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10-09 08:20:42
7
当积习和惯性思维,以及因之而生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僵化麻木、轻率武断等,形成顽固的、摧山填海的群体力量时,就毁灭了太多可能,扼杀了太多灵性,使中国历史成为了一辆镖车。无数生命的过客,只津津乐道着镖旗和镖师的模样与手段,却极少去深入思考那镖车本身,偶有细致的念想,大多也是猜测镖车中功名富贵的等级与重量。如此堕落的轮回,使得越来越多原本正常的理念成为了孤独的思想。
卫营张家的劈空掌,自清朝中期在影州一带就很有名气,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为张云昭的缘故,威名响彻了整个热河省。但随着名气日增,人们对劈空掌的误解也越来越深。
劈空掌的精髓所在,是它的基本功——站桩,换句话说,劈空掌的秘诀,其实就是没有秘诀。
这种无秘之秘,曾使张家过去的拳师们,屡屡遭受非议,久而久之,张家立下了个传统,即承认劈空掌是有秘诀的,非德智俱佳者不传。这个说法,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和心理习惯,渐渐对劈空掌又分外推崇起来。
而当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作为劈空掌的掌门传人,张云昭当然希望劈空掌能够最大程度地普及,所以他将一些重要的攻守招式提炼出来传授给乡会的成员们,同时对他们坦诚地公布了劈空掌无秘之秘的事实。可遗憾的是,通过潜心习练而学有所成的人极少;大多数人,或半途而废,或因急功近利而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从而轻率地送命。因而,很多人怀疑张云昭欺骗了学拳者,尽管他的欺骗未必出于恶意。
到后来,日军的几次屠村,乡会成员或明或暗的抵抗,使张家整个家族只剩下了张云昭这一支,人们便愈加怀疑劈空掌是有秘诀的,不然,为什么张氏家族中单单张云昭这个掌门人安然无恙呢?
不过,在某种传统思维中浸泡着长大的卫营人,对此又抱以充分的理解。他们认为,大凡技艺都是有秘诀的,既然是秘诀,当然不能随便传播,那要看缘分和火候,而且“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很悲惨的事情,所以他们觉得张云昭的做法无可厚非,是“向来如此”、“应该如此”的。
面对人们的误解,张云昭感到悲哀,而面对人们的“谅解”,他的心情已经不是悲哀所能形容的了。所以在晚年的时候,当人们纷纷说他所以成为惟一突破卫营祖训而无恙的人、正是因他的武功,他连苦笑的力气也没有了,只告诉儿子张一凡,他一点也不比别人特殊,对于祖训,只要坚信自己能够突破或不怀有遵守和突破的念头,是人人都能够突破的。
已经掌握了劈空掌精髓的张一凡,举一反三,自然能够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丨革丨之后,积极地投身于外面的广阔天地,即便在临终之际,他也深深地知道,自己的死与祖训无关。只是,那时他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气力向妻儿详细表达了。
张晓飞年纪尚小,对于祖父和父亲的思想还远谈不到领会,但父亲的猝死刺激着他、祖父的事迹激励着他、劈空掌的光辉牵引着他、人们的指手画脚磨砺着他,使他就算为了争一口气,也要坚持练功,并觉得自己在未来,有可能像祖父那样走出卫营、甚至名震四方。这些习武的动力,虽然算不得深沉和高远,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属难得,而且这是塑造着卫营思维范畴之外的“第二种可能”。对此,一些人进入深睡眠后,潜意识中是应该感到惭愧的。
也正因此,张晓飞才敢于产生教文彬武功的想法,并尽量打消自己的犹疑。
“教教看吧,应该没啥问题。”他想。
文彬对于张家劈空掌以及相关的思想,是一无所知的,他决定学武功,就是不想让自己再受欺辱。不过,他也是有所犹疑的,他相信劈空掌的厉害,也相信张晓飞若教他、一定不会有所保留,但因为张一凡猝然去世,他不敢确定张晓飞是否掌握了劈空掌或者是否拥有劈空掌的秘诀。
“学学看吧,不行的话再说。”他想。
两个孩子各自想着心事,在清晨的场院上相遇了。
“文彬!你……”张晓飞说。
“我……”文彬说。
两人一时都不知该说些什么。
过了一会儿,文彬终于问:“你现在练得能打人了么?”
张晓飞一怔,说:“不知道呢,可能还……”说到这,他的眼睛突然一亮,“哦,我现在出拳有风声呢!”说完,向空气中打出一拳。
文彬侧耳细听,似乎没有听到。张晓飞便又接连打出几拳,文彬这下仿佛听到了,不由得惊喜,继而弱弱地问:“你家的拳教外人吗?”
“教啊!你……想学?”张晓飞眼睛又是一亮,有些兴奋。
文彬点头,脸随即红了:“不在这学,到你家里吧,行吗……”
张晓飞说:“我也是这么想的。”
“每天下午练?”文彬又问。
“可以。”张晓飞郑重地答道。
从此,文彬真地开始随着张晓飞练功了。
这样仅仅三天时间,柱子就感到了奇怪:晓飞和文彬怎么不来找自己玩了呢?于是这天午后,他去了张晓飞家,那时文彬刚要开始站桩。
张晓飞不好隐瞒,对柱子说了文彬学武的事。
鉴于前几天杀猪的鲁莽,柱子现在为人处事已经不只是通过小脑了。但这个事实毕竟令他意外,他愣了一会儿,看看高瘦单薄的张晓飞,再看看麻杆一样的文彬,到底忍耐不住,努力地收拢着大嘴,“吼吼”地笑了起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