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50节

作者: zhoulinyuluo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学会拨爸爸的手机后,周周每天都要拨打爸爸的电话数遍,有时爸爸在上班,周周拨过去,爸爸每次都会接周周的电话,让周周体验一下自己拨打电话的乐趣。有一次,正是午休时间,爸爸和同事们正在休息,有的已经睡着了,周周一个电话打过去,把整个办公室的人都吵醒了!正是周周外婆说给我听的,她当时在厨房忙活,也不知道周周在给谁拨电话(她经常胡乱拨一气的,有时拨给不认识的人了),没想到这家伙会打电话过去吵醒一帮人!哈哈,这其实不怪周周,因为她不知道那时人家在睡觉呢。我赶紧给周周制定了一个规则:午饭后这段时间不可以打电话,因为别人在休息,会吵着别人。这几天,周周没在午休时间打爸爸的电话了。

  自从学会了拨电话,周周发现了自己拨电话真是好,想打电话的时候可以自由自在的想拨就拨,不用再央求爸爸妈妈外婆帮忙了。前天,周周居然记住了我的手机号码,会拨我的手机号了。我没有告诉过她我的手机号,只是前天外婆告诉她拨了一遍,她居然就记住了!我不得不感叹,兴趣真是最好的老师呀,若不是这样,11位数的手机号岂可是拨打一遍就能记住的?

  这两天,周周时不时地窜到电话机前,反复地拨着我和她爸爸的手机号,享受着电话拨通后的成就感。看着她那副得意劲,我们真是忍俊不禁呀!

日期:2010-2-2 9:22:00

  不要拿“生气”说事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说“妈妈生气了”,譬如周周刷牙洗脸的时候磨磨蹭蹭,我来一句“你再磨蹭,妈妈生气了。”周周用完一样东西不及时归位,我说了两次后她仍然置之不理,我又来一句“请归位,不然妈妈生气了。”我发现这句话的威力真是大呀,每次我这么一讲,然后配合一下脸部表情,周周马上隧了我的意愿。说习惯了,这句话居然成了口头禅,不知不觉就会从口里吐出来。

  有一天,我因为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郁闷不已,心情很低落。周周看出了我的异常,非常紧张,她小心翼翼地问:“妈妈,你生气了吗?”我点点头。周周接着问:“为什么呀?是爸爸打游(玩电脑游戏的简称)吗?”由于她爸爸有较严重的颈椎病,上班时间又是长期对着电脑,所以对于玩游戏我们约定周一到周五不能玩,周末可以玩一个小时。但有时爸爸瘾上来了,会忘记“规则”,为此我有些小小的不满。

  我说不是。周周仰着小脸迷茫地说:“那我也没有拖拖拉拉呀。”看着她天真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这个小家伙在揣测是什么原因导致我生气呢,在她看来,敢情“爸爸玩游戏”和“她拖拉”这两件事是比较容易惹我生气的。看到我笑了,周周也笑了起来,开心地说:“妈妈,你开心了,你不生气了是不是?”我笑着说:“看见你这么可爱的样子,由不得妈妈不开心呀!”周周居然把两个手指竖成“V”字,大呼“耶-耶-耶”,我的情绪转变对她竟然是如此之大的影响!

  有人也许会说,这孩子懂得观言察色,懂得逗妈妈开心,这是好事呀。没错,一直以来我也觉得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权利,妈妈也不是圣人,也有生气的时候,这不是件坏事。但是当我发现我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如此之大,我有了一丝不安,是不是我做得太过了。我可不愿意周周把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别人的情绪之上,随着别人的情绪而转移。一个人太在乎别人的情绪和看法,就支配不了自己,长期下去,这样会让失去自我的。

  我开始反思。当我以生气作为“要挟”的时候,她做某件事并不是因为她发自内心的愿意做,也不是因为她觉得这件事情应该做,而是担心我生气。这对她其实是一个误导。一个人要做某事,理由应该是自发的,愿意去做,或者觉得这件事情应该这么做。断然不是因为怕别人生气或不高兴而做,如果是这样,怎么着都有些被迫的意味,被强迫的后果就是失去意志上的自由。

  我经常把“我生气了”挂在口头,这样对周周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我的生气让周周感到紧张,所以,每次当我说我要生气了,她立马“束手就请”,避免我生气。在我真正生气的时候,周周紧张而小心翼翼,做什么都顺着我的意愿,似乎要来博我的欢心。幸亏我还算是个理性的人,对于自己的情绪控制得比较好,很少生气,不然,周周岂不是生活在压抑之中!

  记得有一次,我把周周抱在怀里,我问她,你爱谁呀?周周说,我爱妈妈,因为妈妈不爱生气。还有一次,周周对外婆说,外婆,你有一点变化了,你太棒了。外婆问,我有什么变化了?周周说,你变得不那么爱生气了。童言无忌,孩子的话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生气真不是个好东西。
  以我的切身经历警醒大家:切莫拿生气来和孩子说事,更不要经常对着孩子生气。

日期:2010-3-2 8:05:00

  如何面对孩子的“不讲理”
  2010年春节期间,我们和朋友到餐馆吃饭,他们的孩子星星比周周小一个月,活泼可爱。上菜之前先上了一小碟花生米,星星爬上桌将整碟花生米拖到面前,倒在自己碗里。妈妈非常汗颜,对星星轻声说:“不要倒在自己碗里,这样别人就没得吃的了,我们把花生米放回去吧。”星星不管不顾,小手抓着花生米往嘴里塞。妈妈接着说:“花生米吃太多不好,容易拉肚子。快把花生米倒回去放到桌子中间。”星星仍然不理睬。妈妈“威胁”道:“再不倒出来,妈妈要打人了!”希希无动于衷。妈妈叠叠不休说了好多道理,希希却不为所动。

  吃饭了,星星把小块甘蔗放进水杯,再倒上水。接着夹了一些菜放到杯子里翻来覆去地玩,两个杯子倒来倒去。妈妈先是温和地讲道理:“星星,吃饭就要专心,不能玩菜。星星,这样边吃边玩不对的,你看周周姐姐都是一心一意地吃饭。星星,你要好好吃饭,不然就长不高....”道理说了一箩筐,希希毫无反应,依然故我地玩着。妈妈逐渐失去耐性,“威胁”道:“再不专心吃饭,妈妈就要打你了!”星星不理睬,还在念念有词地玩饭菜。妈妈终于彻底失去耐性,怒火爆发,顺手用筷子在星星的手上敲了两下。星星哇地哭开了....最终,爸爸抱着星星开始喂饭,边吃着饭,星星突然打妈妈:“你这个讨厌妈妈!你刚才打我!”

  以上这一幕相信是很多家长遇到过的问题,类似的情节在很多家庭中上演过。家长们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我好好和孩子讲道理,他就是不听呢?其实我一点也不想打孩子,可是他的不讲理把我的耐心完全磨掉,让我忍无可忍......
  那天,在朋友焦头烂额之极,我和朋友分析其中的原因。我说,你说的道理太多了,孩子接收不了这么多的信息,所以孩子听不进去,只当耳边风。唠唠叨叨讲多了,还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朋友说,那我该怎么办呢?我说,行动胜过语言,只跟孩子强调简单的规则,然后用行动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比如吃饭的规则是:自己坐在餐桌边专心吃饭。那你现在可以对孩子说,吃饭时必须专心,不能边吃边玩。你应该采取的措施是:要求孩子要么专心吃饭;要么不吃,妈妈收掉碗,其后果是孩子得挨饿到下一餐。如果孩子经过你的提醒后还在玩饭菜,你就要果断地收掉碗,体现你维护规则的坚决。同时你要做到真的要等到下餐才给孩子吃东西,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你要让孩子明白规则的严肃性,让孩子知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整个过程你必须是温和的态度,不带情绪,如果带了情绪,孩子会认为你在惩罚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