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14节

作者: 枉了冲冠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因为劝谏纣王,被关押在殷商的监狱里。周武王灭殷商后,把学识渊博而且很有声望的箕子留在了宫中当顾问,而当时武王身边全是在伐纣战争中获得战功的大将,他们的眼里只有武王,根本不会把一个亡国旧臣放在眼里,偏偏“箕子亡国,不言殷恶”,所以,箕子在武王宫中的日子就很不好过。他整天脚踏麻鞋,衣冠破旧;终日战战兢兢,处境险恶。考虑到未来的安全,箕子向武王献出一篇《洪范》,在取得武王信任后,带着他的族人去了朝鲜。武王大度,没有为难他,“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多年后,箕子终老于朝鲜,被追谥为大圣王。

  “遇事循礼慎行,即使有危也无害,故诸事顺利。”履卦的这个卦义在现实生活中,还常常被引申为以柔克刚、釜底抽薪等的含义。
  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古人按语说:“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沸腾的水和猛烈的火势是势不可挡的,而产生火的原料薪柴却是可以接近的,也就是说,强大的敌人虽然一时阻挡不住,何不避其锋芒,以削弱它的气势?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官渡同袁绍交战,由于袁军势大,曹操只能坚守待机。无奈军粮告竭,渐渐支持不住,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袁绍的谋士许攸由于得不到袁的信用,反而遭其辱骂,借着与曹操是少年时代的朋友的关系投奔了曹操,用履卦设釜底抽薪计助曹操烧毁袁绍的粮草辎重。结果一战下来,袁绍军队大乱,逃回河北时身边仅剩八百余骑,从此一蹶不振。

  “遇事循礼慎行,即使有危也无害,故诸事顺利。”履卦的这个卦义中,所循之“礼”、须慎之“行”,就是先要知道遵循什么礼,即对方的要求,然后根据对方的要求有所行动。这一点,和心理学的“古德定律”异曲同工。
  “古德定律”是美国心理学家P . F . 古德提出的一个心理学上的定律:成功的沟通,靠的是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观点。也就是说,如果你连对方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与他合作呢?
  在上面的两个小故事里,无论是箕子的“遇事循礼慎行”,还是许攸的“用履卦设釜底抽薪计”,都是因为他们很准确地知道对方需要什么。
  周朝新建,武王需要治国良策。《汉书-五行志》记载:“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也就是说,《洪范》便是后世人眼中的《洛书》,讲的是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箕子亡国,不言殷恶”,在表现出了高洁的操守之后,又将这样的经典巨著献给武王,箕子能安然脱身、去朝鲜半岛颐养天年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至于官渡之战中已经被困多日的曹操,面临断粮的危机,明显地看到败势就在眼前,转危为安几乎是梦想的时候,只要有一线生机,他就会拼死一搏,更何况作为一个谋略家,他更明白面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而应避其锋芒乘机取胜。所以,他要想避免坐以待毙的结局,就必须采用许攸的计策。

日期:2010-05-04 09:51:45

  泰卦:让身边的人对自己产生好感
  在很多人眼里,泰卦都是非常吉利的,《国语•晋语》里关于此卦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卜得泰卦,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公元前666年,三十二岁的重耳被父亲晋献公派去守护蒲城,十年后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逃往他母亲的娘家翟国,父亲去世后被弟弟晋惠公追杀又跑到齐国,原想在齐国过几天舒心日子,可又被贤惠的妻子和忠心的下属灌醉带到了曹国,忍受不了曹共公对他连成一片的肋骨的好奇,重耳又经过宋国来到楚国,为表达感激作出了“退避三舍”的举动之后,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热烈接待他,并把五个女子许配给他,其中有秦穆公的亲生女儿怀嬴。公元前636年,重耳结束了长达三十年的流浪生涯,由秦穆公亲自护送回晋国。晋国大夫董因在黄河边迎接重耳,重耳问他,自己此行能否成事?董因笑笑,说愿意为此占一卦。

  占卜的结果,得乾下坤上泰卦,“小往大来,吉,亨”。因为上卦为坤为地为臣,下卦为乾为天为君,上坤下乾,表示天地交感,万物各畅其生。君臣交感,志趣和同。内卦为阳,外卦为阴,预示阳气充实而阴气消散。乾卦有刚健之德,坤卦有柔顺之性,所以说内秉刚健之德而外抱柔顺之姿。乾卦喻君子,坤卦喻小人,内乾外坤,这种卦象又显示君子在朝,小人在野。君子得势其道盛长,小人失势其道消退。

  重耳听董因这样说,欢欣鼓舞,登船过了黄河,即位,称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建设,使得国力大增,不仅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成为雄踞中原的超级大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局面,把诸侯间的征战控制在了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为晋国的繁荣富强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因此,晋文公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公元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发起动乱,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晋文公请求紧急援助。晋文公不顾晋国刚刚安定,倾全国之力打败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回京城。为了感谢晋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内、阳樊等地赏赐给了晋国。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也就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自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对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更乐于接近,这就是心理学中的“亲和效应”。一个人要想让身边的人对自己产生好感,认同并喜欢自己,就需要拿出亲和力来和别人相处,所以,心理学上还有这样一个说法:亲和力是最强的魅力磁场。
  无论是《国语》,还是《左传》、《史记》、《东周列国志》,几乎所有文献中记载的晋文公都是那个时代最具亲和力的君主。
  在逃难过程中,这位春秋五霸里经历最坎坷、治国最贤明的君主,大多数时间都是各国君王的座上宾:在齐国,齐桓王许配给重耳宗族之女齐姜,以至于重耳在齐国过着安逸的生活,放弃了恢复君位的愿望,最后被部下强行用马车拉走;在宋国,宋襄公不仅盛情款待他,还送他二十辆马车;在楚国,楚成王更是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在秦国,秦穆公一下子把五个女子许配给他,其中包括秦穆公的亲生女儿怀嬴……一个流亡的失势公子,为什么能在各国受到这样的礼遇?除了晋国当时的局势,更重要的,还在于重耳具有极强的亲和力。

  这一点,从他渡黄河前,还要让董因为他占卦、向天下公示自己“奉天承运”,以及即位后群领诸侯、倾力勤王等事情上,多次得到过印证。

日期:2010-05-04 23:13:28

  你说命运有可测的一面,又有不可测的一面。那这可测与不可测的命运之间有没有联系?有没有影响?你预测的是哪一面?你能把握的是哪一面?你自己的逻辑都混乱了。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