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坚对自己晚年的好色无度,曾有悔意。与2位夫人无关。
=================================
虽然杨广不是人,当时还是真心喜欢宣华夫人。
=================================
人世间存在报应,你隋朝灭了陈,陈朝的公主令你隋朝皇帝杨坚命丧黄泉,即使不是故意。
=================================
看历史书,发现一个现象:
当一个国家被推翻后,原来皇帝身边的宫妃、女儿、姐妹往往被新皇帝拥有,而且关系大多融洽。
“国恨家仇”该怎样解释?
生命太脆弱,道德太无奈。
曹丕、萧衍、李世民、武则天、赵匡胤等。
双方是一种什么心理?他们不怕报复吗?如果说宫妃们与原皇帝感情浅,那么正室妻子、女儿怎么解释?
嵇康的儿子嵇绍舍身救了晋惠帝司马衷一命。
=================================
长相思
宣华夫人
红已稀,绿已稀,
多谢春风着地吹,
残花离上枝。
得宠疑,失宠疑,
想象为欢能几时?
怕添新别离。
长相思
杨广
雨不稀,露不稀,
愿化春风日夕吹,
种成千万枝。
思何疑,爱何疑,
一日为欢十二时,
谁能生别离?
谢谢阅览
日期:2009-12-21 19:09:50
第43首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写作背景]
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浙江余姚)人。父亲虞荔,兄长虞世基,有个叔父虞寄,虞寄无子,过继了虞世南。
杨广在江南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投奔,被赏识重用,当时杨广表面上还是个正人君子。
虞世南勤奋好学,沉静寡言,从不趋言附势,贪财好利,这一点与虞世基截然相反。
宇文化及杀了杨广后,立即派人去杀佞(ning)臣虞世基,虞世南求情,不许,又想顶替哥哥,还是不行,最后,一家人只剩下虞世南,其余全部毕命。
当时士兵们就看虞世南才像个好人。
后来窦建德打败宇文化及,召虞世南做黄门侍郎。
后来李世民又打败窦建德,召虞世南为秦府参军,位置与房玄龄几乎平起平坐。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得到李世民的严重欣赏。
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呼啦啦瞬时全部到位。
景色如画,李世民开口:“要国富民强,君主必须有自知之明,臣子必须舍死力谏,决不能做杨广、虞世基那样的亡国君臣。”
众人急忙附和,只有虞世南默默不语,脸色有点阴。
当着虞世南的面说这话,李世民也感觉不妥,立即解释:“世南是世南,世基是世基,不可同日而语啊。”
虞世南浅浅一笑,没说话。
李世民一看这样,不行,还得继续:“说起来,杨广还是我表哥呢,很正常嘛。”
这下,虞世南的脸色缓和了一些。
李世民趁热打铁:“虞爱卿,请喝口酒。”
面子太足了,虞世南开怀一笑,恢复正常。
见好就收,李世民立刻转移话题,“朕昨晚写了一首诗,念给大家听,... ... ... ...”(有点显摆)
朗诵完毕,大家异口同声:“好”
李世民谦虚:“大伙提点意见。”
褚亮(褚遂良父)首先站起来:“对仗工整,用典恰当”
李世民摆了摆手,和蔼着继续谦虚,“多说点不足吧。”
沉默。
大家都不说话,心想:“你兴致勃勃的,谁会那么不长眼哪?”
见气氛有点尴尬,李世民笑了笑:“众位爱卿最近有什么新作吗?说出来供大家欣赏。”
说这话时,李世民的眼神一直盯着虞世南。
虞世南起身,向太宗施礼:“今年秋天,臣做了一首《蝉》,在此献丑。”
“请”太宗陡然起兴。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好!好!爱卿洁身自好,自然名声远播,乃我朝之大幸矣”,李世民从内心喜欢虞世南。
然后,大家鼓掌。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緌(rui):古人戴帽,系在颔下细带的下垂部分。
因为“緌”与蝉头部的触须想像,所以此处用“緌”代表蝉的触须,这是一种比喻用法,而且是借喻,就是不直说蝉的触须像“緌”,而是直接借“緌”来代表蝉的触须。(这种情况在唐诗中屡次出现)
将“緌”与蝉的触须联系起来,可见诗人文字功底深厚,观察仔细,很形象。
垂緌:指蝉垂下的触须。 饮清露:指蝉饮清晨的露水。“清”字暗指作者清廉。也就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蝉。
流响:像水流动的声响,“流”字代表了清脆悦耳。
桐:指梧桐树,梧桐树很高,暗指诗人站得高,望得远,不做庸俗之辈。
疏:与“密”相反,又暗指诗人洁身自好,不与大多数人同流合污。
这2句表达出诗人的清廉(垂緌饮清露)和高洁(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藉(jie):同“借”,依靠,凭借。
上2句是“因”,这2句就是“果”,这是诗人着力想表达的观点,也是诗人的人生追求。
只有真正做到“清谦”、“高洁”,才能立言树威,不依靠虚假外力,本诗的寓意就在于此。
整首诗,用了“比”的手法,以蝉自喻。
在所有的“立志”诗中,这一首可以说独步诗坛,含蓄有力,令人敬畏。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更为可贵的是,诗人说到做到,生活中,作者的确如“蝉”。
解析完毕。
==================================
虞世南外简内刚,表面随和,内心有着钢一般的自制力,多年为官,出仕几朝(陈、隋、唐),没有劣迹记载。
==================================
虞世南拜王羲之七世孙、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功力很深。当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有一次,李世民写“戬(jian)”字,写了“晋”字后,觉得“戈”字难写,就叫虞世南补上,完后,让魏征来看,魏征看后说:“陛下的‘戈’字写得最好。”
==================================
李世民当皇帝后,不提倡梁陈诗风,怕步隋之后尘。而且自己以身作则,也尽量不写那样的诗。(梁、陈朝代的诗多柔靡)
有“侠骨”,但李世民也有“柔肠”,一天手痒,写了一首“艳诗”,假惺惺地请虞世南指正,虞世南严肃地说:“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请陛下绝了这念头,臣不能从命。”
见这架势,李世民嘿嘿一笑:“其实我只是试探你罢了,我哪能写这样的东西呢?”(朕试卿耳!)
然后,赐虞世南五十匹绢。
==================================
虞世南为唐朝凌烟阁24功臣之一。
他们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世绩,秦叔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