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第45节

作者: 阳台一隅
收藏本书TXT下载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辞君去君终不忍:指绿珠真的不想离开石崇。
  徒劳掩袂伤铅粉:徒劳地擦着眼泪。铅粉:古时候的化妆品。
  百年离别在高楼:指绿珠跳楼自尽,与石崇诀别。

  一代红颜为君尽:为了石崇绿珠跳楼。
  这首诗表面,只是描述了一个故事,没有具体所指,但碧玉看到后,肯定明白了乔知之的用意,有点情傻的她于是跳楼。
  =======================================
  碧玉跳楼后,武承嗣从她的袖带里看到了乔知之写的这首诗,恨之入骨,将乔知之处死。
  =======================================

  其它书籍,都说这首诗表达了乔知之对武承嗣的愤恨和对碧玉的情爱。我认为有些不妥。
  这首诗的最后2句,明显具有煽动性,暗示碧玉也跳楼自尽。
  乔知之很可能是居心不良,他并不是真爱碧玉,心胸狭隘。
  如果真爱碧玉,就应该早些结婚,这样,武承嗣也许就不会夺人所爱,在你乔知之家,碧玉只是一个婢女,你能太看重吗?
  自己得不到,也不让武承嗣得到,完全没考虑碧玉的生死,鄙视。
  一些资料里也没有记载武承嗣对碧玉如何如何迫害。
  痴傻的碧玉。

  爱情虽然高尚纯洁,一颗冷静明辨的心应该保留。
  =======================================
  再看一遍乔知之居心不良的这首诗:
  绿珠篇
  乔知之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
  君家闺阁不曾关,常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谢谢阅览

日期:2009-12-29 19:29:30

  第47首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作背景]
  宋之问(公元656-712),字延清,汾州(山西汾阳)人。

  宋之问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不但能言善辩,而且能掩善变,20岁(公元675年)时考中进士,春风得意。
  这期间正是武后掌权,大力提倡选拔人才,宋之问一路小跑,紧跟其后,在武则天当皇帝时,已升为五品。
  出身并不高贵的宋之问非常珍惜,唯武后马首是瞻。
  马屁也不是谁都能拍的,那得有真学问,因为武则天她老人家也是内行,在《全唐诗》中,有多首作品留世。
  有一次,武后令群臣赋诗比赛,谁先写出来有奖,东方虬先拨头筹,武后毫不犹豫地就把锦袍赏了出去,东方虬美得正想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此时,宋之问的诗写好了,武后一看,这个更妙,笑着说:东方爱卿啊,把这个锦袍脱下来,给宋之问。”办事一向沉得住气的武则天这次算是个例外。

  虽然东方虬这次没升起来,但不能怪宋之问,有时候武则天将自己看成幼儿园的阿姨。
  小朋友们的里子面子阿姨是不会考虑太多的。
  宋之问想更上一层楼,求北门学士之职(这官挺大),武后不许,宋之问写了一首诗,表示些许不满,武则天知道后说:“我知道他有才,但他牙口不好,不能胜任”。
  据说,宋之问有口臭。不懂现代科学的武则天以为是牙齿造成的。记得医学书上说,口臭很可能是因为胃消化有问题。
  其实,这肯定是借口,武后手黑但不昏庸,深邃的目光中也许看出了宋之问一些端倪。
  武后晚期有2个著名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人称“2张”,这是亲哥俩。

  宋之问与张易之关系甚密,史书上说“附媚”。这应该属实。
  在写诗作文这方面,宋很愿意充当2张的枪手。
  2张其实不但满足武后生理上的需求,在精神上肯定给予了更多的慰籍。这2人不白薯,他们是文人,与之前的薛怀义有本质不同。
  张柬之等人杀了2张后,逼迫武则天退位,自然对2张同党进行清剿,宋之问在劫难逃,被贬到泷州(现广东省罗定市)。
  当时,泷州这地方太苦,宋之问有点受不了,就偷偷地往回跑,这首诗就是逃到汉江(襄阳附近)时,心怀感触而发。

  [本诗简析]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岭外:指岭南,现在的两广一带,唐朝时荒远偏僻,被贬的人不可能有好去处。此处指泷州。
  岭外音书断:与家乡亲人没有联系。
  经冬复历春:宋之问公元705年被贬,706年时就忍不住逃归。

  这2句算是铺垫。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近乡:距家乡有些近了。怯:胆怯,害怕。
  这首诗的名句就是“近乡情更怯”
  表现了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宋之问被贬不是因为仗义执言,而是因为献媚张易之这样的人,没面子,有点灰溜溜滴。
  自尊心、虚荣心起了作用,怕家乡人冷漠歧视。
  不敢问来人,因为怕“来人”是家乡人。怕家乡人知道自己目前的处境。
  很多人也许都深有感触,某一阶段,自己混得差强人意,老同学聚会时就特别“怯”,在朋友面前觉得矮。不愿意与人接触,总想逃避。
  宋之问不是好人,且写了一首好诗。

  诗人往往是内心有感触时才动笔,能把这种感触用恰当的文字描述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乡情更怯”令人咀嚼不厌,这一点,高官子女们可能体会尚浅。
  ========================================
  宋之问逃回京城后,办了一件龌龊事:
  张柬之杀2张后,没有“宜将胜勇追穷寇”,没杀武家人,这给了武家人喘息的机会,武三思抓紧时间,与皇后韦氏联系,结成亲家,最后竟当了宰相,权倾一时。
  宋之问偷偷摸摸地溜入京城,躲在朋友张仲之家中,无意间知道张仲之计划谋杀武三思,这个鸟人立即告密,武三思躲过一劫,于是,宋之问咸鱼翻身,摇身一变,再次飘红。

  继续做恶,在任科举主考官时,大肆收受贿赂,被人严重告发,梅开二度,再次被贬,这次换了个地方,是越州(浙江绍兴)。
  皇帝李显被武则天的超级粉丝韦皇后毒死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做了皇后及其同党,武则天最小的儿子李旦当了皇帝,即睿宗。
  睿宗继位后,有人再次上告宋之问,这次数罪归一,被“赐死”。
  ========================================
  再继续揭露痛批宋之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家都知道,这2句出自一首诗,这首诗就是《白头吟》,这首诗的作者是刘希夷。
  刘希夷有个舅舅,这个舅舅名叫宋之问,宋之问非常非常喜欢这2句,就和外甥商量,能不能把这2句授权给他,刘希夷不干,宋之问执意,矛盾升级。
  矛盾升级的结果是:宋之问这个舅舅派家丁用土袋子活活压死了这个亲外甥。
  ========================================
  这个坏人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若干首诗,应该有他的位置,但这个座位会有些矮。
  这个坏人的“近乡情更怯”,让很多人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产生了心理共鸣。
  这个坏人还是让后人记住了,中国历史之广邃,令我们饱尝。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谢谢阅览


日期:2009-12-30 19:54:09

  第48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