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和罗马的历史学家们曾多次提到这两个“赫利奥波利斯”之间的联系。希罗多德在说到万神殿中的12位天神时,曾告诉人们在埃及人所崇拜的神灵中也有一个名叫赫拉克勒斯(Hercules,又译海格立斯)的天神。不仅如此,根据其考证,对这位天神的崇拜甚至可以追溯到腓尼基人来到叙利亚和黎巴嫩境内的时期,“听说在那里有一个赫拉克勒斯的神庙,规格相当高。”神庙里有两根巨大的柱子,“一根是纯金做的,另一根是由绿宝石做的,在晚上会发出漂亮的光辉。”
在亚历山大占领腓尼基人的土地之后,当地的许多硬币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太阳神柱”(见图100)。直到今天,这样的硬币仍然在陆续出土。
希罗多德透露的这一信息十分重要。那根用金属(黄金)做成柱子无疑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能;至于另外一根由石头(绿宝石)做成的柱子,由于它“在晚上会发出漂亮的光辉”,的确让我们联想到了今天的光导纤维。再想想巴尔在乍逢之顶秘密建造的那个通迅装置,别忘了,在乌加列文本中它可是“一个壮丽的石头”。
罗马历史学家马克罗比乌斯对腓尼基的赫利奥波利斯(巴勒贝克)以及它在埃及的同名城市的建筑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清晰的描写,其间也提到了一个神圣的石头。根据他的描述,埃及牧师将一个用来祭拜太阳神“拉”的“石头”从埃及的赫利奥波利斯带到了北部的赫利奥波利斯(巴勒贝克)。那个“石头”,他补充道:“祭拜它的仪式具有典型的亚述风格,丝毫也不像埃及人的仪式。”
事实上,许多罗马历史学家都强调说,无论是亚述人还是埃及人,都崇拜一种“神圣的石头”,那种石头呈圆锥形。昆图斯•库尔提乌斯(Quintus Curtius)记录到了在埃及西瓦绿洲中的阿蒙神庙中有这样的一块“石头”,“在那里那个物体被当做神崇拜,”昆图斯写道,“它显然不像一件由工匠们设计并制作出来的礼器。它的外貌更像是一个脐点,是由绿色和其他颜色的宝石粘合而成的。”
1916年,F·L·格里菲斯(F.L.Griffith)在《埃及考古日志》(The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上公布了他的一项考古发现,他在努比亚的“金字塔之城”──位于今天苏丹境内的纳巴塔(Napata)──发现了一个圆锥形的“半圆形石祭坛(omphalos)”。Omphalos的意思是“地球之脐”。在这份考古报告中,他也引用了昆图斯描写这种圆锥形物体的那段话。而哈佛大学的乔治·A·瑞斯纳(George A. Reisner)则在一个阿蒙神庙的密室里发现了一个“独特的梅罗伊(Meroitic)纪念碑”(见图101),那座神庙是埃及所有阿蒙神庙中最南端的一个。
我们已经知道,Omphalos(半圆形石祭坛)这个学名在希腊语或者拉丁语中的意思是一个“肚脐”──但它确实是一个让学者们也搞不懂的东西。它在古代被用来标记“地球的中心”。
据说亚历山大在来到埃及后就匆匆赶去了西瓦绿洲中的阿蒙神庙,他希望在那里能够求得神的旨意。一个由宝石做成的半圆形石祭坛,也就是那个非常的“神物”,确实曾经就放置在绿洲中的那座神庙里面,这一点可以由亚历山大的历史学家卡利森斯(Callisthenes)和罗马历史学家昆图斯予以证明。哈佛大学的乔治·A·瑞斯纳发现的半圆形石祭坛位于纳巴塔的阿蒙神庙之中,而纳巴塔则是古代努比亚王朝的一个首都,我们现在就可以回想一下本书第一章中,亚历山大在寻找永生的旅途中去拜访埃提阿伯的女王干大基的情景。
日期:2010-01-22 13:17:44
第九章:着陆区(续)
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述,波斯国王冈比西斯曾派他的人到努比亚去寻找永生,他们的主要目标是那些将“太阳的桌子(Table of the Sun)作为供奉之物的神庙。难道这一切都是巧合吗?据说,太阳的桌子其实是一个草场,每天晚上努比亚的权贵们都会在那里放一些油炸过的四足动物的肉,谁都可以吃。有趣的是,那些油炸过的肉一旦放在了这片草场上,就会变成新鲜的食物,这一切都是草场特有的功能。
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早期,一个努比亚的国王──示巴女王──踏上了前往耶路撒冷的神秘之旅,她要去拜会见所罗门国王。如此一来,巴勒贝克的传说就把黎巴嫩的遗址和她联系了起来,说是所罗门为了纪念这次历史性的相会而修建的。不过有一点倒是肯定的,示巴女王的这趟旅行绝对不会是去欣赏所罗门。也许她的目的正是为了到巴勒贝克的神谕宣示所(《圣经》中的“沙马氏大殿”)去得到神的指点。
可以看出,那肯定不是巧合。然而又有一个问题出现在了我们脑海中:如果这些神殿里都供奉着一个半圆形石祭坛的话,那么这些神庙有没有可能就是由这种物体建成的呢?巴尔与莫特之间那场致命的争斗并不是缘于前者在乍逢之顶建造了那些发射井和着陆平台。真正的原因是巴尔暗中设置的那些奇怪的“石头”──那个装置不仅可以对在地球上空穿梭往返的飞行器乃至宇航母舰的所有通讯联络进行监控,也可以和地球上的其他任何地方进行联系。更重要的是,这个“会悄声说话的石头”所发出的信息“人听不懂……人类也不能理解”。
当我们对那些奇怪的石头的功能予以仔细思考时,巴尔让那两个密使传递给阿娜特的信息就变得清晰明朗了:众神也通过同样的装置相互联系,并同时使用它向英雄和国王们传达自己的旨意。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威廉·H·罗施(Wilhelm H. Roscher)在《地球之脐》(Omphalos)一书中向世人揭示了那个神圣的石头在印欧语系里的意思:英语-“肚脐”、德语-“脐橙(Nabel)”,等等。最重要的是,它们的词根都源于梵文中的“nabh”,即“强烈地放射”。而在闪米特语中,“naboh”的意思是“预告”,“nabih”的意思是“先知(拉比)”,这肯定也不是巧合。
只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古代的文献资料,就会发现一系列真实存在的神庙遗址。希罗多德曾对梅罗伊的朱庇特-阿蒙神庙进行过准确详尽的描述。
他记录下了一些他在埃及时听到的故事,说“有两个女神职人员曾经被腓尼基人从底比斯运到……其中一个被卖到了利比亚,而另外一个被卖到了希腊。这两个女人分别创建了这两个国家最早的神庙。”据希罗多德说,这个故事是他从底比斯的埃及牧师们那儿听说的。不过,相同的故事在位于今天希腊西北部的伊皮鲁斯(Ipiros)地区多多纳(Dodona),却有另一个版本:“两只黑色的鸽子从底比斯飞走,”一只在多多纳降落,而另一只却飞到了西瓦。所以两个地方都建立了朱庇特神殿,只不过希腊人称他为宙斯,而埃及人把他叫做阿蒙。
按照罗马历史学家西里克斯(Silicus Italicus,公元1世纪)的记录,迦太基的军事统帅汉尼拔(Hannibal,公元前247~公元前182年)就曾在西瓦的神庙中向神询问过有关他与罗马帝国的战争问题,这无疑也证实了那个神庙的存在。几个世纪以后,希腊诗人诺诺斯(Nonnos)在他的作品中也对西瓦和多多纳的神庙进行过形象的描写。不仅如此,在诗人的笔下这两座城市也成了一对“双胞胎”,而且说这两座城市可以进行语音交流:
看啊,新发现的来自利比亚的宙斯的声音,
象征神的鸽子被派往多多纳去了,
去多多纳的沙漠……
对F·L·格里菲斯来说,他在努比亚发现的那个半圆形石祭坛最重要的意义,是它能够让人马上联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希腊的另一个神庙中心。努比亚的那个半圆形石祭坛是圆锥形的,他写道,“基本上和希腊古城德尔斐(Delphi)的一样。”
德尔斐的神庙建筑在所有的古希腊圣地中是最重要的,那里曾是古希腊人供奉太阳神的中心,它的遗址至今还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巴勒贝克一样,这片圣地也是依山而建,顺着山势向下的一侧也建有巨大的平台。不仅如此,整个圣地也是建在一个漏斗形的峡谷之中,出口则朝着地中海的海岸。
许多文献记录都提到半圆形石祭坛是德尔斐最崇高的圣物。在阿波罗神庙中这个圣物被放进了一个密室里,有些人说那个密室就在阿波罗神的金身塑像旁边。在那个朝圣者看不到的地下密室里, 女祭司回答国王和英雄们的问题。不过,所有的朝圣者都知道,问题是神回答的,答案由那个半圆形的石祭坛传递出来。
日期:2010-01-22 13:24:51
第九章:着陆区(续)
最早的半圆形石祭坛已经神秘地消失了,也许是由于在这个地方发生的圣战或者是外敌的入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