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7 10:30:00
@西江豆腐翁 2012-3-6 23:21:00
那个“扒灰”小时候听大人吵架可是经常听到的!
-----------------------------
“扒灰”这个词语,大江南北,都基本通用。这个词语的来历也有多个版本,但核心就是“公公和媳妇通奸”的意思。
一个版本是苏东坡:
苏东坡中年丧妻,一直未娶。他忙于公事和写作一晃许多年就过去了,一人过着怪习惯。转眼儿子就娶妻生子了。偏偏苏东坡一代英才,聪明绝顶,才华横溢。而他的儿子却庸碌无为,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一天,苏东坡的儿子又出去玩乐去了,苏东坡一人在书房里坐着,呆呆的思考问题。这时,他的儿媳妇见公公一人在书房里又是思又是想得怪辛苦的就给公公端了一杯茶上来了。儿媳妇这天穿着蝉羽般透明的白纱的裙子,端着茶杯走到苏东坡的身边,轻声地叫道:“爹爹请喝茶!”并且含情脉脉的看着他,这儿媳妇其实也是个才女,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通,之所以嫁到苏家就是对苏东坡的崇拜才嫁过来的。来了之后才发现他的儿子这样的平庸,很是落寞失望。早就对苏东坡倾慕不已,今天有机会了想和公公亲近一下。
苏东坡正在沉思之中,见儿媳妇走过来,两眼愣愣的看着她,看着儿媳妇的纷红的脸蛋,婀娜的身姿,含情的双眼,他突然有点忘乎所以,飘飘然起来。就在他心猿意马时,突然记起这是儿媳妇顿时脸红了起来。儿媳妇就问道:“公公为什么脸红?”
苏东坡也不答话,接过茶杯,用食指快速在书桌上写了两句诗:“青纱帐里一琵琶,纵有阳春不敢弹”。因为苏东坡为人懒惰,长时间不抹桌子,所以桌面上有一层厚厚的灰,那字迹看得非常清楚。
儿媳妇看后也用手指快速在后面又续写了两句:“假如公公弹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写罢红着脸就跑了。
苏东坡正看得得意洋洋,他的儿子回来了,见父亲看得那么高兴就问道:“父亲,看得什么?”
苏东坡下了一跳,忙用袖子将桌子上的字迹擦掉,说:“我什么也没看,我在扒灰”。
后来,不知道苏东坡到底有没有和儿媳妇偷情,但这事还是传开了。再后来人们就用“扒灰”来指代翁媳偷情。
版本二:
扒灰也写作爬灰,清人王有光所著《吴下谚联》解释这两个词,关于“扒灰”是这样说的:过去有座庙香火特盛,附近住户就偷偷跑去扒取香炉中锡箔纸钱的灰,从中淘出锡来卖钱,扒灰为的是偷锡,所以用来隐指“偷媳”。
版本三:
清人李元复在《常谈丛录》中说,扒灰即在灰上扒行,会“污膝”,故用来隐指“污媳”。
版本四:
王有光解释扒灰没有沿用谐音法,而认为这词源于王安石与他的儿媳之事。王安石的儿子王雱早死,儿媳独居小楼。王安石不放心,暗中前往察看,儿媳“错会其义”,以为公公有意于自己,就在墙上题诗,有“风流不落别人家”之句,王安石赶紧“以指爪爬去壁粉”。事情似乎就这样结束了——然而《吴下谚联》在这儿加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结语:外面流传的扒灰之语,就是打这儿来的。
风流不落别人家
以指爪爬去壁粉
还有很多个关于“扒灰”来历的传说,但真实度比不上前面的几个版本。上面几个版本真实度较大!
2012-3-11 14:48:00
这个姑婆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在自己的病房里,只留下自己的亲生女儿和我姑翁前任老婆的养女在身边(邻居们私底下传言,这个养女也是姑翁的契家婆生的。),连姑翁都不给在她身边,然后把自己的存折密码告诉了她们,钱柜里的钱也让她们保存。一天后,这个姑婆撒手归西了。
在我们村,每个生产队的规模有大有小,想我家的生产队,算是比较小规模的了,才十来户人家。这样的一个小生产队,在不长的时间里,接二连三地出事,很难解释。同喝一条山涧小溪的水,在筛除遗传和生活习惯之外,全发生在*芬翁这一支的儿子的家庭,教人如何不浮想联翩。
同年的五月,*芬翁的大孙子又出事了。*芬翁的这个大孙子,一儿一女,都已成家立业,也可谓儿孙满堂了,五十多岁的年纪,厄运又在他的身上重演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