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规高校考古系毕业生的考古生涯》
第12节

作者: 我与堂姐手牵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7-04 04:09:16

  上一张沂源西鱼台村入村的大桥。过了桥,就是西鱼台村,我第一个实习地点就是在这里。桥下就是螳螂河,沂水的源头之一。《沂蒙老乡》的主人公就是这个村的。
  由于图片是在我家里的电脑里,所以造成了文字和照片的分离,以后我尽量做到图文并茂,文字和图片放在一起。给大家造成的不便,请原谅。
日期:2010-07-04 04:18:03

  前几年,在我的城市我抓拍到的一对卖小笼包的姊妹花。不知道她们现在还在不在那里,卖不卖包子了。她俩是姐妹,就是成都人,我感觉她俩很漂亮,曾买过她们的包子。谨把此片献给帖子里所有的成都人(目前有好几个呢),成都是个我喜欢的城市,我也愿意结交那个城市里的人,嘿嘿!
日期:2010-07-04 22:03:35

  推荐一下栾丰实老师的《东夷考古》
  《东夷考古》是栾丰实教授独立完成的第一部考古学研究专著,同时也是最早见到的系统论述东夷文化的考古学著作之一,其意义和作用自不待言,本书由著名考古学家刘敦愿先生作序于1996年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东夷考古》序
  栾君丰实在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任教多年,担任《中国考古学》的《石器时代考古》一课的系统讲授,并领队与指导学生的田野实习,成绩优异。后来,在此基础上开设了《山东考古》的专题课程。由于多年从事教学,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得体会积累渐多,理论与实践结合自然,最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与扩展成为《东夷考古》一书。这部书以海岱地区各考古学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互相联系,勾画出了一个大体的轮廓,对于这一地区野蛮与文明之际的衔接与过渡,更是多所关注。全书脉络分明,论述妥实,对关心东夷文化乃到中国新石器和青铜时代早期文化的人来说,是一本十分有用的书,值得加以推荐。

  以山东为主的海岱地区,位置重要,社会历史悠久,远自史前以来,便是东夷、淮夷等族聚居之所在,社会经济相当发达,文化优美昌盛,予人以深刻的印象。与之相适应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也开始的很早,三十年代之初,章丘城子崖与日照两城镇的系统发掘,便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是大家熟知的事实了。但此后的二十余年时间,山东史前考古曾有一段沉寂的时期,究其原因,既有战争的影响,也有认识上的偏差,即放松了对龙山文化的继续深入探索,这时不无遗憾的事情。

  关于海岱地区东夷、淮夷历史的研究,相对说来,文献记载不能说是最贫乏的,然而史前时期原始群落的种种活动,终究暧昧与神秘。龙山文化的发现,虽然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一片曙光,但限于资料,所知终究有限。资料的积累,学术研究的深入,需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到了最近二十余年,山东境内与周边各省,尤其是黄淮、江淮地区考古事业全面地展开,才从时代顺序与文化关系上逐渐清晰与系统了起来。相关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不仅填补了旧石器与细石器方面的空白,将史前时期推向了更为古老的时代,也把从原始社会向文明时期的过渡,逐渐衔接了起来。同时,中华古代文明之所以灿烂辉煌,各种文化因素的汇萃与融合,也获得了科学地与合理地解释。

  回想五十年代的历史教学,当时的考古学成就还很有限,考古学与历史学很难结合起来。在《中国通史》课的讲授中,前面的部分只能是“社会发展史”式的介绍人类物质文化的进化历程,而历史上的各部落、部族的种种活动,只好根据古史传说(包括神话)另外论述,两者应结合而无法结合,形成古史教学上的一大缺陷。如今这个问题缓解了。黄淮下游一带是夷族的聚居地区,以太昊氏、少昊氏为始祖的风姓、赢姓等小国,在春秋时期仍然分布在淮泗、江淮之间,他们也有很发达的青铜文化,远在史前,玉器的制作与使用便已有很突出的表现。这个地区流行鸟崇拜,表现在宗教与艺术方面也很明显,并成为文化特点之一。由于地下出土资料的丰富,与研究工作相应地而且迅速地发展,我们不仅逐渐描绘出了各个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与生活情景,并且进而可以探索山东史前文化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及彼此影响。大量资料证明,黄淮与江汉两地区之间,也早有交往,对于研究原始公社晚期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部族间的迁徙往来与文化交流,都有很大的帮助。总之,过去种种零星发现给予人们的模糊而破碎的影象,如今已经为比较完整的情景所代替,充分显示出了几十年田野考古事业的巨大发展,这是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对此,我因职业和经历的关系,更是深有感触。五十年代,我在山东大学历史系从事《考古学通论》与《原始社会史》两门基础课的讲授,为了自己的学习和教学需要,经常单独地,或者组织学生科研小组共同进行标本采集工作。当时社会风气良好,农村尤其质朴,我们的工作只要得到了群众与干部的理解,无不给予热情地支持与帮助。现在,每当我看到标本室的藏品,想起它们的入藏经过时,往往引起许多美好的回忆与感激之情。然而遗憾的事,当时除了一般的社会发展史知识之外,我再难向他们讲述更多一点的知识了。尤其是面对地、县、乡、镇一些中小学教师中的有心人,他们很想借用附近出土文物或小型试掘成果,作为乡土教材,以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用心可以说是至善至美,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实在是无可奈何。现在这一切均成为过去,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结合,与地方史研究的开展,关系日益密切,令人感到无限的欣慰。

  七十年代初,综合性大学普遍设立考古专业以来,专业师生在教与学方面,从主攻方向来说,往往选择新石器时代考古,这自然是很富于魅力的一个研究领域。但是,也看出来一些人步入了这样一个误区,他们心目中,一是感到有兴味,二是认为比较容易着手,可以早出成果——这一科目既无需象旧石器考古那样,要懂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学、地质学与矿石学等专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也不象商周考古那样,需要一定丰富的文献知识、文字音韵学基础,及其他一些辅助学科修养,因此,这种走捷径的思想自然是错误的。事实恰恰相反,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普遍较迅速地发展,全国各地区考古学文化各不相同,类型与分期头绪众多,社会经济的结构与演化、民族间的交往错综复杂,文化面貌也各具特色,艺术成就,异彩纷呈,这一阶段的历史既然如此错综复杂,表述的清楚,离出一个头绪已很不容易,何况中国古代社会如何从野蛮过渡到文明,在理论上各家说法颇有出入,在什么时间,经历的什么模式,都有待继续探讨。

  正如上书,如此丰富的发现与研究成果,需要综合整理与深入研究,因此,我说这是一本很需要的书,同时又是一本很难写的书。栾丰实君做了多年的酝酿,从修养与经历上看,也是比较理想的人选。我们是多年的同事,在他读书期间,无论是本科还是攻读研究生期间,我也忝居师位,说这样的话,主要是自认为对它比较了解,当然,也难免有“戏台里边叫好,自家人捧自家人”的嫌疑。不过我听说有些学者也正在从事同性质的撰述,这本书的观点也算是一家之言,来日可供商讨,可以引导研究的继续发展和深入,在这里也深寄厚望。

  刘敦愿
  一九九六年四月十日
日期:2010-07-04 22:58:28

  (14)、
  沂河水潺潺,夕阳淡远山
  在沂源的考古调查,大概进行了一周,随后我们就转入了姑子坪遗址的发掘工作。在这中间,我曾经自己去了一趟有名的织女洞。当时,这还仅仅是个小景点而已,短短几年后的今天,敢想敢干的沂源人,把这里硬是给弄成了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
  当时是我一个人坐公共汽车去的,大概也是在一个休息日吧,而我又是不甘在家里休息的那种,听闻有个织女洞,就去了。青春真好,想去哪里,即刻出发,我喜欢这种感觉。
  织女洞是个开凿在山体悬崖石壁间的一个洞穴,也有一些道教建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百度一下,我这里不作详细介绍。我上去看了一下,洞中有织女的塑像,听说每当早晨太阳升起,朝阳会把洞内照得金碧辉煌。除了织女洞,还有一些摸棱两可的道教建筑,有一个似是而非的道士,我对这些不感兴趣,下了山,跨越沂河,对面有一村,名唤牛郎官庄。
  正是织女洞、沂河、牛郎官庄,符合牛郎织女相隔天河的传说,沂源人抓住时机,进行专家论证,从而将这里坐实成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不得不让人佩服其实意识与手段。
  过河时,有村里的小姑娘在那里洗衣,我问,这个村叫什么名字,她用清脆的声音回答我:牛郎官庄。青春出行,路遇村姑,借问村名,笑语相答,嘿!民间真好。
  在这个村庄的村头,有几块石碑,盖有碑帽檐,字迹模糊不可辨认。村子平淡无奇,至于村名由来,或许村里也有牛郎织女的传说。我本人对此不感兴趣,唯看个稀奇图个经历罢了。
  临归时,已经是下午时分,夕阳把时光照得恍惚澄虚,我当时就有诗句:沂河水潺潺,夕阳淡远山。多年来一直记得。
  后来,我与刘表去沂源博物馆时,博物馆的郑书记送我们一本关于此地成为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的专门出的书(《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大红喜庆的装桢,送于有情人,时当农历七夕前后,也谓应景。当时我就对刘表说,这个地方我当年去过,而今都这么声名红火了。而今夜,距我说那句话时,又是时移事异,让人不禁唏嘘感叹世事流光,容易把人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