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夜里,回忆那些被情人们围绕的日子》
第11节作者:
力卅 第一个是我前面提到过的汪涵。汪涵是个优秀的女孩,这点我不得不承认。但是想到她我心里总有点耿耿于怀,是因为后来她和我的初恋情人华倚天走到一起的缘故吗?好像也不是,由来已久了吧。我后来也感慨,原本和她一定可以成为好朋友,好姐妹的,在我们的骨子里都有着相同的东西:上进和积极的一面,认准了目标便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可是,这样两个个性如此相似的人,却像磁铁的同性两极,排斥着、抵挡着、却又总在视线范围之内关注着。哪怕到后来两个人站在时空距离之外,彼此也是怀着欣赏的眼光远远打量、同时心里又酸溜溜地计较着,攀比着。这是怎样的一段缘份呢?
日期:2010-06-30 17:58:54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物质匮乏。不像现如今的孩子们拥有这么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玩具、衣裙....但这些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童年的快乐,那个时候,我们的小伙伴们上课都在离家不远的学校,放了学,书包都来不及回家放下,便扎着堆玩着各种游戏,跳皮筋、掷沙包、踢毽子.....一直疯到夕阳西下,各家父母扯着嗓子叫唤着自己孩子的小名回家吃饭,这才算这天的集体活动正式结束。每个人的家庭境况大同小异,穷也穷不到哪里,富也富不到哪里。我们的父母都是在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上班,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虽然工资不高,但也没有悬殊的差距,大家在心理上都有一种平等、亲近的温情。至少没有人因为物质生活上的匮乏产生过自卑自怜,心理上是阳光的、坦荡的。
勤俭节约、朴素无华是当时社会提倡的一种美德,记得我们跳皮筋时唱的一首儿歌是歌唱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的勤俭传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于是我们那些孩子就是穿着哥哥姐姐传下来的旧衣服,也是雄赳赳,气昂昂。没有自卑不说,还满脸理直气壮的光荣。反倒是如果平白无故,不过年不过节的穿件崭新的外衣,心里倒畏畏缩缩手脚都没处搁似的。怕被小伙伴围攻指着骂,不是骂作地主就是地主婆!小人书里的地主和地主婆歪嘴斜眼、猥琐的形象当然丑陋,可重要的是因为一件新衣服便和昔日滚成一堆的伙伴们彻底拉出一条鸿沟,那种孤独和冷落在心理上第一个就不能接受,所以宁愿破衣烂衫和“群众打成一片”,也不要同虚伪做作的小资产阶级情调搭上边。鲁迅老人家说过:“破帽遮颜过闹市”他描述的是一种孤独,清明不与世俗同流的傲气。可是换作我们那帮孩子却是一种快乐、潇洒的童年写照,就像电影《十字街头》里唱道的那样:“春天里来百花香郎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
童年的时光多让人怀念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纯,温暖,平实、温馨。
日期:2010-06-30 23:12:38
后来一切都在变化,时间到了八十年代的中期,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人们多年以来形成的封闭守旧思想随着社会新生事物的出现不断受着刺激,新旧思潮发生着碰撞摩擦。记忆里的八十年代红红火火、充满生机,新鲜事物一下子涌到了眼前让年轻人兴奋不已。喇叭裤、爆炸头、温州发廊、收录机、流行歌曲靡靡之音......新鲜事物一方面被严厉的声音讨伐,被斥为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思潮泛滥;另一方面却对年轻人有着不可遏制的吸引力,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召唤和撩拨着他们的心。
当年我还只是个坐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但是学校也不是完全封闭的象牙塔,社会上的风气也会像窗外的空气一样吹校园。就连我这个乖乖女也在所难免,偷偷地哼唱带着“情啊、爱啊”的流行歌曲,还悄悄用一个笔记本抄写邓丽君的歌词,这本笔记成了我和小姨的情感纽带。
小姨是我母亲最小的妹妹,比我母亲小十岁,我初中毕业那年她已经29了,是个大龄女青年了。她被我的母亲和外婆常常戏谑为“二百五”“少根筋”,被称作“我家的怪物”。小姨的命运多舛,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她乐观的天性。在我的眼中小姨是一个理想主义泛滥的女诗人,她没有生活中那些现实的烦恼,她活在自己憧憬的未来中,无论情感还是事业,她坚决不向现实妥协和低头。她对自己姐姐和母亲的关心与提醒基本做到嬉皮笑脸、充耳不闻。把我外公气得吹胡子瞪眼然后直到视而不见形同陌路。但我和小姨的关系很好,我们私下共守着很多秘密。小姨高中毕业当过两年游手好闲的待业青年,好容易等到外公退休的年纪,依照政策进厂顶了职。可是没干几年,她不知哪根神经受了刺激,什么也不顾、也不和家人打声招呼,就丢了工作去做了个体户。那时还没有辞职之说,她就那么离开工厂,先是请假,然后旷工,最后被厂里宣布:开除。天!那年头又是开除又是个体户,个体户这个新名词在刚出现的那年岁里是和劳改犯、无业游民等同一致的。可想而知她给我的家人们带来了多大的震撼!还算好,那时候外公对他这个小女儿早已心如死灰,一次一次的震撼不断挑战他老人家的承受能力,最后的结果是他和小女儿之间形同陌路,对她的承受能力却无限放大了。
日期:2010-07-01 00:27:26
但是,我对我的小姨崇拜之情却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在我初中毕业的时候,她在我眼里已然是个富婆了,你想啊,万元户还是新名词的时候,这顶帽子又被她抢戴了去。
但是只有我知道,小姨如何从最初路边地摊开始,风里来雨里去,和顾客斤斤计较讨价还价,还要时刻注意躲避工商执法队的追踪和突然袭击,现在称作工商执法队,那时候除了工商,还有联防队、公丨安丨局、派出所甚至流氓谁都有权利去围剿这些没有正式单位的盲流(盲目流动人员)。在最初在没有个体工商户这个合法身份之前,个体户是被认为在从事扰乱社会秩序、搞投机倒把一类的违法的勾当。再加上一个弱女子往返S市到广州进货的历险和艰辛那简直就是新版的阿庆嫂斗智斗勇的故事。直到后来,小姨在S市第一座服装大楼内拥有了自己固定的门面,总算完成了她的原始积累。小姨的经历让我亲眼见证了在新的时代浪潮下,一个弱女子抓住机会,通过艰辛和奋斗走上富裕之路。 后来随着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对生活中的商业现象渐渐适应和认同,小姨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周围人眼中的分量也在日益提高,首先是我的母亲不再叫她的妹妹“二百五”了。我母亲原来话语间总带的那种优越感没有了,她正为自己遇到的烦心事烦着哪!
日期:2010-07-01 19:40:53
我中考结束,分数也已经下来,考入S市重点高中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没有什么悬念。原本这是一个最轻松愉悦的暑假,可是我的母亲却遇到了从未有过的焦虑。我看着母亲每天象只陀螺,家里家外地劳碌操劳同时还心思惶惶、唉声叹气,我也因此陷入忧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