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12-31 20:16:13
第49首
袍中诗
开元宫人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眼?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愿结来生缘。
[写作背景]
李隆基当皇帝后,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开元年间已显盛世。
此时的李隆基相对来说是一位明君,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唐诗大放异彩,俨然到了人人会写诗的地步。
就像我国改革开放,你不做买卖开商店,那还是中国人吗?最起码也得摆个地摊吆喝2声,才算对得起国家政策。
当然志得意满的李隆基后宫也粉黛三千,个个翘首以盼,等待着那幸福的时刻。
皇帝也是人,不是孙悟空,没有揪撮毛一吹复制无数的本事。
很多宫女的希望更是无限接近于零。
一个有志向的皇帝考虑最多的还是他的子民,百姓别闹事,士兵别造*反,这需要皇帝用心思,让他们感受到皇恩浩荡,至于皇帝他老人家是真心还是假意,如果皇帝自己不说,乱猜不礼貌。
守卫边防的士兵无疑会成为皇帝最关心的群体,那时候还不流行文工团慰问演出,怎么才能让他们被感动呢?
“送温暖”活动也不能随便搞,否则效果不佳反受其累,一定要“稳、准、狠”。
李隆基愁眉苦脸之际,有高手进言:“让宫女为士兵做棉衣”
这个合理化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李隆基皇帝的首肯,“对呀,她们在后宫也没事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后宫女人做的棉衣穿在身上能不暖和吗?打仗能不往前冲吗?
“不过要是穿着它胡思乱想,那我也只能2眼一闭,忽略不计。”皇帝管不了那么多,安抚士兵最重要。
就这么办,李隆基下定了决心。
很快第一批棉衣如期送往前线。
士兵们看着远远而来的“送温暖”车队,喜涮涮地一并跪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感动的泪差点下来。
事情发生了,一位士兵打开棉衣正准备试穿时,发现了棉衣里面的一张纸条,小心翼翼地打开,是几行字,再仔细看时,妈呀,是一首诗。
士兵吓坏了,这是一首求婚诗,“谁呀,能看上我这个苦当兵的,这诗可是来自皇帝的后宫啊?”
这事弄不好,脑袋得搬家。
急忙报告上级领导,上级领导再报告上级领导,上级领导的上级领导直至皇帝李隆基。
皇帝有点懵,这是谁呀?李隆基心里泛酸。
年轻的李隆基是一个好皇帝,冷静下来后,理解了后宫女士们的心,是啊,人家也是人,我又不能阳光普照,有想法是正常的。
决定开一会,把这事儿说一下。
开会当天,人山人海,后宫佳丽全部出席,人头撺动。
“首先感谢你们不辞劳苦为边防士兵缝制棉衣,为我大唐的江山社稷做出了贡献。我谢谢你们。”
说完,故意停顿,等着掌声。
大家都明白,立即掌声如雷,经久不息。
李隆基笑着做着手压的动作,继续:“你们中的有一位,在缝制的棉衣里,写了一首诗,你能不能站出来,让我认识一下。”
台下窃窃私语,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然后沉默。
李隆基笑着继续鼓励:“放心,我不会为难你,我会答应你的要求,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说话算数。”
继续沉默。
突然有一女子站出来,扑通跪下:“奴俾罪该万死,请皇上赎罪。”
“是你喽”李隆基有点惊喜。
“是奴俾”那宫女有点紧张。
“好,今天我就成全你,答应你和那个士兵结成伉俪。”
“谢陛下开恩。”眼光中放出兴奋。
“抬起头来。”
李隆基看着这个宫女,有点酸了吧唧的舍不得,心里嘀咕:“这么漂亮,多情多义的才女我咋没发现呢?”
再看其它宫女时,满是期盼的眼神,那意思是说:“啥时候还做呀?”
[本诗简析]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戍(shu4):军队防守。 若:你。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守卫边防的士兵,你们辛苦了,现在睡觉了吗?
这2句,亲切,体贴。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子。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我亲手做的这个战袍,不知道会穿在谁的身上?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我有意多缝了一些线,我的情意全在这里面。
————今生已过也,愿结来生缘。————
今生已经没有机会了,但愿来世我们有缘。
这是一个情意绵绵,同情达理的女子,那个士兵,一定受到了感动,没有想法那是缺心眼。
这小子有福气。
========================================
史料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时,后宫女子人数达到4万-6万,这些宫女活累薪少,绝大部分会老死在宫中,运气好的到出嫁年龄可以结婚。
至于受到皇帝的宠幸,概率小的就别想了。正式的嫔妃,皇帝还忙不过来,哪会对她们另眼相看。
大部分宫女的青春在后宫中香消玉损。
机会属于勇敢者。
袍中诗
开元宫人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眼?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愿结来生缘。
日期:2010-01-04 19:49:52
第50首
归燕诗
张九龄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写作背景]
张九龄(公元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
张九龄出身贫寒,没有背景,唐中宗李显时考中进士,到李隆基时逐步得到重用,最后升至宰相。
“开元盛世”给我的印象就是一张全家福,坐在中间的李隆基神彩奕奕,左右大臣气宇轩昂,照片上4个字:众志成城。
中国向来不缺人才,缺得是慧眼。
盘点一下盛唐时期的宰相们:
武则天被逼退位后,由中宗李显继位,李显特别钟情于韦皇后,致使她骄横跋扈,野心膨胀,最后竞起歹心毒死了丈夫李显,自己想效仿武则天也当皇帝,露出端倪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杀毒,拥立武则天的最小儿子也就是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当皇帝,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太平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同样有野心,朝庭中到处安插自己人,当时宰相共有7位,5出其门。李隆基不得不再次发动政变,内削太平公主,本来就不太愿意当皇帝的李旦,顺势交了政权,李隆基终于上位。
李隆基重新任命宰相,最初只有郭元振和张说,不久又加了刘幽求。
在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中,准备不足,没有按时进行,这事与郭元振有关,因为他当时还兼任兵部尚书,皇帝大恕,撤职郭元振,只剩下了张说和刘幽求。此时的李隆基励精图治,雄起之心怦然颤动。
这2人都是文学家,处理政事的能力不足,李隆基心里非常清楚,必须找一位治世高手。
姚崇进入了李隆基的视线,在一次骑马打猎时,李隆基试探姚崇,姚崇提出了10个条件,李隆基点了10次头,姚崇走马上任。
姚崇是名相,兢兢业业。
张说与姚崇不和,为了排除干扰,李隆基将张说外调,并且由卢怀慎代替刘幽求。
姚崇甩开膀子,卢怀慎紧跟其后,一唱一和,几年下来,成绩斐然。
后来2人相继病故,由姚崇推荐的宋璟、苏颈接任,姚崇的政策得以延续。
此时的大唐帝国烹烹日上,国泰民安,一直喜欢文治的李隆基又想到了张说,张说再次成为宰相。
唐诗在开元时期鼎盛,与李隆基极力提倡有关,张说的扯旗呐喊同样也功不可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