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31节作者:
枉了冲冠发 据刘向《说苑》记载,有一天,孔子突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很困惑,拿不定主意是继续为官还是潜心修学,于是便为自己卜了一卦。
孔子卜得的是《贲卦》,演算中没有老阴老阳,是一个不变卦。贲卦离下艮上,离为火为明,艮为山为止,也就是说山下有火,蔚为壮观,而且山为刚,火为柔,刚柔相济,所以“亨”。孔子得了这个卦,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不仅沉默不语,脸上还呈现出明显的不平神色。他的学生子张于是就问先生:“我听说如果卜得《贲卦》,是吉利的征兆,您为什么还要叹气呢?”
子张就是颛孙师,字子张,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秉性孤僻偏激,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经常同孔子一起讨论问题。子张曾经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问:“请教是哪五种?”孔子说:“包括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五个方面。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重用,勤敏就会获得成绩,慈惠就能够使人臣服。”
现在,孔子听到子张这样问,回答说:“就因为下卦是《离卦》的原因呀。离者,饰也,丽也。离下艮上,山下有火之象。大火焚山,必然火光映天,周围的一切都会在火光中失去原来的颜色。这种借火光反衬出的颜色,将让人看不清事物的本质。色贵在正,要么黑,要么白,不能又黑又白、或者非黑非白。因为这关系到事物的本质,质地好的不需要纹饰,需要纹饰的一定质地不好。就像丹漆没有必要画花纹,白玉没有必要雕琢,宝珠也没有必要装饰那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们本身的质地已经非常好了,不需要什么再加什么花样。我不需要纹饰,也不喜欢雕琢,但现在却卜得《贲卦》,所以很不高兴。”
在孔子看来,事物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美,就无须再添加外部的装饰,而现在,他卜得《贲卦》,意为不是正色,是装饰品,这让他预料到自己的学说将会成为某些人的装饰物,而不是真正用以修养德行,因此才郁郁寡欢。
坚定自己的信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平常人很难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世人将做学问当成敲门砖,以谋求一官半职所带来的富贵,那么官职和富贵便是本质,学问便是纹饰。但孔子不这样想,在他眼里,做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学问是本质,官职反而是纹饰,他不希望自己展现出来的是纹饰而不是本质,也就是说,他不希望为了做官而丢掉自己最初的愿望。果然,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始终没有表现出什么大作为,只是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显示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魄力。
后人谈到孔子从政,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说“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却忽视了孔子从政和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最终是为了弘扬他的学说。
但是,尽管卜得了这个《贲卦》、预知了很难达到目的,孔子依然没有放弃努力——不做治世之能人,而做万世敬仰的圣人,对人类的贡献更大,不是更好吗?
日期:2010-05-26 08:48:55
剥卦:关门捉贼——少玩花架子
一提起《剥卦》,很多人立刻就会想起《孙子兵法》里的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因为一部中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残酷的战争史,而多数对中国军事史有兴趣的人,都是通过这一计走进《剥卦》、走进《易经》的。
剥卦艮上坤下,艮为山,坤为地,所以说山附于地。山本来是高峻的,但是不断剥落,也会变为平地。《剥卦》也可以理解成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就像“关门捉贼”一样: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去急追或者远袭。中国历史上便有一个战例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那就是长平之战。
秦将王龁与赵将廉颇驻军长平,两军僵持一年多,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廉颇的这个战略令秦军头疼,也引起了孝成王的不满。于是,秦昭襄王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一边示好于赵,使其他诸侯国不敢支援赵国,一边同时使用反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用赵括取代了廉颇,命他率兵击秦。赵国中计后,秦国暗中命白起为上将军,为避免赵军有所防备,还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到了赵军长平军营,首先整顿军纪、更换将领,准备速战速决;而白起到了秦军长平军营后,却针对战场态势,采取了后退诱敌,围困聚歼敌军的作战方针,并对兵力作了周密的部署。秦军以原先的前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诱敌深入,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赵括果然中计,全军全速追击敌人。面对汹涌而至的赵军,白起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出动了四路兵马:第一,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赵军的进攻;第二,组织轻装锐勇的突击队,待赵军被围后,主动出击,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第三,用奇兵埋伏在两边侧翼,及时切断赵军的退路,完成对赵军的包围;第四,用骑兵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赵军。
就这样,秦军以佯败诱敌,使赵军脱离既设阵地,尔后采取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史记》在记述长平之战时,是这样介绍两位主角的——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名将。赵括自小熟读兵书战策,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协助赵奢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得到惠文王的重赏;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又出谋帮助赵奢在一个月里救回了阏与这个战略据点。赵奢战功赫赫,被赵惠文王赐为与廉颇、蔺相如同等地位的马服君。赵括因此被立为嗣子,在父亲去世后承袭马服君,被尊称为马服子。
白起,也叫公孙起,一生指挥大小战役七十多场、歼灭六国军队一百六十五万余人,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是战国时著名的常胜将军。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的长途奔袭……
显然,这两个人一个是陶瓷的,光鲜漂亮、满腹经纶;一个是铁打的,久经沙场、百战不殆。对比两位主角的经历和长平之战的过程,再来看看《剥卦》,我们便不难看出,白起果如顺言藏迹的大地吞没了孤军深入、不可一世的赵括,用“关门捉贼”来形容这场战役,的确非常形象。
日期:2010-05-27 08:46:21
复卦:牢骚效应——让下属把不满说出来
《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了一次因为卜得《复卦》而取胜的战役。
春秋中期,在晋厉公带兵南下保宋图郑的同时,楚共王也亲自率兵北上,要保郑图宋。
晋军出发的时候,将帅们只知道这次出兵是为了保护附庸的宋国去攻打郑国,所以中途得知强大的楚国已经出发来援助郑国了,一时军心动摇。因为在公元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中,晋军曾经遭到过楚军的沉重打击,从那个时候起,晋军上下就对楚军有怯战心理。不过,虽然争争吵吵,但因为晋厉公没有下令,大军还是继续前行,终于在鄢陵遭遇了楚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