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古典诗词》
第54节

作者: 阳台一隅
收藏本书TXT下载
  出来后,久久看着这个寺院的古树院墙。
  [本诗简析]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上堂:到了吃饭的厅堂。已了:已经结束。各西东:各奔东西。

  阇(she2)黎:和尚,梵文译音字。
  上堂已了各西东:到饭堂时,大家已经吃完了,人都走了。
  惭愧阇黎饭后钟:想起那次饭后的钟声感觉非常羞愧。
  ————二十年来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
  碧纱笼:用碧纱罩着自己曾经在墙上写得字。
  20年来这面墙灰尘满壁,今天竞得到用碧纱罩笼的待遇。

  解析完毕。
  ============================
  王播后来官至宰相。
  ============================
  人世沧桑,一言难尽。
  无题
  王播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
  谢谢阅览。

日期:2010-01-13 20:21:40

  第57首
  题叶诗
  天宝宫人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写作背景]
  顾况(公元730-806),苏州人,字逋翁,诗人、画家。
  李隆基天宝年间,顾况来到洛阳,某一春日,沿宫墙信步游玩。

  墙边有一御沟,清澈的溪水缓缓从宫内流出,看着这些,顾况产生了一种神秘感。
  漫无目的,顾况自由自在地走着,然后蹲下身来,伸手撩水。
  手掌朝上朝下地摆弄,年轻的诗人享受着自然。
  准备起身时,一片桐叶恰好漂了过来,刚想拔开,发现这支桐叶与众不同,好像有字,诗人的眼睛是敏锐的,仔细一看,上面有一首诗。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环顾四周,别无他人,这诗是谁写的?
  只能是墙内的宫女。
  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年轻的顾况春情萌动,反复吟读。
  手捧桐叶,诗人好像看到了一个美丽幽情、善良多才的女子,被锁深宫,柔弱无助,双眸中扑闪着祈盼的目光。

  诗人被打动了,却无能为力。此时的顾况,感到自己实在渺小。
  同情怜悯中伴随着一丝爱慕,望着从宫内流出来的股股溪流,想像着那双祈盼的眼神,顾况双手捧水,撩拔满脸。
  年轻的顾况不想沉默,他要有所表示,心中涌起的萌动鼓励他跑到这条溪流的上游,也是在一片桐叶上,也写了一首诗。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
  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写好后,也放入溪流中,直至看着这片桐叶流入了宫墙,他才急忙离开,又回到原地,等。
  坐在溪水边,顾况有所憧憬,再看这些流出来的溪水,感觉特别温柔。

  想像着那个宫女接到了自己的那片桐叶,想像着她美丽而忧伤的面容,顾况眼光迷离,脸部发热。
  也许不会有结果,也许她没看到,但顾况决定等。
  时间随着流过的溪水缓缓而逝,顾况愿意,他享受着这种心境。
  天有点黑了,年轻的诗人并不沮丧,“明天我再来!”
  顾况站起来,想走,但依依不舍,内心里自言自语:“我念一遍自己刚才写的这首诗,如果不见桐叶,就走。”

  第1句,第2句,第3句,马上就要念第4句时,他看见了什么,是一片桐叶,从墙口处向他漂来,年轻的顾况急步向前,蹲下,双手捧起: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嗟jie1:叹息。次行:指桐叶从御沟顺着溪水流出,虽然不是光明正大地出走。)
  年轻的诗人读了无数遍,感动,再念无数遍,再感动,直到日沉西山。

  ... ...
  感觉她就在墙的那边,就在不远处,看着自己。
  眼睛有些湿润的顾况,举目四望,顿时感到这宫墙,原来比天还高。
  ===============================
  下面是野史:

  自此以后,顾况常常与宫女桐叶传情,墙里墙外互诉衷肠,“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失守,顾况与心上人携手外逃,隐居山野。
  ===============================
  善良的人,因这个故事而感动。
   题叶诗
   天宝宫人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谢谢阅览。

日期:2010-01-14 20:40:08

  第58首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写作背景]

  韦应物(公元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只知道他的姓和名,不知道字。
  韦家世代望族,人才辈出,少年韦应物生活在蜜罐中。
  可能没怎么好好上学,就像现在的某些高官大款子女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旅游。
  而且这韦应物是一少霸,横行乡里,大部分恶他都敢做。
  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标准纨绔子弟后来竞成为唐朝大名鼎鼎的诗人,我断定他身体内的细胞结构肯定与众不同。

  15岁时,当了皇帝李隆基的侍卫,这下更是骄横冲天,胡作非为,家藏杀人犯,勾引邻居妇,丨警丨察不敢问,自己没事人,这些都是他自己后来说的,是真事儿。
  韦应物凭什么入选侍卫?就凭出身好,政治上可靠,在皇帝的眼里,人分2类,一类是自己人,一类是他人。
  你家高官厚禄,总不能在背后捅我一刀吧?还是自己人在旁边心里踏实。李隆基就这么想。
  韦应物就这么大摇大摆地生活着。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避难四川,整个长安陷入安禄山之手,很多望族偃旗息鼓,韦应物成了无依无靠的小人物。

  变化就从这开始,史料中查不出这个无赖是经过了什么而痛改前非,总之,不一样了,打开了书本,严肃做人。
  快20岁才开始读书,说实在的,晚了,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从几岁就开始《诗经》、《楚辞》了,但人是不一样的,韦应物静下心来,变得温文尔雅,勤奋和悟性使他赶上了这趟车。
  180度的大转弯,完成如此的突变,此人非同寻常。
  “安史之乱”平定后,韦应物出仕为官,但都没有做太大,已经不是无赖的他剩下的是豪爽,已经是个文人的他拥有了理智和正直。
  “安史之乱”给唐朝打击太大,国势急转而下,虽已平复,但伤痕累累,皇帝力不从心。

  公元783年,47岁的韦应物任滁(chu2)州(安徽滁县)刺史。
  看到朝庭的腐败无能,民不聊生,韦应物心灰意冷,隐退之心愈加强烈。
  公元784年,韦应物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写景名篇,历来传诵。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独怜:只爱。 幽:僻静。涧(jian4):山间流水的溪沟,此处指西涧,位置在滁州城西野郊。 黄鹂:黄鹂鸟。
  这2句中写出了2个物象,一个幽草,一个黄鹂。
  幽草低贱,生在涧边,暗喻普通百姓,黄鹂位高,枝头鸣叫,暗指朝庭为官。

  既然独怜幽草,那肯定就是不喜欢黄鹂,就这么2个物象,2选1。
  一高一低,一默默无闻,一高声鸣叫。
  这2句,评论不一,有人以为就是纯写景,有人以为是有所指。好像前一种看法较多。
  本人赞同后者,“独”字的使用,符合作者当时想稳仕的想法。写这首诗的当年作者就辞官了,辞官这种举动不会是心血来潮,之前肯定有相当的考虑。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