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悬疑故事———地圆天方》
第3节作者:
地圜天方 山坡虽非刀削斧凿般的峭壁,坡度却很大,好在充满了松软的泥土,他极力想抓住两边的岩石和灌木,几次都没有成功。随着坡度渐渐减缓,下滑的速度才慢了下来,伊佳华定了定神,盘算着如何抓住前面有可能够得到的树木,整个身体却突然再次失去了支撑,重重地摔了下去。他感到身体两侧受到猛烈地冲撞,天空缩成了一线,还没弄清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下坠猛然终止,一时天旋地转。只停顿了一两秒钟,还没容他挣扎着将手伸向石壁,就又一次急速下坠。
日期:2010-5-24 22:01:00
周围一片黑暗,无法分辨,伊佳华从深厚的枯枝和早已腐败的树叶中挣扎着坐了起来,一阵晕眩,活动了活动身体,浑身疼痛,却还听使唤。在昏暗之中他意识到自己滑入了山坡下的岩缝中,下面是一个深洞,此时自己正置身于一个石洞之中,洞的深度看上去至少有二十米,洞口是一条狭长的石缝。他暗自庆幸,如果不是在滑落的过程中想甩掉沉重的背包,一只手臂不会从双肩包带中抽出来,坠入石缝后,半人高的登山包几乎横着卡在石缝间,减缓了下坠的速度。在下落的过程中,包带挂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此时距洞的底部已不是很高,当登山包脱离了石壁的束缚,随自己再次坠落到洞底时,背包中的帐篷、睡袋和防潮垫等物品减缓了地面对身体的冲击,从这样的高度坠落竟然没有受伤,这一连串的巧合真是幸运之极。
从包中摸索出手电,他开始查看自己陷落的深洞,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山洞,上窄下宽,大体呈金字塔形。下面的洞壁虽不是如镜面般光滑,但由于坡度大于九十度,若想徒手攀援,却是万难。他试着抓住一些稍微突出的岩石向上攀登,几次都没有成功。看来靠自己的力量爬上去是不大可能了,唯有等待救援,他掏出手机,不觉心头一凉,山中的信号本来就时有时无,在这样一个近乎封闭的洞穴中,怎么可能会有信号呢?如果无法和外界联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这片山岭人烟稀少,方圆几十里都无村庄,即使偶尔有像他这样的登山族从附近经过,又如何能发现如此隐蔽的洞穴呢?置身于这个黑暗阴冷的洞穴中,如同坐井观天,头顶那条狭窄石缝所传递下来的希望越来越暗淡。他头脑中盘算着各种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如果没有人来营救怎么办?包中的食物和水能维持多久?黑暗中他感到了有生以来前所未有的恐惧与凄凉。他真后悔不应该独自一人来此登山。
不能坐以待毙,伊佳华沿着石壁摸索着,希望找到一处坡度较小容易攀爬的石壁,他突然发现洞穴深处有一条狭窄的坡道,可以继续走下去,手电的亮度有限,只能看清近处的景物,黑暗中里面的山洞显得深不可测。迟疑了片刻,他决定继续探索下去,自己在这里被发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如先下去探探虚实,也许能找到别的出口。他沿通道向山洞深处走去,温度比外面低了很多,阴冷刺骨,手电的光芒被周围的黑暗贪婪地吞噬着,根本看不到这无尽的黑暗背后隐藏着什么。
日期:2010-5-24 22:06:00
首都博物馆的一间文物交点室中,勾艾文的心情格外舒畅,虽然略带倦容,但温润如玉的面颊上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展已经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作为此次文物展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又是大英博物馆代表团中唯一的华人,她自然要比别人忙碌许多。布展之前,她的心中一直忐忑不安,这次展出的文物大多是大英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每一件文物都出自中国,其中很多珍贵的文物又是第一次被带回国内。在中国的国土上展示由外国博物馆保存的中国文物,国人能否接受?事实却证明,她的顾虑有些多余,展览引起了多方关注,当人们争相走入首都博物馆观赏这些流失到海外的国宝之时,大多数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偶尔出现的一些追讨文物的呼声,不但没有对展览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反而增加了人们观看展览的兴趣。
首都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从工作台上拿起一件文物,交到大英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手中,另一名拿着交点手册的中方人员说道:“宋代青瓷洗,没有原始损伤。”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手持放大镜,认真地检查着瓷器的每一面。
看着这件青瓷洗,勾艾文的心中思绪万千,这就是在圣保罗教堂中发现的被称为潘多拉瓷盒的瓷器,她做了很多努力才使它随同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一同来华展出。这件瓷器上下表面的外部轮廓呈正方形,长和宽均为十一公分,高度不足六公分,外表面现出暗青色,没有任何纹饰,底部边缘处显现出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淡褐色斑点。上表面有半球状凹陷,内部中空,半球的直径约为十公分,半球状凹陷与外面的立方体几近相切。半球形的内壁上,有一条由两个半圆组成的“S”形暗色曲线,一直延伸至边缘。内壁釉层极厚,釉面整体呈青绿色,中间点缀着几团由浅蓝、淡紫、微红和金黄色组成的斑块,大小、明暗和色泽变化极不规则,看上去像是在烧造过程中选用釉料不当造成的缺陷。瓷器的下表面是一微微向内收敛的平面,中部铭刻着一个 “米”字,圈在直径三公分的圆圈中。
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满意地点了点头,仔细地将青瓷洗包裹好,放入一只红色的锦盒中。
看着宋代青瓷洗被装入运输箱中,勾艾文略感失望,这件神秘瓷器在展出时没有使用潘多拉瓷盒这一耸人听闻的名字,她也没有向别人透露瑞德的记述中任何未被证实的内容。如果这件器物真的与众不同,是一件难得的珍品,一定会在众多的展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此次文物展的亮点之一。然而,很多专家看过后,都说不出什么明堂。如此普通的物品怎么可能会受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和科学大师推崇呢?这使得勾艾文再次怀疑瑞德所记述的内容。
日期:2010-5-24 22:09:00
“唐三彩武士俑,左肩部有原始划痕……”工作人员继续将下一件文物放到工作台上。文物的交点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首都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展览的主办者安琪尔自然和文化遗产基金会等相关机构都有工作人员在现场参与交点工作。
“各部门注意,佛教艺术展厅有自动报警装置发出警报,请西展厅楼内的保卫人员立刻到现场查明情况。”对讲机中突然传来了急促地呼叫声,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一名手持对讲机的警卫,不自觉地流露出紧张的神情。“褚队长,我是胡冲,地下仓库和地下文物交点室有没有发现异常?请回答。”这名警卫急切地呼叫着监控中心,面目冷酷而严峻,没有任何表情。过了片刻,对讲机中传来了监控中心的声音:“地下仓库和外面的文物交点室都没有发现异常情况。”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勾艾文感到紧张和压抑,首都博物馆负责此次展览的方副馆长解释道:“不用担心,这里很安全,外人无法进入交点室中。可能是楼上展厅中有游客不小心触发了自动报警装置。”又对刚才那个用手持对讲机的警卫说道:“小胡,帮助专家将点验完的文物封存好。”说完快步走出交点室,门外传来了他用对讲机联系监控中心的声音:“监控中心,我是方鸿,报警现场的情况怎么样?”交点室中的一名警卫向门边挪了挪,胡冲则紧紧地盯着那些装满文物的箱子,眼神更加严肃而冷峻。
很快众人便恢复了平静,大英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同填写着交点报告,又开始认真地检验下一件文物,继续着已接近尾声的文物交点工作。最后交点的是一部年代久远的《金刚经》,可以说是此次英方带来的最珍贵的展品之一,由于它印制于唐代,是人类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件印刷品,因此价值无法估量。上个世纪初这部《金刚经》和其它很多珍贵文物被欧洲探险家在敦煌的藏经洞中发现,带到了英国。由于这部经书印制于唐代咸通年间,被称为咸通本《金刚经》,第一页为雕版扉绘,刻画精湛,描绘的是佛给孤独园长者须菩提讲经说法的场面,画中人物衣褶简劲,面容之中可以看出不同人物的各自情感。扉绘之后是《金刚经》本文,每行十九个字,并殿以净口业真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