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有人告密,张俭逃走,孔曪、孔融被捕,孔融说:“是我留下的张俭,应该由我坐牢,与哥哥无关。”,孔曪争辩说:“张俭是来找
我的,因我事起,应该由我来坐牢”,当差的为难了,不知该让谁替罪,就问孔融的母亲,这位母亲更伟大:“我是家长,还是由我来替罪吧
!”。这家人一个比一个正义,一个比一个凛然,没办法向上级请示,最后定下来由孔曪坐牢。
一个伟大的家庭,孔融又一次不自觉名扬乡里。
后来孔融应司徒杨赐之邀到府中任职,当时何进升迁大将军,杨赐派孔融去送礼祝贺,孔融向门卫通报后,等了一会,不见有回复,孔融
等急了,抢过贺礼就走,何进手下看到这场面,觉得太没面子,就想派人追杀孔融,其中有一个人担心事情闹大,报告给了何进,并建议说“
孔融现在名气太大,杀了他怕毁了将军的名声,不如召他入府为官,这样,还能向天下表明将军爱异人才”。
孔融应召,后来与同府的中丞赵舍合不来,撂挑子,托病回家,此时孔融32岁,已显示出骨子里的傲慢之气。
后来孔融应召到董卓府,拜中军候,3天后再升虎贲中郎将,在外人看来,孔融极受重视,当时董卓废刘辩立刘协(汉献帝),孔融坚决反
对,终于得罪董卓,被下放至当时黄巾军冲击最凶的北海任相(当地最高长官),故意给孔融难堪。这一年孔融大概38岁。
到任后,孔融虽然积极准备,安顿百姓,但对黄巾军对仗时,还是不堪一击,最后刘备求援,刘备激动地说:“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孔北海
也知道我刘备呀!”派3000人最后解围。
此时的孔融在何进、董卓的眼里实际上就是一花瓶,以显示世人如何爱才,而孔融不知,还感觉良好。
军事上无知,组织上无能。读书人并不是每个都是带兵打仗的料。
后来,曹操、袁绍争雄,有人建议他早做选择,孔融认为这2位都不是真正想匡扶汉室,属于鸡毛盗狗之徒,不值归附,竟然将这个好心的
劝告人给杀了。
袁谭攻打孔融,从春至夏,最后只剩下几百人,孔融表现得谈笑风声,依然捧书而读,当夜半破城时,立刻放下书本,随即逃逃夭夭,丢
下妻儿老小不顾。这是《后汉书》的记载,读到这里时,我怀疑是不是印刷错了,我这可是正版哪,后来又看别的版本,千真万确,就是这么
写的,无语。
他也是一个怕死的主儿。
曹操将献帝接到许昌后,广招人才,孔融也在被召这列,在每次朝庭会议中,孔融都义正词严,滔滔不绝,文人中,只有他才是老大,其
它人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
孔融真狂。
继续狂。
当初,太傅马日磾(di)奉命持节去山东升职袁术,袁术不屑一顾,不但没收了节,还不放马日磾回去,想留下为他所用,马日磾不肯,
以为受到污辱,被扣留几年后,气得吐血而死,将棺柩运回时,大家觉得应该隆重发丧,以表彰马日磾的气节,但孔融反对,认为马日磾没有
完成使命,没有制止袁术的叛乱行为,有严重失误,不应表彰。最后孔融胜利,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难道他忘了自己弃城而逃了吗?
再狂。
当时大家觉得应该恢复肉刑,加强法制力度,孔融又是一大套理论把大家征服了。最终没改成,唯我独尊矣。
还狂。
当时荆州牧刘表不进贡朝庭,想自立,皇帝认为刘表要图谋不轨,要下诏书惩罚,孔融再次上书,以为不可,又是一套左来右去的大理论
,把别人都砍懵了,刘表最后没事儿。
还有更狂的。
曹操攻下邺城(袁绍老窝),曹丕看上了袁熙老婆甄氏,纳为己有。孔融反对,但没直说,上书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时,把妲己赐给
了周公”。曹操也是读过史书的人,没看到过有这个记载,就好奇地问孔融这个故事的出处,孔融笑了笑说:“以今天的形式看,是我自己瞎
猜的(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估计当时曹操的肺可能气炸了,本来想找个托词替曹丕遮丑,却遭到孔融的这般戏弄。心里先记下一笔帐
。
又狂。
曹操亲自征讨辽西乌桓,孔融又面带嘲弄说:“大将军远征,海外又免不了要萧条一番了,顺便把过去肃慎(商周时的一个部落)不向周
武王贡奉楛矢(一种贡品)的事和丁零(匈奴的一个部落)盗苏武羊的事这2个陈年老账也一起处理了吧!”,出征在即,生死未卜,在旁边说
这些风凉话。曹操也不容易呀!记下了第二笔帐。
忍不住狂。
当时,连年征战,粮食短缺,曹操下了禁酒令,孔融好喝,第一个起来反对,并不断上书讽刺,曹操一忍再忍,还是没动。有一个人看出
了曹操的心思,站了出来,打了孔融的一个小报告,曹操顺势免了孔融的官职。
不由自主的狂。
有一次,孔融与祢衡阔论高谈:“对于儿子来说,父亲有什么可亲的?实际上还不是父亲发情的产物?对于母亲来说,作儿子的又能干什
么?就像罐中的一件东西,出来后就没有什么关系了。(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
瓦中,出则离矣。)”
义无返故的狂。
孙权的使者拜访朝庭,孔融肆无忌惮地在使者面前抨击朝庭时弊,揭自家的短,弄得曹操很苦很狼狈。
倒数第二次狂
孔融与祢衡互相吹捧,孔融对祢衡说:“颜回复生”,祢衡回应:“仲尼不死。”
最后一次狂。
被免职后,曹操觉得过意不去,就写了一封信给孔融,劝他认真思过,鼓励他东山再起,孔融回信,表示感谢,表明自己不计前嫌(辄布
腹心,修好如初。苦言至意,终身诵之)。于是很快复出,任太中大夫,由于孔融平时喜欢向朝庭举荐贤士,所以家里常常门庭若市,宾朋满
座(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对别人又开始指指点点,说三说四起来,致使“海内英俊皆信服之”。曹操再一次被气得肝疼。
忍无可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举刀,孔融及其家人全部被杀,遭受灭门之灾。
孔融临死前,可能翻然醒悟,猛然回首时,已走到生命尽头,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诗,终年56岁。
===========================================
下面是《后汉书》对孔融的评价:
“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
其实孔融的内心深处是正直的,很少趋炎附势,只是太狂,表现得太嚣张。
如果是个君子,那他一定是个不识实务的君子。
===========================================
孔融之所以这样狂傲,我想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汉献帝喜欢他。
而在孔融眼里,皇帝才是真正的君主,才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错估了形势,小看了曹操。
===========================================
从这首诗中,也感觉到孔融自己的委屈(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但在人生的最后一步,他还是昂起了头,再做君子。(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
孔融并不是只对曹操狂傲,对别人也是一样,他还曾写过二首诗赞扬曹操:
其一
郭李分争为非
迁都长安思归
瞻望关东可哀
梦想曹公归来
从洛到许巍巍
其二
曹公忧国无私
减去厨膳甘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