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纹——人皮中隐藏的惊世秘密》
第35节

作者: 唐雅琪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10-10-11 0:45:00
  在桃笙出嫁的前一晚,唐寅慢慢走进女儿闺房,从怀中取出一个黄锦包袱。
  黄锦褪色严重,外面还绑了一条红绳,展开后,里面是一本薄薄的线装书,也是残破不堪,封皮正中写着四个字:“墨文堂集。”
  桃笙见父亲神情严肃,而这本书册又从未见过,急忙开口询问。
  唐寅坐在椅上沉思良久,突然紧紧抓住女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
  科考舞弊案后,唐寅曾与徐经一同在外游历三年。那是明弘治十四年六月,两人一路来到杭州,因久慕六和塔之盛名,便决意观赏一番。
  六和塔坐落在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共有8面13层,取佛教“六和敬”之义,目的是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宣和三年(1121年)曾毁于兵火,又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
  唐寅与徐经沿塔梯而上,直到最高层,手扶栏杆,向外眺望。此处天高风疾,壮阔的钱塘江一览无余,江水浩浩汤汤,奔涌向东流去。
  唐寅看在眼中,心有所伤,忍不叹道:“想我唐寅天纵之资,竟落到今日这般下场…”话到这里,却是无论如何也说不下去了。
  旁边的徐经也是感慨万千,刚要劝慰几句。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敢问居士,莫不是唐解元?”
  唐徐二人急忙回头看去,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僧不知何时站到了他们身后,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不过眉宇之间似乎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见二人发怔,老僧抚须微笑,自报法号广世,乃塔院这代的主持,有幸得见闻名天下的才子唐解元,故此冒昧一问。
  彼此施礼后,广世极力邀请唐徐二人到塔院禅房内小坐。唐伯虎心里惭愧,原本推说不去,但耐不过好事的徐经,只得随着广世走下。
  三人到了第十二层,广世突然停住脚步,让唐寅、徐经好好看看这壁上雕刻的须弥座。转圈六面墙壁弥座上,雕刻有花卉、飞禽、走兽、飞仙等各式图案,刻画精细,结构奇妙。
  唐寅沿着塔壁慢慢走动,仔细看着那些雕刻。看着看着,隐隐约约觉得有些不对,为何外部塔身八面,而内部却成了六面?
  听他发问,广世目光闪动,慢慢点头,也不解释,又带着二人继续下行。此后,在第10、8、6、4、2层都做了短暂停留,广世则反复要求他们观看壁上的雕刻。
  这偶数六层,除了面积因为塔身形状而向上递减缩小外,整体结构完全相同,均是分成六面,甚至壁上的雕刻也没有任何区别,和那奇数七层的八面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唐寅、徐经对此很是疑惑,又不明白广世这么做的目的为何。
  下到塔院后,广世将他们带进自己的禅房,命知客僧送来两盏西湖龙井,然后就坐在对面不住端详二人。
  徐经性子急,见广世一副神头鬼脸的样子,就问禅师到底唤我们来有何指教。
  广世扫了徐经一眼,突然问,唐居士已经看出这六数之所在,徐居士却一点端倪都没发现吗?

  徐经挠挠脑袋,说佛教的东西谁搞得懂,恐怕西天佛祖也不知道吧。
  听他这么说,广世先是一笑,而后又是一愣,慢慢点头:“机缘巧合,奇缘巧合。”语气很是古怪,然后又是不停的叹气。
  唐寅和徐经面面相觑,都搞不懂这老和尚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
  广世突然站起,将禅房的门紧紧关闭,在桌上铺开一张宣纸,又从袖中抽出一根细长的银针,蘸了些墨汁,在宣纸上不停点刺起来。
  慢慢地,洁白细软的宣纸上,出现了一座高塔的轮廓,线条虽然极为简单,却又气势非凡,细细看去,竟然是六和塔。画到最后,广世手臂大开大合,连续在塔下横向划拨,期间手掌不住抖动,数条细长扭曲的横线随即出现,竟然是写意的钱塘江潮,那股奔腾咆哮之势跃然纸面,甚至隐隐有风雷之意。而后,银针不住虚点纸面,一层淡淡的雾气慢慢出现,六和塔身处其中,更显巍峨高耸。
  广世慢慢收回手臂,掏出一块丝帕擦着银针的墨迹,扭头看向目瞪口呆的唐寅和徐经,淡淡地说:“二位居士,不知贫僧这幅‘烟波江塔图’还入得了法眼吗?”
  说到这里,唐伯虎停住了,扭头看向窗外深沉的夜色,神情中透出一丝怪异,似乎到了今天,仍在为当日所见感到不可思议。
  桃笙早就听得入了神,急忙问父亲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
  唐伯虎叹口气,说:“那日看到广世禅师以针作画,我和徐经都是震撼莫名,这般手艺当真了得,几似浑然天成,宣纸却毫无破损。”
  说着,唐伯虎手抚那本《墨文堂集》,又给桃笙慢慢地讲下去…
  广世将银针收好,告诉唐寅和徐经,此乃刻形之术,与纹身之术,并列为墨门两大绝艺。随后,又详细给二人讲述了墨门的由来和发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