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甫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这首诗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令很多人产生了共鸣。
解析完毕。
===================================
杜甫为什么生活贫困?是因为在万恶的旧社会吗?这有点扯。
李白为什么走到哪里,有吃有喝?
杜甫的气节无容置疑,爱国忧民,只想说说他的性格。
同班同学,为什么有的一呼百应,有的独影自怜,是性格不同。
选择恰当时机,主动帮助别人,把钱袋敞开。还犯愁没有人气吗?
可能在兜鼓的时候,钱袋捂得有点紧,读杜甫的诗,几乎没看到他曾帮助过别人。不是说他缺乏爱心,是他缺乏表现爱心。
礼尚往来是也。
在长安10年,是杜甫贫困的10年,他也曾给好多当朝大臣写过自荐诗,没有一个人肯出手。
越是在贫困的时候,越不能乞怜摇尾,坚守住这份贫困,让别人认为你是潜力股,说不定会有人主动投资。
唐朝为官,大多以诗论才,杜甫的诗应该写的很好,为什么他不能中标,肯定与他性格有关,笼统地说,缺乏个人魅力。在那些大臣眼里,他不是潜力股。
个人魅力充分体现在言谈举止间,最起码,杜甫缺乏外观的萧洒。
不善与人交流,不善于表现自己,是杜甫的症结所在。杜甫有点闭,自闭。
“迂”是那时很多读书人的弊病。
===================================
当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时,当你为购房贷款整天忙碌时,读杜甫的诗会引起共鸣。
但冷静下来后,最好多从自身找原因。
===================================
几人共追某位女孩时,能说会道者往往取胜,旁边那位默默真情者,只能黯然伤神。虽然他可能是最后的胜利者,但他不是最初的胜利者。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给当时的尚书左丞韦济的自荐诗中,杜甫写了这2句。
话说的大。
===================================
公元755年,杜甫有一个机会,是任河西县尉(县公丨安丨局长),嫌小,没接受,后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管理东宫宿卫、仪仗,公事不多,为生活所迫,只好就任。
===================================
杜甫的爱国忧民之心,我们真的做不到,“圣”的桂冠不是随便戴的,高山仰止。
为他的生活贫困而同情。
===================================
李白可爱,杜甫可敬。
===================================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日期:2010-01-20 20:19:27
第61首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写作背景]
刘禹锡(公元772-842),字梦得,洛阳(河南洛阳)人。书香门第。
公元779年,代宗李豫归天,德宗李适继位。
德宗李适昏庸无能,对外软弱,对内猜忌,尤其对太子李诵1万个不放心,甚至成立了一支机动部队,以防太子突发政变。
这皇帝竟然有应急预案。
多亏宰相李泌从中周旋,李诵才勉强战战兢兢生存下来。
险境中的李诵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担心哪一天,让神经有些错乱的老爸抓住把柄。
有一次,大家对宦官猖獗大为不满,希望太子劝谏皇上,李诵满口答应。
众人走后,有一人默默不语,李诵奇怪,问其原因,此人说:“太子侍奉圣上,无非视膳问安而已,他事何敢过问,他事何必过问。平日就有小人离间,如果有人诬陷殿下此举是收买人心,皇帝猜忌起来,该如何做答?”
平日如惊弓之鸟的太子,出了一身冷汗。这个说话者名叫王叔文。
从此,王叔文隆重进入太子李诵的视线,心腹。
王叔文尽心尽力,为太子继位做着充分的准备。
公元804年,刘禹锡及士进第,后任监察御史。
慢慢地,在王叔文周围聚集了一批人,这些人蓄势待发,都是年轻人,核心人物:“二王刘柳”。
二王:王叔文和王侄,刘柳:刘禹锡和柳宗元。
这个集团组织严密,行动隐蔽,担心走露风声影响太子继位,曾发毒誓,如果出事,绝不牵连太子。
德宗身体每况愈下,弥留之际,太子党积极行动,终于挫败宦官集团的阴谋,太子李诵顺利继位,史称顺宗。
没想到,顺宗李诵得了中风,行动不便,不能说话,只能用点头YES摇头NO来听取大臣们的汇报。
即使这样,太子党成员仍然快速各就各位,掌控权利中枢。
出事了。
大多新皇帝上位,都会烧几把火,王叔文手持火柴,迫不急待。
德宗时代,外藩和宦官骄横跋扈,百姓怨声载道,第一把火就扔向了他们。
但是,太急了,火烧面太大,招致反对派众多,改革一下子陷入困境。
尤其刘禹锡、柳宗元,性情直率,太雷厉风行,他们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风改变了方向,烧向了他们。改革失败。
虽然有皇帝支持,但在皇帝眼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国家健康,如果改革引爆不安因素,那他就中止。
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例子很多,王莽、王安石、ZHU... ...
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心急,没有循序渐进,应该逐步清除障碍。
邓公改革的不失败就是建立了试点,推而广之,不惹众怒。
在中国,不论真理在哪一边,法不责众。
皇帝李诵久病不愈,满朝文武呼吁太子监国,太子李纯走到了前台。
不久,太子正式上位,史称宪宗。
新皇帝李纯不认可改革派,第3天就开始外贬改革精英。刘禹锡自在其中。
政治上,王叔文们还是有点嫩,不够狠,既然太子不是自己人,就改立,远没有西汉霍光的手段。
刘禹锡被贬郎州司马(湖南常德),郎州地偏,环境艰苦,但刘禹锡个性开朗,没怎么太当回事儿,入乡随俗,仍然吟诗写文,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公元815年,情况有缓,在一些正直大臣的要求下,皇帝李纯同意将刘禹锡召回,准备在朝任职。
被召回的还有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等人。
当时基本上是保守派主政,刘禹锡有举目少亲之感。
某一日,刘禹锡与朋友共游玄都观,感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简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红尘:闹市的飞尘。拂面:扑面。
不道:不说。
这2句描写去玄都观的路见景色。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郎:刘禹锡自称。去:指被贬离京。
玄都观里的万千桃树,都是我被贬之后才栽的。
以“桃千树”比喻保守派,诗中充满鄙视。
这首诗表面看没什么,但在政敌之间,这就是一枚丨炸丨弹。
性格直率的刘禹锡不知收敛。
解析完毕。
===============================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