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她一脸的兴奋,赵清林也来了兴趣,这块玉自己和王玉真研究了半天也没研究出个所以然来,难道她看的出来?于是也把脑袋凑了过来,“怎么啦?看到什么了?”
白婉瑜抬头似笑非笑的看了他一眼,“赵先生,啊,不。应该是赵掌教,据我所知,这块玉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茅山传教玉,它。。是块假的! ”
第二十三回 何氏壁的秘密
所谓的掌教玉佩应当是代代掌教相传,这块刻有“斩妖除魔”的玉佩是师傅林九临终之前从脖子上拿下来给赵清林的,虽说不是什么威力巨大的降妖宝贝,但是从前几次的遭遇来看,还有是一定护身能力的。怎么这会儿就变成假的了?难不成给人调了包了?
赵清林听她这么一说,急忙伸手把玉佩拿了回来,放在手里仔仔细细地瞧,没错啊,就是这块玉啊,先前自己曾经研究过一段日子,虽然没研究里面究竟有什么秘密,但是这外表的颜色,刻纹,特别是玉佩侧面一个贯穿的小孔,这些都是一模一样啊,“白小姐,这块玉佩是我师傅传给我的,不可能是假的。”
白婉瑜笑了笑,从衣服的口袋里摸出几张照片递给赵清林,“这是一个美国记者,在去年来中国做专题访问的时候在一个土夫子手里买的,这本书印页以中线折正,书口理齐,前后加封面,毛边整齐,打眼,这种用线穿订的方法称为‘线装’,是明朝时候比较流行的书籍装订方法。”
接过照片,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照片上是一本相当古旧的书,装订的书线脱落了一半,书的封面已经残破不堪了,上面似乎写着几个字,应该是书名之类的,但是因为年代太久,腐化严重的难以分辨了。后面几张照片是拍的书里的内容,满页都是密密麻麻的小篆,看的赵清林两眼直发花。
“从这本书里的内容来看,写这本书的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一个太监王彦,根据史料记载,王彦,原名叫王狗儿,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王狗儿常在军中担任前锋,屡立战功。永乐时,明成祖赐名王彦,任尚宝监太监。”
明朝?太监?赵清林一听到这两个词,脑子里最直接的联想就是,东厂太监,武功高强。这他娘的在电视里看的太多了,所以只要一提到明朝的太监,自然而然的就能联想到。而且在赵清林看来,太监木有小JJ,没法发泄,只好拼命练武,以求发泄,功夫当然是越练越高的,对于这点他深信不移,“这个太监不太监的,跟我这块玉是真的假的有什么关系?”
“我并不是说这块玉本身是假的,因为我爷爷生前也跟我说起过这块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块玉是掌教玉佩没错,但是如果从这本书里内容来看的话,其实真正的茅山玉印早被明成祖朱棣给调了包了。”
赵清林脑子一时没转过弯儿来,这一会真一会假的,张嘴想问,可一时间脑子又特别乱,不知道这话应该怎么问。
白婉瑜见他满脸的疑惑,似乎也故意卖了个关子,闭上嘴伸手端起茶壶,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端起杯子轻轻的泯了一口,眼睛却盯着赵清林,这个时候赵清林同志才发现,眼前这位的眼睛竟然是蓝色的,原来还是位混血儿,难怪一进门给自己的感觉这么不同呢,原来品种不一样!心中一乐,好品种,果然是好品种!
白婉瑜见他一脸死猪相的盯着自己,不由的脸上也红了,放下杯子轻咳了一声继续道,“尚宝监太监是明朝宦官十二监之一,有掌印监主管,下设佥书、掌司等员。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而这本书就是王彦在任尚宝监太监时记载的一些相当隐秘的事,里面就提到了你们茅山的掌教玉印! ”
这话一出,赵清林楞了一下,开始隐隐的感觉到这件事既然和皇帝扯上了关系,就应该没那么简单的了。于是点上一支烟,示意白婉瑜继续往下说。
“这本书中对茅山玉印这件事记载的相当详细,可以看出当时的明成祖朱棣对这件事情是相当重视的。”说到这里顿了顿,话锋一转,“不知道赵掌教对何氏壁了解多少呢?”
赵清林不觉得老脸一红,以前历史课上的确学过这方面,可这么久了早他娘的还给历史老师了,还有个屁的了解,现在脑子里只是隐约的记得一头一尾,“呵呵,白小姐,我对这方面研究的不多,只是大概知道这‘和氏壁’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卞和氏发现,后来到了赵国。秦襄王曾用十五城向赵国去换取此壁,然后就有了‘完壁归赵’的故事嘛,素始皇并吞六国,同时也夺得此宝。后来就用何氏壁制成天子的传国玺,再后来好象到隋朝的时候跟一个倒霉鬼皇帝一起*了。”
白婉瑜没想到赵清林对这段历史还有一些了解,要知道当时*时期的年轻人,那对这些东西都很少有人知道,对文化古迹更是没有一点基本的认知,很多宝贵的文物遗产都被烧毁破坏了,虽然赵清林说的不多,也比较含糊,但是起码说的都是正确的,“赵掌教谦虚了,你说的不错,那个倒霉鬼皇帝是李从珂。但是何氏壁却不只单单做成了天子传国玺,在王彦书中的记载,永乐帝朱棣原是镇守北平的燕王,他起兵夺取帝位后,听说‘和氏壁’被剖成三截,茅山的镇山玉印也是‘和氏壁’的一部分。所以这才将茅山的玉印调了包的。”
“啊?三截?有这种事?”赵清林拿起手中的玉佩看了一下,突然想起来如果白婉瑜说的是真的,那肯定不会是自己手中这块。
“如果书中记载的是真的,中间那块应该是制成了天子传国玺,方四寸,顶上镌五龙交纽,
印面李斯镌八个篆字为‘受命于天,富寿永昌’。左边那截则做成了玉印,上面应该镌着“九老仙都君印 ”六个篆体阳文。而右边那截玉如何了书中也没有记载。”
赵清林做梦也没想到,茅山掌教玉印能和天子传国玺扯上关系,难道这就是师傅跟自己说的那个天大的秘密?
第二十四回 被调包的玉印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根据太监王狗儿,也就是王彦书中的记载,永乐帝朱棣起兵夺取帝位后,听到了这样一个传闻:
据说始皇二十六年,拣选天下良工将何氏壁剖为三段,中段制成天子的传国玺,其方四寸,顶上镌五龙交纽,印面李斯镌八个篆字为“受命于天,富寿永昌”。左段制作印形,其纽直竖上有闪闪发光的两点。宋徽宗年间皇帝为褒奖茅山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要当时的茅山、龙虎、阁皂“三山鼎峙,辅化皇图”。特下诏镌刻赠赐,后来便成了茅山的镇山玉印 。
这朱棣一听说“和氏壁”被剖成三截,而茅山的镇山玉印也是“和氏壁”的一部分。当时就觉着自已是富有天下的皇帝,正所谓:“天下之财即我财,天下之宝即我宝。”茅山的镇山玉印我若取来,让精良的玉工重新镌刻之后,不就是我皇帝的珍宝、朝廷的玉玺了吗?于是,他就发下一道金牌,传下一道圣旨,派出一名能干的官员,到茅山来宣调这颗玉印进宫备用。
明代朝廷在茅山设有“灵官”,也是正七品、正六品的官。一见金牌和圣旨,哪敢怠慢?忙备香案,跪拜接旨。听说是宣调茅山的镇山玉印,虽是一万个不情愿,谁又敢嘴上说出半个“不”字?正、副灵官只好吩咐掌印道士,捧出玉印交给钦差老爷。钦差接过玉印,心满意足地回朝复命去了。
第二天一早,正值永乐皇帝早朝,钦差进官复旨,值班太监接过玉印奉上。永乐帝龙目一观,果然是隐隐瑞气、霞光闪闪的一颗四寸见方无理美玉精制成的玉印;再看印面,镌的却是“九老仙都君印 ”六个篆体阳文。
这朱棣心里一琢磨:只要将这原来六字磨洗去掉,再刻上“奉天承运之宝”六个篆字,不就是我大明皇家的御用之玺了吗?于是他十分喜悦地传下旨意:着文华殿掌中书事中书舍人篆写印面;着尚宝司卿负责侍护管好玉印;着工部尚书拣选天下良工镌刻印面篆字;着钦天监拣吉日良辰,刻日兴工。
圣旨下,谁敢有违?尚宝司卿终日诚惶诚恐地捧着这颗玉印 。中书舍人斋戎沫浴熏手起草印面篆字。钦天监天官运周易,推八卦,精度日月,详掐黄道、**。工部尚书即时发出许多文书牌票,拣选镌玉匠人。
工部的事儿最多,不仅是拣选工匠,并要严格考校,精中选精,强中选强,结果拣选出三十五名个个身怀绝技的良工巧匠。工部将这批玉匠逐一填表登记,以便有功奖赏,有过罪罚。
相传,天下至宝都有灵性。因这颗玉印是“和氏壁”镌制,因此工部不敢轻易动手改镌。但圣偷催逼,不敢动手那也得动手。
所以要钦天监择取了一个吉日良辰,工部尚书朝冠朝服,先焚香拜告天地,并在工部大堂之上陈设了两张公案,公案上茵铺锦绣,褥引英蓉,恭恭敬敬地到尚宝司,向玉印大礼参拜后,才捧到工部大堂的茵褥上。各玉匠亦依次拜天、拜地、拜玉印,然后拈香焚纸,默默祷告。直到钦天监差官宣布“辰时已到!”工部尚书即令兴工。
赵清林听的是津津有味,就跟听评书一样,没想到眼前这姑娘不仅仅人长的好看,品种优良,而且这说起故事来也是一套一套儿的。
因为这个工程是为皇帝镌刻传国玉玺,事关’重大,故在安排上很有讲究:三十五名玉匠被分为上、中、下三班,每班九人;尚余八名,则两名添砂,两名换水,两名补空,两名提点。三班轮流,周而复始。每日不到时辰不兴工,一切都循序而行。其活动大致是:寅时玉匠进衙,卯时准备,辰、巳兴工,午、未磨洗,申时停息。每日之间有可用工之时辰,也有不敢用工之时辰。
光阴迅速,转眼间已是一个整月时间,工程才告圆满。工部尚书率先验看,只见印面上携镌着“奉天承运之宝”六个阳文篆字;尚宝司卿验看如旨无误。于是两衙同乐,众玉匠也欢呼雀跃,静等封赏。这事要图吉利,于是将玉玺铺绫盖缎,插上一对金花,
喜气洋洋地捧着上殿复旨。
五更三点,永乐帝登殿临朝。尚宝司卿捧了玉玺,永乐帝龙颜大悦说,尚宝司卿即双手将玉玺捧与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奉与掌朝阁老,掌朝阁老奉与司礼太监,司礼太监上与皇帝。
永乐帝见印面上果然镌上了“奉天承运之宝”的阳文篆字,仿佛自己这才真正像那南面君王的皇帝!心中这个美滋味全都从眼神中流露了出来,连说话声音也走了腔了,急忙让司礼太监将玺用到纸上递给自己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