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32节

作者: 枉了冲冠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六月二十九日,是这月的最后一天,还下着大雨,但楚军却在一大早就逼近晋军摆开了阵势。眼看敌军已兵临城下,晋军却还笼罩在对楚军的畏惧心理中,晋厉公只好让随军的史官卜卦,让上天来决定这个仗该怎么打。
  史官按照《易经》卜筮的程序,最终得到的是震下坤上《复卦》,营数中没有老阳也没有老阴,是个不变卦。复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二十四卦。通过今天我们看到的《易经》,其卦辞是:“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意思是说,遇到这个卦,征兆很好,出入都没有什么不好的,有客人从外面来,对主人也没有坏处。家里有人出门,七天就会原路返回。出门很吉利。但当时史官估计是根据《连山》或《归藏》的卦辞来断卦的:“蹙,窘迫穷困的意思,楚国在南,南国便是楚国;楚国为什么窘迫?因为他们的‘元王’被射。元王就是大王,楚国称君为主,所以元王就是楚王。元王被射中什么地方呢?‘中厥目’,也就是被射中了眼睛。国王受伤了,被射中了眼睛,能不败吗?”

  晋厉公和晋军大将原本对这场战役并没有信心,现在听了史官的分析,心理踏实了,精神为之一振,仔细分析战局,决定加强两翼,集中打击楚军的左右两个薄弱点。
  第二天,两军正面接触,楚共王果然被晋军的箭射伤了眼睛,差点遭遇不测。楚共王作战一向谨慎,被射后思考再三,最后竟扔弃了辎重给养,连夜拔寨撤兵回国。晋厉公得到消息,开始还不相信,后来接二连三地接到同样的报告,才相信是真的。就这样,晋军赢得了一场看起来似乎不可能胜利的战役。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一句被世人视为管理经典的话:“让下属把不满说出来。”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牢骚效应”。让下属把牢骚发泄出来,然后果断地处理好,是一个优秀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显然,这个道理两千多年前的晋厉公也明白。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 597 年发生在晋楚之间的邲之战,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由于援军迟迟不能赶到、主帅遇事犹豫不决,轻信楚军的求和请求放松戒备,战事全面爆发后又轻率渡河退却等原因,晋军一步步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最后惨败。十八年后,晋楚鄢陵之战爆发,晋厉公明知晋军仍对楚军有畏惧心理,却还是坚持要去保护附庸的宋国,而当大将们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后,晋厉公既不宣布撤,、也不出面制止,任由他们边吵吵边行军,直到敌人兵临城下,才让随军的史官卜卦,让上天来决定这个仗该怎么打。

  于是,吉利的《复卦》成了他们背水一战的强心针——已经短兵相接了,怕也得打,不怕也得打,既然老天说能赢,为什么不打呢?
  所以,这场战役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源于这个卦为将士们所带来的信念和勇气,更来源于晋厉公正确利用了“牢骚效应”。

日期:2010-05-28 09:08:19

  无妄卦:不消耗大量的精力正面作战
  无妄,意味着尊重规律、顺应形势、因时制宜,也就是说,该行动的时候就应该行动,不行动便是妄;该收手的时候就应该收手,不收手,也是妄。很多历史故事都告诉我们,理解透了这一卦,就能逢凶化吉——比如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
  熙宁二年,翰林学士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参政知事,开始“熙宁变法”。为了保证变法顺利实施,王安石采取了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博古通今的司马光意识到了王安石的轻率和冒进,就以老朋友的身份写信去责怪王安石,但王安石有皇帝的全力支持,而且正在锐意改革的劲头上,哪里听得进去反面意见?因此便回信对司马光的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完全在司马光的意料之中。他平静地辞去职务,离开京城开封,到了洛阳,不问政事,关起门来写《资治通鉴》。

  在这之后的整整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中。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为了撰写这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照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是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司马光也因为他在史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而被公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

  “其匪正,有眚。”在《无妄卦》中,六爻都同是无妄,但却有吉祥和灾祸之分,就看人是否守正道。正因为如此,司马光面对皇帝全力支持王安石的状况,选择了“无妄”,辞职回家编写《资治通鉴》——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情,怎么会有灾祸呢?
  能遵循“弯曲”策略,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远见卓识的人面对强大的对手,从来不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与其正面作战,而是选择适当“弯曲”,以退为进,另辟蹊径,在逆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据《宋史》记载,宋仁宗宝元年间,司马光为并州通判。当时,西夏觊觎河西良田,并对河东构成威胁,司马光便建议在麟州筑堡防御,同时招募农民耕种。这样,不但无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国家的边防也得到了加强。种地的农民多了,粮价就会下跌,这又能平抑河东地区的物价,也免得要从远处运送军粮,一举数得,此举得到朝廷、官吏、百姓的一致赞誉。

  同样据《宋史》记载,为了保证“熙宁变法”顺利实施,王安石采取了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开封知府韩维报告说,境内民众为了规避保甲法,竟有“截指断腕者”。宋神宗就此事询问王安石,王安石不屑一顾地回答:“这事儿靠不住。就算靠得住,也没什么了不起!那些士大夫尚且不能理解新法,何况老百姓?”这话连神宗听了都觉得过分,便委婉地说:“民言合而听之则胜,亦不可不畏也。”

  这两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司马光和王安石各自不同的施政能力,更反映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处事性格。在当时的状况下,司马光选择“无妄”,辞职回家编写《资治通鉴》,可以说是最明智的做法了。

日期:2010-05-31 09:33:15

  大畜卦:忍辱负重——善于利用同情心
  历史上在危难中卜得《大畜卦》、然后通过克制忍耐,最终功成名就的人很多,我们熟悉的“过韶关一夜白头”的伍子胥就是其中一位。
  楚平王听信费无忌的谗言,要杀太子建和他的老师武奢。太子建得到消息带着儿子公子胜快马加鞭逃到宋国去了,武奢被抓。楚平王怕武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也就是伍子胥报仇,派人去对他们说:“我奉大王之命,召你二人进郢都。你父亲因犯有重罪,现在正被囚禁在郢都,你们去了,可以免你父亲一死。”伍尚和伍员一听,知道大难当头,但对于是否去郢都,却还是产生了分歧:哥哥伍尚要去,弟弟伍子胥要逃。无奈之下,兄弟俩只能靠卜卦来决定何去何从。

  他们得到的六爻分别是少阳、少阳、少阳、少阴、少阴、少阴、老阳,为大畜卦,无变爻。兄弟俩知道,大畜卦艮上乾下,乾为天,艮为山,山在外,天在内,相当于天在山中,也就是说,畜德于身,犹畜天于山,德大身小,小中畜大。大畜卦的卦辞是:“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意思是:“利于占问。不在家乡谋生。吉祥。利于渡大河。”很明显,这个卦是在启示他们怀着深仇大恨赶紧逃亡。伍子胥于是拉起哥哥就跑,可哥哥伍尚为人重德行,一向仁孝,含着眼泪对弟弟说:“我们如果不听大王的话回去,父亲必死无疑,这样一来,不就等于是我们害死了父亲吗?现在我们分开走,一个人回去,一个人逃跑。也许我回去了,大王会饶恕父亲。万一父亲和我遭遇不测,你还有机会为我们报仇。”然后与弟弟辞别,很坚决地回郢都去了。伍子胥从楚国逃出来,路上听到父亲和哥哥被害的消息,悲痛欲绝,发誓一定要报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