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国的阶梯》
第43节

作者: 我是奔哥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穆斯林在公元673年占领那里以后,他们又把那些高大的罗马神庙和基督教堂改成了穆斯林的圣地建筑,曾经供奉宙斯和朱庇特的神庙转而成为祭拜安拉(Allah)的清真寺。
  现代的学者们企图通过对这块圣地附近一些地方的古文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来了解历史上曾经出现在这里的不同的宗教崇拜。他们找到的最重要的邻居就是巴尔米拉(Palmyra),它是从大马士革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古老通道上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当年几乎所有的商队在穿越叙利亚沙漠时都会在这里休憩并补充旅行中需要的物资。自然地,它在当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所以,有学者──如亨利·塞里格(Henry Seyrig)在《太阳城的三元性》(La Triade Heliopolitaine)一书中,雷内·杜索(Rene Dussaud)在《太阳城的寺庙与宗教》(Temples et Cultes Heliopolitaine)一书中──认为,巴尔米拉的那个遗址是一个十分难得的“三合一”圣地,因为在遥远的古代,那里曾有3个不同的神被当时的人们所祭拜,他们分别是雷神、少女战士和天庭的战车骑士(Celestial Charioteer)。今天,他们的观点已被学界普遍接受,那就是这种三合一式的以希腊-罗马诸神为主的多神崇拜起源于更早的闪米特信仰,而后者又以苏美尔的众神为基础。这个三合一中最重要的是主神阿达德,他是恩利尔的儿子,而恩利尔则是苏美尔人的主神。三合一里的女性成员就是伊师塔。当亚历山大一世来到这个地方以后,他让人铸造了一版纪念伊师塔和阿达德的硬币,上面用腓尼基-希伯来语分别刻着他俩的名字(见图95)。三合一中的第三个成员则是天庭的战车骑士沙马氏──史前宇航员们的指挥官。希腊人为了纪念他──他们把他称作赫利俄斯(Helius,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在主神殿(参见图93)门楣的上方制作了一幅巨大的浮雕,画面中的骑士正驾驭着他的火焰战车在天庭中自由地遨游。

  希腊人用四匹拉车的马来喻示了战车的速度。《伊诺克书》的作者们或许知道得更多──“沙马氏的战车,”书中说道,“像风一样快!”
  要想弄清希腊-罗马的信仰之源,我们就必然会回到苏美尔,回到了吉尔伽美什为寻找永生而走进的那座遍布雪松的大山深处。虽然吉尔伽美什走进了阿达德的领地,但是他被告知沙马氏也对那个地方拥有管理权。因此,我的结论十分明确:“三合一”的原型就是阿达德、伊师塔和沙马氏。
  上面所讲的一切和“着陆区”又有什么联系呢?
  希腊人了解吉尔伽美什的传奇故事,对于这个说法当今的有些学者表示怀疑,比如,《哈姆雷特的石磨》作者乔治·德·桑提拉纳教授和赫塔·冯·戴程德认为:“亚历山大并不是吉尔伽美什的复制品。”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更早的《荷马史诗》(Homer"s epic)中,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就已经有过与吉尔伽美什极其相似的经历了。奥德修斯在抵达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之后,他的船就失事了。接下来是充满艰辛的跋涉,旅途中他的手下竟在一个地方“吃了太阳神的牛”,对于这些冒犯神灵的家伙,宙斯毫不留情,把他们统统杀死了。孤独无助的奥德修斯只得一个人在大地上漫无目的地游荡着,直到踏上“史前岛”(Ogygian island)──大洪水前一个僻静孤立的地方──的土地。在那里他得到了女神卡吕普索(Calypso)的照顾,“她把他安置在一个洞穴里并给他提供食物,而且希望他能娶她,那样她就可以让他永生不老。”但是奥德修斯拒绝了她的追求──就像吉尔伽美什拒绝伊师塔一样。

  亨利·塞里格作为叙利亚古代历史研究所(Director of Antiquities of Syria)所长,一生都在研究遗址中的那些巨大平台以及它们的含义。他发现,当年的希腊人曾经在那些平台上举行过多次充满神秘意味的仪式,“这些仪式把人的来生表示为永生”,他认为希腊人确实把那个地方和人类试图得到永生的努力联系了起来。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个地方难道就是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曾经到过的雪松之山,巴尔的乍逢之顶?

日期:2010-01-22 13:03:20

  第九章:着陆区(续)
  如何才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呢?先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那个地方的具体特征。我们知道,无论是希腊人还是罗马人,他们在那里修建的所有神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的基础都建在一块巨大的平台之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那个平台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它是由许多巨大的石块紧挨着铺砌而成的,至于它的下面究竟还隐藏了些什么,比如地道、洞穴,甚至更为复杂的人工建筑,直到今天为止也没人弄清楚,因为谁也没有穿过平台钻到下面去。

  我们之所以能如此肯定平台下面有地下建筑,绝不仅仅是因为在其他希腊神庙的地板下曾经发现过秘密的地下建筑。格奥尔格·埃伯斯(Georg Ebers)和赫尔曼·古德(Hermann Guthe)在《风景如画的巴勒斯坦》(Picturesque Palestine)一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世纪以前,当地的阿拉伯人曾进入过平台下的密室:“从遗址的东南角钻进平台的底下,然后进入一个穹窿形的通道,像平台下的一个地铁隧道一样。”(见图96)“有两个拱顶自西向东相互平行……”隧道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偶尔从奇怪的窗子中会发出恐怖的绿光。从隧道出来后,他们发现自己已位于太阳神庙的北墙下。这里所说的太阳神庙,当地的阿拉伯人叫它“至福大殿”(House of Supreme Blissfulness)。

  德国考古学家也报道说平台是建造在穹窿形的拱顶之上的,他们在图纸上向我们描绘了这种结构。20世纪20年代,一支法国考古队也发现了地下通道的存在,但却没能进入隐藏在地下的迷宫,他们是通过向平台下钻孔来证实下面确实存在建筑物的。
  所有的神庙都建造在一块从地面凸起约30英尺高的平台上,它由许多巨大的石块砌成。从它裸露在外的边角上,可以清晰地看见那些石板的长度在12到30英尺之间,宽度大约在9英尺左右,而厚度则有6英尺。有些石板的长度甚至超过了30英尺,厚度也远远大于6英尺。没有人试图计算它们的数量,因为这显然是徒劳的。那些巨大的岩石是如何被加工成板状?它们又是如何被一层一层整齐有序地堆砌成巨大的平台?直到今天,谁也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但有一点很明确,和这个工程相比,建造埃及的金字塔就变成“小儿科”了。

  究竟是谁最早修建了这个平台?是谁对西北角的长方形区域──朱庇特神庙的所在地──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平台上神庙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英尺,毋庸置疑,平台的设计者最初就考虑到了对巨大重量的支撑。由一层一层的巨大石块垒砌而成的平台比它前面的庭院高出整整26英尺,而它裸露在外的北侧和东侧竟高出地面42英尺。直到今天,在它的南侧仍然矗立着6根巨大的石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分层叠加在柱子下面的那些石块(见图97a),它们中最大的长度达到21英尺。当然,其中也间杂着一些相对较小的石块,这会让平台的整体致密性更高。我们也可以看见铺设在平台西南角(左下部)的石块呈阶梯状,它们静静地躺卧在神庙的下面,通过断面我们发现,这片区域中的有些石块甚至更大。

  最大的石块位于平台的西边,德国考古队提供的素描画面(见图97b)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其突出的底座和平台上部的几层都是由一种材质特别坚硬的石头建成的,其中一些石板长达31英尺,宽8英尺,厚12英尺,重量超过500顿。
  我们知道,金字塔上最重的石块只有200吨,显然,和修建这个巨型平台所用的石块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从底座的最低处算起,大约往上20英尺处是整个平台的中间层,这里有7块巨大的石板,今天的勘测员在描述它们时明显词汇匮乏,除了“巨大”,便是“庞大”,总之一个字,“大”!古代的历史学家们把这里称为“3块巨石修建的纪念碑”,也有人把它叫做“3块巨石形成的奇迹”。因为在西侧露出的那3块紧挨着的巨石,除了在这儿,世界上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石块被打造得很细,它们的衔接几近完美(见图98);3块巨石每块的长度都超过了60英尺,宽度和厚度分别约为14和12英尺。每一块石板的体积都在10000立方英尺以上,重量则超过1000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