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鲜卑王—我在蒙东盗墓集团的六年潜伏》
第2节作者:
快乐小贼 我轻轻地把女儿蹬开的毛毯给她拉上,在她身下掖好,用食指把她遮眼的刘海划开。
孩子最珍贵了。
我甚至一度认为我和老婆的爱情已经完全转化为对孩子的无尽的呵爱。
爱情走了,女儿来了,上帝是公平的。
一个真正的男人,应该可以做到爱情、事业双丰收,再不济也得占一样。很清楚,我必须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起码要能够说服自己这颗不肯轻易宿命的心。
想到这里,我再次把床头柜上的眼镜戴上,翻开当年导师推荐书目里的这本书。事情就是这样,该做的时候认为没有必要性和急迫性,时过境迁以后发现还真的需要把它做好。导师推荐的几十本书,我只看了他比较关注的那十几本,工作以后,我才领悟当年导师的扎实学术功底和潜心治学理念。
现在的人,很多都太浮躁,也包括我。
“快别看了!”
老婆睡梦中喃喃而坚决地发出关于按时休息的指导性意见,
“你不困,我还要睡呢!”
“明天一大早海关的还要来我们单位稽查减免税设备呢!”
老婆在单位是个制造助理,工资不高,事情不少。
我能理解她现在的焦虑与不满。
日期:2009-08-17 21:23:43
(四)时间可以弥合地域文化带来的冲突,可以让陌生的事物变得如同左右手般熟悉,但是时间不能造就爱情,靠时间来维系的感情,注定是亲情。
温吞水般的生活不会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今天如是,远逸的过去也如是。
檀石槐死後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公元3世纪晚期,乞伏鲜卑贵胄的一支“昂其萨满”远辟辽东(今内蒙古东部)疆土,在其发源的大兴安岭南下支脉休养生息、繁衍族群。
他们的首领巴音诺敏就是后来令无数盗墓者心悸难平、梦寐寻求其墓地的神秘鲜卑王!
我遍寻国内外有关巴音诺敏的相关资料,所获信息寥寥。
不过在历史记录的片段和只言片语中,我还是捕捉到了一点潜伏希望的信息:
1.鲜卑王巴音诺敏的安葬地没有回归大兴安岭北部的“嘎仙洞”附近,也没有外迁到陇东、甘肃、宁夏一带与他的先王合葬,而是就秘密安葬在他建立赫赫战功与耕牧治民的蒙东山区、戈壁与草原中;
2. 我的导师提供给我的一份土尔其国立大学异族历史研究院的资料,这份资料是根据后来蒙古帝国在土耳其统治期间遗留的文化遗存进行分析的,资料表明:鲜卑王的墓地选定标准是“前川后山”、“前川两山开,后山定川来”。
3. “昂其萨满”鲜卑部有厚葬风俗,王族尤甚。这暗示着巴音诺敏鲜卑王墓一定保存着大量的陪葬品和其他文化遗存。
4. 巴音诺敏是个与先辈汗帝性格迥异的鲜卑王,他终身未娶,没有子嗣,只因他深爱的姑娘亡于战乱。根据史料,他很可能令将士把他深爱的情人遗骨与己合葬,所以才流传出一段追求真爱的不朽传说。
我对历史载体抱有兴趣,这些文物不但见证了一段另人唏嘘的兴衰史,也对我们重新对自己乃至群体的历史定位起到重要的参考系作用。
不过,与鲜卑王的神秘传说相比,文物对我而言似乎不值一提。
爱情是个永恒的主题,浸润千年历史的爱情传说对我们今天生活在喧嚣都市的寂寞行者的感悟意义不可估量!
一想到“喧嚣都市”这个字眼,我的思绪立刻被牵系回了水泥丛林中,而楼下,刚下班的妻子正在大声向我们四楼的卧室窗口喊话:
“你在家吗?”
“快下来帮我拎菜上去!”
“我得马上去幼儿园接孩子了!”
日期:2009-08-18 22:45:25
(五)一望无际的蒙古高原,苍翠、辽远而宁静。当你独自站在草原腹地,毫无方位感地舒展双臂迎风而立来精神触摸这片芳甸的时候,一种源自我们自信力以外的力量迅速侵袭我们的全身,这就是——寂寞。
英雄从来寂寞。
有时,
狗熊也同样寂寞。
因为,
寂寞从来不挑食。
我的寂寞来自家庭和事业两方面。
老婆和我结婚6年多了,她是浙江临安人,家里三层小楼,有几十亩山核桃林,生活富足而安逸。她是我们学校文史哲基地班的函授学员,我可以算做她非严格意义上的老师。当时她在工业园区的一家外资企业上班,工作之余来充电。我很佩服有进取心的人,尤其是女人。
我们谈了2年多的恋爱,在一个初冬的星期六举行了婚礼。
如今,当我和她面对面吃饭、背靠背睡觉的时候,一种难以言传的寂寞从孤寂的灵魂深处蔓延开来,覆盖掉了我的全部的美好记忆和床头大幅镶框的婚纱照片。
照片中的她,眉目含春,长睫弄情,娇羞妩媚地依靠在我的胸前。
寂寞的力量足以摧毁一切。
我没有想到会在认识她将近9年多的时候,女儿已经4岁的时候,领到离婚证。
她肯定也没有这方面的前瞻性。
我搬走的时候她哭得一塌糊涂,不是为我,而是为她逝去的10年青春。
结婚过日子,往往就是过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也决定婚姻。
她喜欢安逸稳定的生活,为了实现平淡,她可以牺牲自己的理想、喜好和一切曾经热切追寻的事物。而我,为了追寻心中残存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宿标,可以舍弃我一直以为不会离弃的一切,甚至是她!
我临时住在单位同事家。
没有去租房子,是因为我已经决定辞职,我要离开不能给予我由衷快乐的工作,我要离开这个赋予我生命以来全部精神和物质所得的天堂杭州了,去那貌似远不可及的蒙古草原,追寻我的宿命,渴望我灵魂的再生。
我意已决。
(第一章完)
日期:2009-08-19 21:44:17
第二章 初到蒙东,第二故乡还是第二战场?
(一)站外方场中熙熙攘攘的人群,进站扶梯上摩肩接踵的旅客,2003年11月8日的杭州城站火车站依然人满为患。
我坐在2楼的KFC,饮尽最后一口热咖啡,心还是冷的。天空铅色的阴云,厚重而质感;灰色的候车大楼,冷峻而不苟言笑,像一个漠然的执法人员在遣送我这个灵魂逃亡者。
在检票口,我最后一次回望,人山人海,但是没有一个是来送别我的。
1456次列车,从杭州始发,终到齐齐哈尔。我要在接近旅程末端的通辽市下车,这个城市就是包纳我未来前途、情感和梦想的载体,曾名哲里木盟。
置身于7号卧铺厢,车尚未驶离浙江界,我已经被浓重的东北方言包围。风趣的调侃、爽朗的大笑,还有善意的提醒以及推脱不掉的热情,这一切都令我对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产生了一种无名的好感与愈加清晰的憧憬。
日期:2009-08-20 22:57:20
(二)四位数字的普快列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列车一路北上,而我一路悲伤。我蜷缩在卧铺上的薄被中,在脑海里一遍遍放映往事的幻灯,身体瑟瑟发抖,除了外套我仅穿了保暖秋衣裤。
轻装上阵是对的,但前提是仅在精神方面适用。卸掉压力可以放松心情,卸掉行李可要折磨肉体了。
经过秦皇岛、北戴河就是山海关了,列车从这里出关,载着我渐进到几度牵魂绕梦的塞外草原。
凌晨1点多,列车员来换票,我在外套里面多加了一件T恤。迈下车门阶梯,没有预想中的溯风,但是干冷的异域空气立刻刺痛我的鼻腔,接着就凝缩了我的肺,我几乎窒息。太冷了!
客流涌向出站口,犹如一群密集的沙丁鱼寻找入海口暖流。我裹在鱼群中盲动,没发现暖流,只有艰涩的呼吸和口鼻外的白色雾气,那是我外露的体温和对蒙东这片土地无原由的热情!
通辽火车站极具蒙古特色。车站主楼不高,只有3层,但是蛮宽阔,在白炽灯光的映射下显得简洁明快,楼顶中间和两端各有一座钢铁制的龙骨蒙古包,加上蒙汉文字对照的双语标牌,这一切都清晰而坚定地宣示着:这里是典型的民族自治地方。
“哎呀妈呀!看啥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