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第17节

作者: 阳台一隅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为便于解释,人为地将本诗分为4部分。
  ========================================
  第一部分主要说人生苦短,先做一个铺垫,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人在年轻时,都胸怀大志,经历了一些挫折后,就会感到人生的艰难,感叹人生苦短,这样开篇,一下子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营造了一种亲和的气氛。
  “譬如朝露”一句可能来自东汉秦嘉的《赠妇诗》中的“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一首诗的立意并不难,难在如何营造意境,用怎样的字句来表达。
  ========================================
  第二部分表明自己求贤若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中的《郑风·子衿》篇,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青青子衿:表示情人穿的衣服,这里指情人。
  悠悠我心:表示心里特别想念。
  这2句说明相恋的人如何思念倾慕对方。
  用这2句开头,使听者一下子感到亲近很多,用恋人般的情感对待贤才,表现出作者真诚、热情的求贤态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也引自《诗经》中的《小雅·鹿鸣》篇,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还有2段,省略)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在野地里吃着东西,欢快地鸣叫。(苹:一种植物)
  这2句是说得到贤才的喜悦心情,这样形象的比喻,表明贤才在自己心目中的份量。

  ===================================================
  对于第三部分,在目前所看到的资料中,对它的解释都是说明贤才难得。
  “明明如月”中的“月”,代表作者心目中的贤才。
  我尝试对这一部分做另外一种解释,不妥之处,愿与朋友们交流:
  是否可以理解成是抒怀作者的志向:完成统一大业。

  “明明如月”中的“月”,代表的就是作者统一大业的理想。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是说自己东奔西走,忙忙碌碌,自我检讨,取得过成绩,也有过失误。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一次次的聚散离合,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这2句属于客套)。
  第一部分是开篇,做一个铺垫,第二部分表明对贤才的渴望,第三部分是说理想没有实现,还面临很多困难,希望贤士们同心协力,共同完成统一大业,也暗示如果加盟进来就会得到重用。这样就感觉这三部分的内容衔接的更自然一些。
  (不是什么学术论文,有啥就说啥吧。)
  ===================================================
  第四部分说明目前的现状,自己身边的贤才还不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有的还在犹豫,对自己还不是太信任(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明自己的态度,唯才是举,对人才会创造施展才华的环境和空间。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一个典故。说得是当时周公(西周的周公旦)为了吸引人才,在吃饭时有人求见,马上会吐出嘴里的食物,表示对人才的尊敬。此句的意思是作者要以周公为榜样,虚心待人,尊重对方,让贤才们放心,再一次表明态度。
  ===================================================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怀,完成统一大业的执着。
  “赤壁之战”的失败,使作者更进一步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
  曹操、刘备、孙权3位人主中,曹操身边的人才最多。
  ===================================================
  说到“三国”,题目太大,上至专家,下至百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以下是个人看法:

  1.“王莽篡汉”前车之鉴的威慑,假设王莽成功,很可能就会步之后尘。
  2.舆论的压力,曹操深知民心民意的超强作用。这也是他首先抢到汉献帝的原因。
  3.担心刘备、孙权联手,如果曹操统一了全国,胆子会更大一些。
  4.他已得到了一个皇帝所拥有的绝大部分,那只是一种名称而已,不愿进一步冒险。
  5.一个诗人所特有的善良还在,厚黑程度还差一点。
  ===================================================
  这首诗的题目不是作者自己加的,而是汉乐府原有的一个题目,作者是旧瓶装新酒,诗的内容已经变了,这样的诗,作者写了不少,敢于打破常规,曹操在中国诗歌史上也算做出了一大贡献。终归是非凡人物啊。

  ===================================================
  一日,曹操给华佗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一首四言诗:
  胸中荷花,雨湖秋英。
  晴空夜明,初人其境。
  长生不老,永远康宁。

  老娘获利,警惕家人。
  五除三十,假满期临。
  胸有大略,军师难混。
  接骨医生,老实忠诚。
  无能缺技,药店关门。
  华佗看后,回了一封信,请杨修转交曹操,信的内容是:
  穿心莲,杭菊。

  满天星,生地。
  万年青,千年健。
  益母,防己。
  商陆,当归。
  远志,苦参。
  续断,厚朴。
  白术,没药。

  (全是药名)
  曹操看后,说了一句话:“天下名医耳!”

日期:2009-10-30 09:00:14

  第22首
  临终诗
  孔融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注释]
  涓涓江汉流:细小的河流汇成江河。
  冥:昏暗。
  翳(yi):遮掩。

  [写作背景]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
  “孔融让梨”时他4岁,由此名声大振,流传至今。
  孔融是个苦孩子,13岁时丧父,这对他打击太大,悲痛欲绝,无法自拨,后在他人的帮助下才振作起来(哀悴过毁,扶而后起),整个州
  郡的人都知道了孔融的仁孝,使他不自觉的再一次出名。

  孔融天性好学,博览群书,几年之后,已满腹经纶。
  16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当时宦官专权,张俭状告宦官中常侍侯览,被侯览追捕,因为与孔融的长兄孔曪是朋友,张俭逃到孔融家避难
  ,恰巧孔曪不在,看到孔融还是一孩子,张俭就想走,孔融拦住张俭说:“兄长不在,我也可以能接待您呀”,于是张俭被孔融留了下来。
  此时的孔融是一个可爱懂事的孔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