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纹——人皮中隐藏的惊世秘密》
第36节作者:
唐雅琪 广世告诉唐寅和徐经,他已经感到时日无多,这么多年来,只为寻个可以继传衣钵的人。今天见到他们,通过貌相观察,便知是人中龙凤,而且还悟到了六西之法门,有意将墨门之术倾囊相赠。说到这里,广世淡淡笑着,仕途又有哪般好,你二人虽因科考受累,但要是习我魔门之术,未必不能青史垂名。
说完,广世从床榻下抱出一只红木小匣,打开后,里面是两本薄薄的线状书册,装帧完全一致,封皮都写着“墨文堂集”四字。广世分别交予唐、徐二人,此乃墨门修艺之法,分为上下两册。故老相传,修上册者不可习下册,修下册者不可习上册。
徐经感到好奇,问广世学的是那一册?广世摇头不答,只说日后你们修习,自然便会明白其中奥妙玄机之所在。
说完,他又取出一根极细的小针,让二人伸出左手拇指,蘸上红彩,轻轻点刺。唐寅是一个六字,徐经是一个西字。过了片刻,两个小字慢慢消失不见。
广世告诉他们,六西二字诀代表着墨门最高境界,与键门天境、络门联穴和骼门通替,同为当世四大奇门的关键,从古至今,鲜有门人可以窥得天机。你二人暗合墨术之六西法门,算是有缘,他刚才便是用内纹刻法将这两个字刻入彼此体内,从此便是墨门弟子,他日功成之后,是否发现其中奥秘,就看个人的资质造化了。
讲过这些,广世又仔细叮嘱了一些修习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端坐床榻之上,面露欣喜之色,口中反复低声诵念:“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说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直至垂头不语,竟然至此圆寂了。
待广世的遗体焚化后,唐寅、徐经黯然离开塔院。唐伯虎隐隐猜出,自己这个六,或许代表着六和塔的名称含义。但是徐经,却始终猜不出为何要给她雕刻上一个西字。
此后,两人行遍名山大川,途中不断钻研各自手中的墨文堂集。或许是个人天资高下缘故,唐伯虎掌握了高深的纹身刻形之术,触类旁通,并终于成为一代画家。但是徐经却始终无法深入一步,怅惘之余,便说只能传给后代了。
由于同为墨门后人,彼此又关系莫逆,两人在临分别时约定,待子女长大后要结为秦晋,而且永世通婚。子女指甲内部,均要以内纹法,雕刻六西二字,一是为纪念这段经历,二是叮嘱子女,时刻不忘老僧所传之
2010-10-11 0:50:00
由于同为墨门后人,彼此又关系莫逆,两人在临分别时约定,待子女长大后要结为秦晋,而且永世通婚。子女指甲内部,均要以内纹法,雕刻六西二字,一是为纪念这段经历,二是叮嘱子女,时刻不忘老僧所传之嘱,务必要参悟偷这两册墨文唐集中蕴含的奥秘所在。
回到苏州老家后,唐寅全心钻研纹身刻形之法,更是感到其中所记载的学问高深至极,需要仔细修习,却因此搞得家道败落,最后只得靠卖画为生。
明正德九年,世居江西的宁王朱宸濠突派人来苏州征聘贤豪名士,四十五岁的唐寅受生计所迫,又不甘于终生埋没于街巷之间,以为是一次好机会,抱着美好的理想,即乘船去南昌,并得到宁王的热情款待。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唐寅发现宁王在乡里欺压百姓,对上密谋造反,才知自己陷于虎穴狼窝,却又不敢提出辞呈,只好装疯,裸形,又胡乱骂人,使朱宸濠最后也觉得"孰谓唐生贤,真一狂生耳",便放他回到苏州。
5年后,也就是正德十四年,宁王果然起兵造反,但很快就被王守仁平定。唐寅虽然逃脱了杀身之祸,但也引起不少麻烦,被认做党徒投进大牢。幸得王守仁从中斡旋,才得以脱身。回想起广世圆寂前曾说的那番话,唐寅羞愧不已,自觉没有领会恩师所言的深意,转而信佛。平日抚摸指甲上那个小小的六字,便自号“六如居士”。
此时,眼见女儿桃笙年岁渐大,想到当年与徐经之约,唐寅便来到徐经家中提亲。不料想,徐经也曾闻言唐伯虎发疯,后来又因为不知道其下落,便让儿子另外娶了别家子女。
唐伯虎面对如此局面,凄然大笑三声,叹口气说:“墨文堂集,生生世世,难以参悟透了。”说罢,飘然走远。
徐经羞愧不已,但大错已经铸成,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那个晚上,唐伯虎将种种往事一一学说给女儿桃笙,直听得桃笙神魂飘荡,怔怔望着父亲,一时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唐伯虎慢慢合上黄锦包裹,轻轻交到女儿手中,说:“这本书虽然成就了为父的画业之功,但时至今日,却始终无法参透那六西二字的含义。现下你与徐经之子都另有归处,恐怕以后也不会有人得知了。”
说完,脸上流露出浓浓的悲伤,又告诉女儿,徐经因科考误我一生功名,但是又因为他,为父得知了另一个大境界,也不算亏得。当年为父与他的盟约,仍算得数。你将来的子女,指甲中务必要雕刻进六西二字。
桃笙极是不解,既然自己嫁做他人妇,为何还要雕刻西字呢?
唐伯虎叹口气,说:“刻上吧,这六西之境总不能到了我手断绝,也算是为父对恩师的一个承诺。”
第二日,桃笙远嫁去王家。不久,唐伯虎撒手人寰,一代墨门宗师至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