售总额高达582亿美元,其中四种是高血压和心血管类药物、两种是使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两种精神分裂症药物,其他两种分别是哮喘、消化道疾病药物。这些都是适用群体庞大,并且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相比较而言,在中国人尽皆知的伟哥(Viagra)2006年的销售额仅有16.6 亿美元,在畅销药排行榜上排在第57名。
各大制药公司为了高额利润都把研究资金和人员放在常见病上,使得不常见的病没有药厂愿意研究药品,这样的病就象孤儿一样没人要,被戏称为“孤儿病”(Orphan Disease)。在美国,病人数少于20万的疾病就是“孤儿病”。1983年,美国政府为了鼓励制药企业研发针对“孤儿病”的药物,通过了“孤儿病”药物法案(The Orphan Drug Act of 1983),为投资研发“孤儿病”药物的公司提供多种优惠条件,包括药物专营权,高定价,免税,特许广告等。另外由于病人人数的限制,这些“孤儿病”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很难找到大量病人参与试验,所以在临床试验的要求上也作了调整。所有这些优惠政策中,高定价是关键。
大部分的“孤儿病”是遗传性疾病,针对这些疾病的药物一般由基于基因技术的生物科技医药公司研制,其研究的费用高昂,而研制出来的药物定价更是令人瞠目。高歇氏病(Gaucher’s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葡糖苷酶缺乏遗传病,它导致葡糖苷脂代谢障碍,从而引起脾、肝部位血流障碍,发生肿大,甚至破裂。高歇氏病有三种类型,一型大约5万人中有一例,在祖籍欧洲的犹太人中比例最高;二型和三型都是10万人中有一例,其中三型在瑞典北部比较多。在美国,有高歇氏病的人大约有4-5千人。生物制药公司基因酶公司(Genzyme Corp.)为高歇氏病研制出了长期服用药物Cerezyme,2004年的销售额达到了8亿4千万美元,2005年达到8亿9千万美元,平均每个病人每年约20万美元。这个药成为了基因酶公司的摇钱树。
美国的药物可以分成处方药(Prescription Drug)和非处方药(Over-the-Counter Drug,或OTC Drug)两大类。处方药就是必须经过特定医疗人员处方才能购买的药物,非处方药是无需处方便可购买的药物。这两种药物都是由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定性和管理的。通常,非处方药都是上市已久,其安全性被长期使用证明,对一般的常见病有效,适合于病人自己判断服用的药物,比如一般止痛药、感冒药、止泻药、便秘药、粉刺药、戒烟用品、防晒用品、口腔清洁用品(包括牙膏)、个人健康用品等。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处方药。2008年,所有非处方药和个人健康用品的销售额为168亿美元5。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