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之后是李元绒,李元绒刚直不阿,然后是韩休。
韩休同样正直,粪土金钱,敢于直言,已经有点骄傲的李隆基脾气见长,7个月之后被罢。
公元733年,张九龄接任。
通过这些人的接力传递,此时的唐朝今非昔比,盛世空前,做为皇帝的李隆基终于有理由小小地骄傲一把了。
只是李隆基越来越收不住,骄傲地过头,最后发展成志骄意满。强势人物最后都这样,盈满必损。
公元734年李林甫也升为宰相,当时张九龄为正。李林甫的冒尖,形势开始多变。
后来张九龄逐渐失势,原因大概如下:
1.范阳(北京)节度使张守硅斩杀了契丹叛臣,有功,李隆基想提拔为宰相,张九龄阻止,认为不能拿“宰相”当奖品,皇帝稍有郁闷。
2.李隆基又听说朔方节度使牛仙客治理有方,想增加封户,张九龄再次阻止。这次,李隆基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就罢免了张九龄,这一年是公元736年。
表面上看是这2件事,实际上肯定比这更复杂。
主要是皇帝李隆基变了,飘飘然了,已经无法接受正直大臣们的强谏。
3.李林甫的扶摇直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人太鬼,史称“口蜜腹剑”。一般人整不了他。
举例说明:
比较政治才干与文学素养,李林甫与张九龄不在一个档次,没法比。但在“整人”这方面,李林甫不输。
公元736年10月,李隆基到了东都洛阳,决定住一段时间,明年2月再回长安,并下了诏书,要求沿途各州到时做好迎送准备。
可是,宫中“闹鬼”,李隆基害怕,不想住了,召集大臣商议,张九龄不同意,认为目前正是农忙,有点扰民。这次张九龄让李隆基忒忒地不痛快。
大臣们走后,李林甫留了下来,说:“长安、洛阳都是皇帝的行宫,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必受人限制,如果影响农收,免税就是了。”
李隆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确是个好主意,李林甫真TM机灵。
张九龄以国家为重,李林甫以皇帝为重,而且是这贼人的一惯政策。
当皇帝的个人利益超过国家利益时,百姓肯定倒霉。
再举一例:
在上面说的关于“牛仙客事件”时,本来张九龄与李林甫约定在庭上一并强谏,可是见到皇帝李隆基时,李林甫一声不吱,只有张九龄反复劝说。
事后李林甫说:“天子用人,何不可者?”,这话让李隆基听着真舒服。
再举:
皇帝李隆基想废太子,张九龄坚决不同意,李隆基窝脖之后,李林甫说:“天子家事,外人何与邪?”
如果你是皇帝,你也可能喜欢李林甫。嘿嘿
奸臣历代都有,因为有其生存土壤。因为皇帝是人不是神,他有私欲,只要你顺着。
李林甫之流的出现,是国之不幸,无奈皇帝喜欢。
张九龄罢相后,由李林甫接替,这家伙共干了19年,一直到死。没有被罢过,因为他精通顺从。
忍不住再举一例:
李林甫当正宰相后,想整当时的副宰相李适之,就和李适之说:“听说华山发现了大金矿,这事儿皇上还不知道。”
老实人李适之急忙报告皇帝,李隆基大悦,心想这下有钱了,李适之走后,李林甫说:“这事我早就知道,可是这华山是我大唐龙脉,挖不得,不能为了钱毁我大唐基业。”
自此,李隆基疏远李适之。
张九龄非常清楚,自己被罢相与李林甫有直接关系,都是这小子捣鬼,偏偏皇帝又听之任之,担心李林甫还有后续动作,特意将这首诗送给李林甫,以求全身而退,保命。
张九龄罢相后,被贬为荆州长史。
公元740年,张九龄老死家中,享年63岁。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眇(miao3):微小。
海燕虽然很渺少,他也会乘春而来。
通过海燕的渺小,来比喻自己出身贫寒。
燕子的春来秋去,说明自己真的并不留恋相位,被罢相后心甘情愿。
这2句,是向李林甫示弱。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岂知:哪里知道。 玉堂:指朝庭。
这2句是说:燕子不知道泥滓低贱,用来在玉堂上搭建窝巢。
比喻我这么低微的人不应该在朝庭供职。属于擅自闯入,现在已经醒悟。
贬低自己,再示弱。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绣户:装饰精美的门户,指朝庭。
华轩:华丽的长廊,也指朝庭。
这2句描绘燕子成双成对地出入“绣户”和“华轩”,一天几次。
进一步比喻自己不合时宜,自不量力。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与物竟:与别的动物竞争。
隼(sun3):一种猛禽。鹰隼:鹰和隼都属于勇猛的禽类,暗指李林甫,没有讽刺的意思。
这2句是说:我一个燕子,是无法与鹰隼相提并论,不在一个档次,李林甫你放心吧,我决不和你争,希望你放我一码。
这首诗用“比”的手法,通过对燕子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
张九龄的态度是诚恳的,是真心示弱,在玩人这方面,张九龄甘拜下风。
一直被正义渲染的人们,对此可能难以理解,其实真的没什么,这事放在自己身上就好理解了。
为正义而献身的人为什么万古流芳,是因为难,才可贵。
生命,很多时候表现为第一要义。活得别太烂就可以理解。
================================
本人觉得这首诗删掉当中4句,可能会更好,也许是担心李林甫文化低,怕读不透。
================================
张九龄是个聪明的宰相,命悬一线时,懂得明哲保身。
180度转身一般人做不到。
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张九龄写了一些诗,从这些诗中感受到了作者心中的愤闷。
低头,是不得已而为之。
================================
再比较李适之。
李适之罢相后也写了一首诗:
罢 相
李适之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态度明显不老实,最后被李林甫所害。)
本人不是褒邪贬正。还是小品中郭冬临的那句话:冲动是魔鬼。如果你天生不是那种英雄人物。
================================
公元752年,李林甫病死,大臣们开始揭发其罪恶,玄宗李隆基恍然大悟,以庶人之礼葬之,且让其子孙流放。
唐玄宗李隆基非常怀念张九龄,每当有人推荐贤士时,总是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史学家几乎一致认为:盛唐的衰落始于罢相张九龄,任用李林甫。
当然与李隆基过度宠爱杨贵妃更有关系。太爱或太恨一个人时,都会极有可能令这个人最后颓废。
================================
聪明的张九龄:
归燕诗
张九龄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谢谢阅览。
日期:2010-01-05 19:53:28
第51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写作背景]
孟浩然(公元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40岁以前一直隐居,充分享受大自然,与朋友写诗唱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