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28 18:40:00
下面继续讲跟诅咒有关的真实事件,相关人跟我父亲同在一个生产队,由于涉及到当事人的切身隐私,不在这里用真名实姓了,只用“赵”姓代替,相关当事人也不姓赵,同在一个生产队,又住得非常近,以免引起纠纷,不敢说太详细,但事情是确有其事,这点我以人格担保。
恶性肿瘤,特别是鼻咽癌,是两广地区的高发恶性肿瘤。鼻咽癌的主要诱因有四个方面:
鼻咽癌生长在鼻腔后方的鼻咽部、其位置较隐蔽,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大部分患者是因发现颈部肿块或其他转移症状后才被确诊,从而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那么导致鼻咽癌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EB病毒感染
研究人员在鼻咽癌的肿瘤细胞中检出了 EB病毒分子DNA,且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大多都有EB病毒抗体升高现象。
二、腌制食物
研究发现,经常摄入咸鱼、腌肉、腌菜等腌制食物与鼻咽癌的发病有关。这类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很高,烹饪过程中会析出高浓度的亚硝胺及二亚硝基哌嗪,这些化合物会诱发癌变。
三、吸烟
很多研究结果都显示了吸烟与鼻咽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四、家族遗传
鼻咽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相关故事主角是同一个家族,同一个父亲下来的是三个兄弟,也都成家立业,甚至有的已是儿孙满堂。就是这样幸福的景象,这三个兄弟的的家庭连遭横祸。
大儿子的一个孙子得了白血病,严重到左眼球几乎要突出眼眶,在三岁左右夭折,大概在二十年前;大儿子的老大去年五月检查发现鼻咽癌晚期,已去桂林做了化疗,存活期大概十年,当事人说花了十万元做化疗;
二儿子的老婆早年鼻咽癌,存活期五年,后去世,二儿子本人早些年割脉自杀;
三儿子本人现在还没出事,但前任老婆在四十多岁时得肾病去世,第二任老婆前年急性白血病去世。
详细情况随后更新讲解。
2012-2-29 12:05:00
事情还得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说起,那是,这支“赵”姓人家(他人隐私问题,不变具名真实姓名)还没有搬到我们的生产队住,还住在我们村的村尾,离我们生产队还有四五公里的路程。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时候,我爷爷做生产队长,当时周围没什么医生,在那个年代,赤脚医生都不多,他们这支姓“赵”的人家的大儿子懂些医术,想搬到我们生产队来住,爷爷考虑到村民就医的方便,就答应了他的,并且爷爷把原属于自己哥哥的那块宅基地给了他(爷爷的哥哥本身会点功夫,可以空手夺下村霸手上挥舞的双刀。在抗日期间,毅然参军,要建功立业,淞沪抗战时,撤退过程中,牺牲在上海滩)。
这个会医术的“赵”姓赤脚医生有兄弟三人,他父亲(我们都叫他*芬翁,后面都以此称之)在五十年代末的时候,跟人合股在富裕公社开了间糖烟酒经销店(大跃进、人民公社后,富裕公社改称富裕乡,现在乡镇一级合并,现在合并到昭平镇),共三个合股人,一个是我们生产队边上的古崩生产队一个姓李的,另一个是富裕公社那边姓姚的以及*芬翁自己,共三人,*芬翁做掌柜,主管财务。在那个年代,糖烟酒经销店还是挺挣钱的。
在公社附近有一个金矿,叫做公养矿,那里的金矿工人也经常来公社附近购物。其中有一个酒鬼,经常来*芬翁的糖烟酒店买酒,就用金子换酒喝。几年下来,*芬翁他的店在这个酒鬼身上挣了不少的黄金,据他们的股东根据账本推算,应该挣了这个酒鬼最少有几斤黄金(何为几,三以上为几)。后来国家取消私营企业后,他们的糖烟酒店也跟着关门了,在统计收益并分配收益的时候,作为掌柜的*芬翁,分给了另外两个股东没人拇指甲那么大的黄金作为其中的一个黄金收益。
到了这里,列位看官,明眼人都清楚出问题了。其他两位股东强烈质问*芬翁,所收益的黄金,绝无可能就只有这么点。但*芬翁一口咬定,只有这么点黄金。合股做生意,最麻烦就是这样的情况,但中国人信奉一个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种自发的道德的传统,其实是没有约束力的,并且这种违反道德的成本很低,只有有力的监督,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的产生。
2012-2-29 18:51:00
另外两个股东打死都不相信才挣来这么点黄金,对于酒精中毒的人来说(就是常说的酒鬼),酒瘾上来的时候,能用黄金换酒回来是最快的,每次花了多少金子不会放在心上,这种帐,那两个股东是心知肚明的,但苦于当初太过于相信姓“赵”的,才换来今天的苦果。
赵掌柜发誓没有独吞其他金子,另外两个股东要求到天地底下点香发毒誓,以此作为证明,赵掌柜发完誓,另外两个股东也发毒誓:老天在上,今天我们三人合股做生意,黄金却有人独吞大部分,多出来的那部分黄金,谁用谁死。两个股东说完向上天拜了三拜。此后这两个股东与“赵”姓掌柜形同陌路。
常言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在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人们已经完全没有了敬畏之心,做事经常不择手段,为了满足私欲,可以违背人伦,兄弟阋墙,甚至骨肉相残,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这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悲哀。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风还算淳朴,老百姓心中还有一份善念,还心存敬畏。“赵”姓掌柜*芬翁对于黄金的问题,那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的。文丨革丨后,国门对外开放,私营经济开始活跃,*芬翁在我们村公所边上开了一间杂货店,但*芬翁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抽的烟是那个年代最便宜的“经济”烟。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对于那个年代香烟的记忆,最常见的是两种烟:“红灯”和“经济”,“红灯”比“经济”贵。“经济”烟是最劣质的香烟,用的是烤烟的下脚料制作。*芬翁就是抽这种最劣质的烟,衣着也非常朴素,一直活到八十多岁。
但在*芬翁去世后,他的三个定居在我们生产队的儿子的家庭,就先后开始出事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