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44节

作者: 枉了冲冠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7-06 10:23:50

  革卦:共同努力,达到一个好的既定目标
  据《资治通鉴》记载,孝文帝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迁都的,完全符合北魏的发展需要。但即使这样,孝文帝依然不敢贸然行事,为了服众,他采取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那就是占卦。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七月,孝文帝召集群臣开会,商讨南伐事宜。他让太常卿王谌占卜,预测南伐的吉凶。王谌当众占得一卦,为离下兑上之《革卦》,且为不变之卦。《革卦》的卦辞是:“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看卦的吉凶,关键在于卜卦的目的,因为目的不同,主吉主凶的解释也完全不同。孝文帝对这个卦非常满意,因为他的目的正是要对国家的积弊进行改革,这样看来无疑是个十分吉利的卦。可这一点大臣们不知道,他们只以为这是为了出兵而卜的卦,当然觉得不是很吉利,于是纷纷反对,其中反应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他说:“革也就是变,说的是一种新政权代替旧政权的卦象,比如成汤、文武代替桀纣,这才叫革、叫吉。如今陛下享有天下,难道还让别人来取代吗?我们预卜的是出兵,是伐,不叫革,能算是吉利吗?”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
  拓跋澄反驳道:“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见说不服他,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他立即找人召来拓跋澄,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告诉了他。拓跋澄这才恍然大悟,马上同意了魏孝文帝的主张。
  于是,魏孝文帝八月九日拜别祖陵,十一日亲自领军南下,所有王公大臣一律随驾出征。平时养尊处优的大臣们原本就经不起长时间的鞍马劳顿,却不想从平城出发一路颠簸到了洛阳,连绵秋雨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打仗,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乘机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地告别祖茔、挥师南下,如今一点儿战绩都没有就半途而废,岂不让后代人笑话?这样吧,要么我们继续前进,胜利后回平城;要么我们就驻扎在洛阳,永远不回去,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两相权衡,只得选择了后者,于是,北魏得以定都洛阳。
  人际交往中,攻心为上。只有摸清了对方的心理,了解了对方的真实想法,才可能解决对方心里存在的疑惑,然后共同努力,达到一个好的既定目标。就像孝文帝拓跋宏,即使贵为帝王,在实行一项利国利民的新政策时,也必须考虑到百姓和臣民的心理承受能力。
  据相关史料记载,自拓跋圭定都以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一直是北魏的首都。但是平城地势偏远,很难控制整个北方,在军事战略上对北魏政权的巩固也很不利。而且,那里常年发生自然灾害,水、旱、疾病肆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更重要的是,自太武帝死去后,北魏皇帝不再实行太武帝那样以武力强国和节俭强国的政策,政治开始日渐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底层民众,不断引起反抗。面对这样的局面,公元490年,孝文帝不得不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孝文帝拓跋宏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嫡系子孙,为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时由祖母抚养并代为摄政,二十四岁开始亲政。首先,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让他们种植谷物、栽桑,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

  为了顺利实施这个策略,赢得臣民的支持,孝文帝拓跋宏选择了一个成本最低的办法,那就是算卦。卦象显示的是上天的旨意,谁会反对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