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千多年前,唐朝的那些小八卦》
第28节作者:
洋洋兮 谁知武则天心胸宽广,并不生气,反而笑着说:“只要你们个个尽忠职守,何必担心天下人说三到四呢?不用治他的罪,马上放了吧。”——可见武则天并非不知道选官过滥的弊端,也不是不知道朝野对此事的看法,“大浪淘沙”可能只是她的一种用人手段。
纪先知本想借此一吐心中恶气,顺便在武则天面前邀功请赏,谁知反被武则天说了一顿,羞愧不堪。
日期:2010-06-24 11:10:53
10、饱乳犊子
张鷟也是个诙谐幽默、十分8卦之人,这不,他也给人取外号呢。
豫章令贺若瑾长像奇特,他的眼皮子往内紧缩,显得眼睛特大,加上他的脖子非常粗,几乎与头同等大小,张鷟便把人叫做“饱乳犊子”,意思是喝饱了奶水的牛犊子——牛可不就是眼睛大脖子粗嘛,可这还是头“喝足了奶水”的牛犊子!
呵呵,一个堂堂的豫章令,被人比作喝奶的牛犊子,估计贺若瑾听说后气得够呛!
日期:2010-06-24 11:35:37
11、中书令李阿婆
李敬玄是高宗时期的中书令,他跟刘仁轨,就是那个60岁的老将,听说有官做手舞足蹈那位,关系很不好,每次刘仁轨奏事,李敬玄就从中阻挠,刘仁轨很是烦他。
刘老头也不是个好惹的,逮到个机会就要报复。
当时吐蕃经常入寇,到了仪凤二年(677年),吐蕃内乱,大唐朝廷以为有机可乘,就想去找回点失去的面子。刘仁轨知到李敬玄并非将才,却谎称李敬玄熟知兵事,向高宗举荐李敬玄出征。
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李敬玄吓得使劲推辞。高宗说:“仁轨就是让朕去出征,朕亦要去,爱卿怎么还要推辞呢?”
李敬玄没办法,硬着头皮带上军队磨磨蹭蹭地出征了。
仪凤三年(678年),李敬玄到了洮河军,为诸军大总管,同工部尚书刘审礼统兵十八万进攻吐蕃。在青海湖边,李敬玄逗挠不前,唐军再次大败,刘审礼失去援军,兵败被俘。李敬玄一听刘审礼被擒,慌忙退走,连靴子都没来得及穿。
元帅一跑,下面的将领们也着了慌。当时的将军王杲、副总管曹怀舜纷纷惊退,逃跑的路上,军粮洒了满地,绵延数千里,厚达一尺。
军中将士编了一首歌谣讽刺道:“姚河李阿婆,鄯州王伯母。见贼不能斗,总由曹新妇。”把元帅李敬玄比作年老体衰的老婆婆,将军王杲比作胆小如鼠的王伯母,副总管曹怀舜更像一个刚刚嫁进门的新媳妇——朝廷大军将领一个个如同妇人,碰上敌军,哪里还能有丝毫的战斗力呢。
李敬玄退至承风岭(今青海西宁附近),敌骑已漫山遍野,李敬玄急忙挖战壕,时正值秋雨,道路泥泞,无计可施。幸亏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敢死士五百人夜袭吐蕃军,吐蕃军惊走,大将论钦陵退去。然后李敬玄才得以拔营徐退,返入鄯州,被贬为衡州刺史。
刘仁轨老头子的报复,实在是狠!
日期:2010-06-25 10:20:23
12、姜师度一心看地,傅孝忠两眼相天
姜师度(653-723年),唐代魏州魏县人。曾任县尉、县令、刺史、御史中丞、大理寺卿、司农卿、河中尹等职,最后官至将作大匠。历史记载,他“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喜渠漕”“知相地”,是一位既热心水利,又颇懂水利专业的官员。姜师度一生兴修的水利工程共有13项,占唐初北方水利工程的1/10。
在农业社会,水利工程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极度重要。战国时期,便有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灌溉出了一个天府之国,至今仍在造福于成都平原千里沃野。更著名的是郑国渠。韩国为了延缓自己的灭亡,派出水利专家郑国为秦国修建水渠,企图耗费秦国大量人力物力,削减其国力。谁料秦国将计就计,使一招“疲秦之计”变成了“强秦之策”,关中平原变成了秦国巨大的粮仓。拥有强有力后盾的秦军所到之处,诸国相继溃败,秦国由此得以一统天下。
唐朝初期也很重视水利建设,在尚书省门下,专门设有水部,“掌天下川渎坡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灌溉之利,咸总而举之。”还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水利法律《水部式》,将发展水利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标准。
姜师度每到一地,便不辞辛劳,实地考察。他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一带任职期间,所到之处都有他主持兴建的防洪、排涝、灌溉、船运等水利工程。他曾在蓟北(今居庸关)一带拦截水流,涨水为沟,使之成为了一道军事设施,成功阻止了奚、契丹铁蹄的入侵。
在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的过程中,军粮通常只能从海上运,耗时长久,而且危险重重。姜师度花了一年时间,重新修整三国时曹操兴修的平虏渠旧道,使中原腹地至北疆前线的粮运畅通无阻。这项水利工程后来成为大运河最北端连接海河的重要河段,直至唐朝以后仍在发挥着良好的经济效益。
日期:2010-06-25 10:24:35
开元七年,已经年近古稀的姜师度还主持修建他一生中最有成效、影响最大的水利工程——修复通灵陂。
通灵陂的修复意义重大。当时,长安城人口已经达到100万,即使是富饶的关中平原,也无法满足长安的粮食供应。虽然可以从山东、河南运输粮食,但是路途遥远、道路艰险,运输成本极高,以致高宗和武则天都不得不长期住在洛阳——虽然也有其他很多原因,但吃粮食方便无疑是其中一个。到了玄宗时期,有时仍不免要当“逐粮天子”,移居洛阳,因此对长安地区的缺粮状况深有感触。
姜师度修复通灵陂后,大兴屯田,重泉(今蒲城县东南)以东的土地已不再是一片盐碱滩。当玄宗于开元八年巡视朝邑屯田区,看到的景色竟是“原田弥望,毗洽连属,由来棒棘之所,遍为杭稻之川,仓庚有京抵之饶,关辅致珠金之润”,惊喜之余,当即下诏褒奖姜师度。“师度以功特加金光禄大夫,赐帛三百匹”,同时下令把一部份官屯熟田还给逃亡复归的原主,或分给贫穷的欠地之户。
可见,姜师度修复通灵陂以及利用该项水利兴置屯田,不但大大增加了唐朝京城的仓储, 而且对维护已遭严重破坏的均田制有所禅益, 直接造福于当时当地的农民。
兴修水利工程是一项极其耗费人力物力的举动。虽然后世造福无穷,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耗资巨大,劳民伤财,役使民力,纷扰一方,加上部分水利工程失败,造成不同程度的恶果,史书上对姜师度也颇有微词。张鷟就是持批评态度者的其中之一。
日期:2010-06-25 10:28:05
张鷟在书中记录:
唐玄宗先天年间,姜师度在长安城中挖掘水渠,穿过宫廷朝堂,穿过大街小巷,无所不至。玄宗登上西楼远望,看见只见师度堰水流湍急,柴筏顺水而下,甚为满意,于是升他为司农卿。
可是到后来,遇到雨多涨水时,大水便横冲直撞,遇上干旱少雨时,水渠却又干涸。于是他又把水渠开掘到黄河,经棣州把黄河水引进长安。这项工程耗费亿兆功夫,可两岸百姓却常常遭受水淹之害。因此他又不得不派民工把黄河的放水口堵死。
开元六年,黄河泛滥,大水冲破了堵死的放水口,整个棣州的百姓,全都淹死,可是姜师度仍以修渠有功为由,官品一再晋升。
当时还有一个叫傅孝忠的人,官授太史令,此人自己说懂得天象,其实不过矫词欺骗罢了。京城里的人都说道:“姜师度一心看地,傅孝忠两眼相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