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薛涛与韦皋耍起了性子,产生间隙,韦皋一恕之下,将她贬出,聪明的薛涛立即幡然醒悟,赶紧往回收,以最快的速度,写了10首诗,交给韦皋,韦皋看后,召回。
这10首诗的名字分别是:《犬离主》《笔离手》《马离厩》《鹦鹉离笼》《燕离巢》《珠离掌》《鱼离池》《鹰离鞲》《竹离亭》《镜离台》。
在诗中,分别用“犬”、“笔”、“马”、“鹦鹉”、“燕”、“珠”、“鱼”、“鹰”、“竹”、“镜”来自喻,而韦皋则是自己的“主”、“手”、“厩”、“笼”、“巢”、“掌”、“池”、“臂”、“亭”、“台”。
举出第1首:
犬离主
薛涛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
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驯扰朱门四五年:被主人驯教了4、5年,给主人添了很多麻烦。大概入府4、5年时,两人闹矛盾。)
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地位,屈服。
================================
在与大诗人的接触中,坊间传说与元稹有过炽热,过后,元稹弃之而走,令薛涛悲痛欲绝,虽然没有明显的证据,读她的其它诗,有几首伤感巨重。
当时薛涛40多,元稹20多,相差10多岁,是一场“姐弟恋”。
薛涛的确是个聪明人,时间不长,泰然处之。
================================
韦皋调离后,薛涛连续与后任的10位蜀节度使保持密切来往。
薛涛终身未嫁,后在浣花溪自己建一栋小楼,独居。
================================
当时文人写诗都用宣纸,幅面大,不方便,薛涛发明了一种纸,幅小且深红色,命名:“薛涛笺”,供自己写诗专用。
================================
薛涛与李季兰、鱼玄机和刘采春共称唐朝四大女诗人。
据说,薛涛共写诗500多首,在4位女诗人中最多,但仅存90多首,《全唐诗》专有一卷。
本人有她的一本诗集,读过后,确感是一位才女。
================================
明清2朝为了纪念薛涛,在成都锦江之滨建造了望江楼,与杜甫草堂、武候祠交相辉映。
================================
事业上小有成绩的你,有过如此经历吗?
一漂亮女生,性感温静,坐在你面前,满腔忧怨地说:“某某某总是和我套近乎,骚扰我,就他那样的,大老粗一个,一点文化没有,我再下贱,也不能和他好啊。”
而你且满腹诗文,一肚子墨水。
她总不至于令你特别讨厌吧,即使你欲望清零。
================================
有生存智慧的一位女诗人:
谒巫山庙
薛涛
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哭襄王。
朝朝暮暮阳台下,雨雨云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谢谢阅览。
日期:2010-01-19 20:42:24
第60首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写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父亲杜闲,曾任奉天(陕西乾县)县令,爷爷杜审言,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小时候家境富裕,有过快乐的童年,不幸的是母亲早亡,继母过门后,被寄养在姑姑家,姑母贤德,对小杜甫关怀备至,有一次,自己的儿子与杜甫同时得病,为了保命杜甫,姑母竞舍去了亲儿子。
7岁开始练习写诗,同时兼顾书法。
14岁时在诗坛崭露头角。
20岁时开始出外漫游,目标吴越,当时的科举不考数理化,没有硬性答案,你写的诗好不好,关键是审卷人,他说好就好,不好也好,他说不好就不好,好也不好,嘿嘿,基本这样。
出外漫游的目的,就是到处播撒诗文,造势,赢得美名,使审卷人如雷贯耳,先入为主。
公元735年,结束第1次出游,历时4年,
公元736年,参加第1次科举考试,落榜。
当年,第2次出游,这次路线是齐赵(山东河北),时间比上次略长,5年。
虽然落榜,并没有给年青的杜甫带来多少阴影,豪情不减,复课,父亲杜闲当时任兖州(山东某地)司马,父子相见,此时的杜甫不穷。
著名的《望岳》就作于此次漫游,从诗中判断,他好像并未登顶。
在这次出游中,诗人结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当时任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杨氏,俩人携手走入洞房。
公元742年,杜甫来到东都洛阳,在此巧遇李白,当时李白得罪了一些人,再加上孤傲不群的性格,被玄宗赐金放还(给了足够多的钱开除),李白粪土金钱,杜甫沾了不少光,这是“李杜”第1次合影。
这年5月,继母卢氏病逝,杜甫回家。第2次漫游结束。
然后是第3次,目标梁宋(河南开封、商丘),又遇李白还有高适,李白肩背钱袋,3人萧洒走一回。
之后,高适离开3人组,杜甫继续跟随李白。
公元743年,2人分手,杜甫来到齐州(好像是济南),在此期间,与当时名人李邕结识。
路过任城(山东济宁)时,与李白第2次握手,这是2位巨人的最后一次“合影”。
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准备第2次科举。
公元747年,玄宗李隆基亲自下诏,天下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入京就选,杜甫踌躇满志,以为经过10多年的磨练,囊中取物。
不料,杜甫又落了。
这次,不是杜甫没水平,是因为有人做梗,做梗人:当朝宰相李林甫。
奸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怕能人入朝,搅他的好局,这次考生全部落地,没飞起一个。
光天化日之下,他竟敢如此猖狂,皇帝李隆基不知道吗?
奸臣之所以为奸臣,自有他处理问题的方法:
一日,奸相李林甫乐呵呵地向皇帝李隆基汇报考试情况。
李林甫面带喜悦:“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李隆基不解:“爱卿何事可喜?”
李林甫满脸堆笑:“这次无1人中第,全部落榜。”
李隆基大惑不解:“这是好事吗?”
李林甫也装做大惑不解:“好事啊,皇上,这说明我朝在您的英明教化下,天下人才已全部网尽,野无遗贤。难道这不该庆贺吗?国之大幸,民之大幸啊,皇上!”
当时的李隆基宠爱杨贵妃过度,估计体耗太大,大脑不灵光,一笑而过。
杜甫及天下考生们集体接受了奸相李林甫的当头一棒。
这期间,杜甫父亲杜闲已亡,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他,生活顿时陷入困境,难于自拔,竞过上了类似乞丐的生活,敲富家门,吃人家的残余剩羹。
鲜有朋友伸手援助,天不应,地不灵,此时的杜甫一无所有,除了诗。
这样的日子大概在长安过了10年,本文中的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再现。
[本诗简析]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覆:翻。翻手、覆手:形容事物的变化反复无常,就像翻翻手那样容易。
纷纷:形容很多。 轻薄:指不讲信义。何须数:没有必要数,就是不值一提的意思。
不讲情义的人太多,大多都是势利之交,随贫富而迅速变化。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管鲍:管仲和鲍叔牙。春秋时期,管仲在极度困难的时候,鲍叔牙出手相助。
此道:管仲与鲍叔牙贫交的这种道德。
再也看不到管仲与鲍叔牙那种贫交了,现在的人视之如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