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第30节

作者: 阳台一隅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
  谢安拍掌大笑,“好!好!好!”
  从此,谢道韫名声大振,有“咏絮才”美誉,一句成名。

  这一句的确比谢朗的妙,好在2个方面:
  1.“撒盐”与“飘雪”不太形似,盐太细,即使粗盐撒起来也不会飘,更不像。
  2.“柳絮”与“飘雪”不但形似,更蕴涵着一种生活情趣,令人感觉到一种美。
  好诗好句令人赏心悦目,常读诗的人按说应该长寿,呵呵。
  ====================================
  唐朝的岑参有一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有4句: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雪比喻成梨花)
  唐朝的刘禹锡 《杨柳枝》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杨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刘禹锡反其道而用之,将柳絮比喻成雪,很妙!)

  还有白居易的《杨柳枝》
  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也是将柳絮比喻成雪)
  ====================================
  谢道韫后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

日期:2009-12-07 19:42:08

  第32首 (上)
  饮酒诗(之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写作背景]
  陶渊明(公元365—427),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做过太守这样的官。
  9岁丧父,有一妹妹,与母亲3人艰苦度日,同族人可能没怎么帮忙,主要是靠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救济,自然与孟嘉感情深厚。
  而且受孟嘉的影响很大,据说孟嘉平时安逸随和,喜恕不形于色,好饮酒,过量时从不胡闹,有时还经常独自到外出游几日,过短暂的隐居生活,潇洒恬静。
  陶渊明自然读了很多书,儒家和道家的书可能读得较多。
  公元393年,陶渊明29岁,由于家贫不得己出仕做官,但因为不屑官场钻营,看不惯阿谀奉承,时间不长,辞职回家。
  后来又被征辟主薄,陶渊明拒绝。

  35岁时,到当时江州刺史桓玄的府中任职,因为母亲病逝,回家守丧,丧期过后,没有再去找桓玄,他已看出桓玄有野心,想篡权,取东晋而代之。
  40岁时,再次复出,为刘裕府中参军之职,同样感觉到了权力高层的尔虞我诈,决定离开这个污浊之地,到小地方干些实事,同年8月,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上面领导要来彭泽县视察,身旁的工作人员劝陶渊明赶紧做好招待准备,准备丰厚礼物,机会能得,和上层搭上关系,找一个保护伞,陶渊明长久以来憋在心里的愤怒终于爆发了,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我岂能为这五斗米的官俸来献媚那些无能之辈!”(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渊明传》)

  说完,转身而去,这一年,陶渊明41岁,正式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涯。
  并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赋:《归去来兮》。
  这个时候,刘裕已打败废晋自立皇帝的桓玄,虽然刘裕没有像桓玄那样自立,但大仅在握,连续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陶渊明开始隐居时,生活不富裕,但也不是太穷,精神肯定是快乐的,饮酒赋诗,欣赏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
  但也遭受到了很多人的不解,好好的官不当?对于这种误解,陶渊明一直没有解释,不是他不想,而是说出来也未必有人能理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416年,描述了他当年决定隐居的思想过程,当时虽然刘裕还没自立为帝,但皇帝已形同虚设。
  政局的混乱、理想的逐渐破灭,没办法只能独善其身,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感下,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简析]

  特别喜欢陶渊明的诗,因为非常欣赏陶渊明的为人。
  为什么欣赏陶渊明的为人?是因为读了他的一些诗。
  说得有点饶舌。
  本人有个大款朋友,坐在一起聊天时,总有一种冲动,总想问他一句话:“违背良知的事做的多不多?”,但这个冲动始终没能冲起来。
  可能很多人一生中都做过几件违背良心的事,只是多少有别、轻重有差。有时是故意的,有时是不得已。
  人的世界应该分为2部分,一个外在的,一个内心的。
  外面的世界俘华绚丽,熙熙攘攘,虚荣心有几人能抵御?于是努力做更大的官,挣更多的钱。

  为了这个虚荣心,道德底线会不自觉地一次次被冲破,良知越来越少,不断萎缩。
  当良知殆尽时,有的人翻然醒悟,不要脸的就只能继续地标榜自己,欺世盗名。
  前几年,国内某商业大亨在各个电视节目中频繁穿梭,不断地介绍自己及他所领衔的企业,眉飞色舞,唾沫横飞,俨然把自己标榜成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可是,当他的产品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时,不承认、不道歉、不赔偿,这种“三不”政策,让善良的百姓们如坠深渊,以前的标榜呢?以前的信誓旦旦呢?
  此人再一次注脚了“奸商”的定义。
  就没有人能守住良知吗?有,肯定有,但一定不是多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的世界很无奈。
  本人有一同学A,年轻时辞职经商,起初干得很好,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多年后,他还是那个规模,没有发展。
  某次几位老同学在一起喝酒聚会,酒至半酣时,我提了这个问题,他没有说话,旁边的另一同学没有客气:“还是能力有限”
  听到这句话,A沉默了一会:“能力是什么?很多情况下,能力和良知成反比。”
  说完这句话,轮到我们沉默。
  临走时,我们几个人举杯敬了A同学。

  后来,我特意问过A他那个“成反比”,他严肃地说:“最起码我不主动去干,不得已时也必须控制在一个程度很小的范围”
  A同学经商10多年,知道他挣得是辛苦钱,最近花50万买了一套新房,我去道喜,新房自然要装修,想像他平时低调朴素,估计装修很可能简单。没想到装得非常精美,虽然材料不贵重,但很雅致。
  我:“请人设计的?”
  A:“自己设计的,然后请人干”
  我:“颜色搭配很好,是个内行啊”
  A:“现学的,看了一些书”

  我:“装修多长时间?”
  A:“半年多”
  我:“背景墙设计得最好,一个苹果造型”
  A:“这是我最得意的,用了好长时间构思”
  我:“真有你的,平时挺忙,哪有这么多时间?”

  A:“辛苦一天,回到家时看到这个苹果感觉就会甜一点,所以装修下了一些功夫”
  那天他留我在家喝酒,看他拿出来的酒是在超市买的那种便宜袋装,2元钱的。
  我开玩笑:“你可真抠门!”
  A:“和你不见外,这是一种情趣”
  果然,那天我喝得最舒服。

  必须承认,有一些人还在努力坚守内心良知这块圣地,虽然物欲横流,坚守得很辛苦。
  古代旧社会,统治者昏庸无道,官僚贪污腐败,在这个大染缸里,总有高贵的莲花,陶渊明就是一朵。
  ~~待续第32首(下)~~

日期:2009-12-08 19:08:54

  第32首《饮酒诗》 (下)
  先将这首诗再写一遍:
  饮酒诗(之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