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46节作者:
枉了冲冠发 日期:2010-07-12 10:14:27
鼎卦: 对付消极暗示:居安思危是最有效的良药
在《论衡》和《诚斋杂记》中,分别记载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关于《鼎卦》的有趣故事。
《论衡》中说,鲁国在讨伐越国前,卜得《鼎卦》。自贡说,卦象是鼎折足,行走要用足的,所以凶。孔子却说,越人靠水而居,行走用船,不用脚,所以吉。后来,鲁国果然战胜了越国。
《诚斋杂记》里记载的,是孔子有事情找子贡,子贡却很久都没来。孔子让弟子占了一卦,得《鼎卦》,大家于是都说子贡今天不会来了,只有颜回捂着嘴笑。孔子问,颜回啊,你笑什么呢?说出来让我听听。颜回答道,不用足,可以乘船来嘛。过了一会儿,子贡果然乘船到了。
古人但凡占得《鼎卦》,都解为折足。这在《唐书》里李纲卜仕途的故事中也得到了印证。
隋朝开皇末年,李纲做太子洗马。当时杨素、苏威当朝,二人与李纲政见不相同,就乘着大将军刘方征征讨林邑(今河南尉氏县)需要一名文员的机会,对文帝说:“林邑这个地方出珍宝,要李纲这样正直的人才可以去。”于是,文帝任命李纲为行军司马,跟随刘方征去了林邑。临行前,杨素单独对刘方征交代,要他“好好伺候”李纲。所以,到了林邑,刘方征百般刁难李纲,多次欲置他于死地,打完仗还不许他回京城。李纲要亲自向文帝说明情况,苏威乘机抓住李纲擅离职守的把柄,在文帝面前诋毁李纲。就是在这样百事不顺心的时候,李纲卜了那个《鼎卦》。
这次所得的《鼎卦》让李纲在他之后的仕途生涯中,做出了三次明智的选择——
一次是卜卦后考虑到有折足之惧,便立即决定隐居不仕,而这次隐居,让李纲躲过了隋末的战乱。
另一次是被唐高祖李渊拜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后,李纲发现太子李建成亲近没有德行的人,而且不听谏阻,便想起了多年前卜得的《鼎卦》,于是就请求退休,但这次高祖得知李建成不采纳李纲建议的事情之后,更加看重李纲了,随即拜他为太子少保、尚书詹事。
第三次是在武德二年,看到李建成仍然不听从进谏,李纲便再次以身已老朽为由,上表辞职。不过这一次,尚书一职虽然被解除,李纲却仍为太子少保。
后来,发生了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李纲因为两次辞职,不仅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贞观四年,太宗拜李纲为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少师。
李纲能在关键的时候知进退,赢得了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尊重和信任,唐高祖在手诏中从来不直呼李纲的名字,唐太宗也多次请患有足疾的李纲坐车到宫殿讨论为政之道,直到贞观五年,李纲安然辞世,享年八十五岁。
《鼎卦》鼎足折断、美味抛洒的暗示,极易让人们产生消极心理,所以,我们常听到长辈说“小心撑得万年船”,让我们随时都要以“居安思危”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论衡》和《诚斋杂记》中孔子师生对《鼎卦》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学者的睿智;而通过《唐书》里与《鼎卦》相关的这个故事,我们看到却是李纲坦然做人、居安思危、依时进退的心理。
南北朝时期,李纲做周齐王宇文宪的参军。周宣帝准备杀宇文宪,特地将李纲等宇文宪身边的人召来,让他们编造罗织罪名诬陷宇文宪,但李纲誓死不屈从,坚决不说任何昧着良心、邀功请赏的话。周宣帝秘密杀害宇文宪之后,宇文宪手下的官吏都惧怕被牵连,躲得远远的,只有李纲手扶宇文宪的棺木痛哭,亲自收葬宇文宪。不仅如此,后来宇文宪的女儿寡居,李纲还一直尽力接济她,就像照顾自己的女儿一样。
所谓“居安思危”,首先要有居安的基础,其次才谈得上思危。居安,并不是住得安稳,而是生活得安稳;生活得安稳,也不是吃得好住得好,而是心态好。怎么样才能有好的心态呢?李纲的经历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他一生经历数次朝代变迁,但都因为坦然做人、居安思危,得以躲过危难,成为初唐名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