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39节作者:
枉了冲冠发 还有一次,赵南仲指挥军队同金兵打了一场恶仗,大获全胜。在犒赏三军时,官兵们觉得奖赏不公,一时议论纷纷,少数血气方刚的将士甚至准备闹事。危急时刻,当时只有十岁出头的赵葵高声叫道:“这是朝廷的奖赏,我父亲另外还有奖赏!”就此一言,军心稳定。事后,赵南仲对奖赏一事作了补救,深感赵葵机敏。
赵葵长大以后,历任中大夫、左骁骑将军、华文殿直学士、淮东安抚制置使、湖南安抚使、资政殿学士、枢密使兼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等,封卫国公。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心理试验证明,“留面子效应”把握得好了,能解决大问题。
当晋灵公举箭拉弓声称“谁敢劝阻,格杀勿论”的时候,做臣子的该怎么办?规劝,要掉脑袋;不规劝,就是失职。但是,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迎刃而上。但迎刃而上,是需要大智慧的:既要让晋灵公接受建议,又要保证自己不被他射杀。于是,荀息装做轻松愉快的样子,给晋灵公玩了一个很惊险的杂技。当晋灵公和大臣们都被这个惊险的杂技吸引住时,荀息这才把自己的真正目的说出来,于是晋灵公便立即意识到自己的举措的确就像那个杂技一样惊险,答应不建高台了。
晋灵公显然不是在荀息玩了一阵杂技后才明白这个道理的。即使是国君,只要不属于桀纣那样的禽兽之徒,谁愿意做众叛亲离的事情呢?既然大家都反对,而且反对得如此坚决,他又怎么会坚持呢?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觉得荀息花这样的心思来规劝自己,是给了自己面子,让自己有台阶下。
而赵葵在父亲奖赏不公差点儿引起兵变时,也是用的这一招。他说父亲只公布了一部分奖赏,还有一部分没有公布,这样一来,赵南仲就有机会对奖赏一事做出补救,官兵们面子上过得去了,不仅不再闹事,还对赵家父子感恩戴德。
日期:2010-06-23 08:46:13
损卦: 弱者的杀手锏——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损卦》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
上山下泽,一方面,有大泽浸蚀山根之象,刚柔相推。古时候的一些军事家正是根据《损卦》的这个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历史上这样的战例很多,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于雁门大破匈奴等,都是遵循的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此卦还有泽之自损以增山高之象。损之道,惟在心诚,只要心诚,在合适的时候,微薄的奉献也能换来出乎意料的大收获。
据《左传》记载,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之后,秦国留了三个将军和两千士兵驻守郑国的北门,而郑国却和晋国结成了盟国。这件事情一直是秦穆公的心病,但为了不和晋文公撕破脸,一直没有什么动作。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因为晋国不会曝着国君的尸首来帮助郑国。
秦穆公动心了,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和百里奚认为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所以坚决表示反对。但秦穆公不听,决定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三百辆兵车,发兵郑国。十二月,秦军从都城出发,很快通过了晋国的崤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第二年三月,秦军进入滑国(春秋时的小国,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内。
一个郑国的商人正在滑国贩牛,看到秦国的军队要去攻打郑国,急中生智,一边派人回郑国报信,一边冒充郑国的使者去见秦军将领孟明视,先送上十二条牛和四张牛皮,然后介绍说自己叫弦高,奉国君的命令前来犒军。
孟明视听弦高这么一说,以为郑国真的早有防备,想到秦军偷着过了晋国的地界,离开本国已有一千多里了,如果此时突然袭击郑国,内外夹攻,胜仗是有把握的。可现在人家早有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去攻打他们,就没有胜算了。于是,秦军趁着滑国没有防备,抢了一些财物就班师回朝了。
大泽浸蚀山根、刚柔相推,换个角度来说,也有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含义。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可谓刚、强;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仅率五万人迎战,将领年轻而且兵少,可谓柔、弱。但陆逊深谙兵法,他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便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如此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又犯了兵家大忌,陆逊这才命令全面反攻,一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
陆逊在这里用的,就是典型的《损卦》原理,如水浸山般的困住敌人,结果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扭转局势,然后以柔胜刚、以弱胜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水面降低了,但相对而言,也意味着山增高了,这是道德高尚的表现。比如那位郑国的商人,他能牺牲十二条牛和四张牛皮换来郑国的和平,是因为他具有爱国之心。也就是说,持正道的人,才会做出这种损己益人、舍小得大的事情。
日期:2010-06-24 09:06:37
益卦:管理人的过程,就是满足人的欲求的过程
《益卦》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动而合理,天生地长,好处无穷。在中国历史上,但凡懂得这个卦象的皇帝,都明白“损上益下”的道理,都是受百姓爱戴的好皇帝;但凡不明白这个卦象的政治家,反其道“损下益上”,改革都必然以失败告终。
北宋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司马光说得很明白:“国用不足,在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一味地瘦民以富国,是不会得到百姓拥戴的;明朝著名宰相张居正的改革亦是如此,以至于“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国富民穷,改革仍然以失败告终。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全盛时期,都是民殷国富,而且民殷在前、国富在后。比如汉文帝时期,为了吸引农民归农力本,文帝以减轻田租税率的办法,改变背本趋末的社会风气,用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和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三十分之一的土地税,自此以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
不仅如此,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文帝诏令列侯回归封邑,不许留居长安,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汉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产业的发展;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关的“传”,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年,汉文帝又采纳晁错的建议,采取公开招标价卖爵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军粮,使农民的处境暂时有所改善……
由于汉文帝采取了一系列让百姓休养生息的富民和措施,中国古代社会由汉文帝时代开始进入治世,但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车骑服御之物却没有增添,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还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
心理学家马斯洛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是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是一种有欲求的动物,管理人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人的欲求的过程。如果管理者只在乎自己的欲求,而忽略了下属的欲求,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好上司,也把人管理不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