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8-6 13:45:00
刚出院子没有多久,就听见一群人念经之声。“那是什么?”
小可回答,“回夫人,是大师在为学生授课。”
我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授课?”我实在想象不出来这个玩世不恭的人,是怎么样正危禁坐,为上百门徒授课。
追随着小可,我看到高大气派的主殿内,那里有释迦摩尼的金身塑像,雕工精美,栩栩如生。“你们拜佛祖?”我诧异地说不出话来。
小可说,“回夫人。降头术与佛教同处一源,来自印度。”
我突然想起来,在霄杭山罗一楠对方乔提到,唐三藏取经曾经将大乘佛经和降头经文一并带回。因为河中遇险,降头经文被河水冲到泰国,才开始在东南亚流行起来。
小可带我来到一处偏殿外,我见殿上牌匾上书三个有力的大字,“传经堂”,笔墨酣畅,雄浑大气。再看落款:许江城书。我不由暗暗赞叹此人深厚的书法功底。
传经堂内,上百个学生分成左右两侧,依次坐好。每个人面前都整齐地放置一本经书,大家低头诵读。
“他们念的都是降经的经文?”我问小可,她点头称是,“每天早午晚要诵读三次”。
众人诵经完毕,许江城从后面走出来坐于台前。“大家可以开始向大师请教问题了。”许江城身边的随从大声说。
陆续有学徒站起来,就经书提问。许江城依次从容不迫地解答,一副满腹经纶的样子,与平日桀骜不羁的他判若两人。
经过了修行区,小可领我参观生活区。只见随从的宿舍、膳堂都打理的井然有序。
经过的地方看似不多,但距离相隔甚远。如果没有小可当向导,我一定会迷路。“先回去吧,今天太累了。”我捶着走痛的小腿,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几个小时。小可问,“夫人,花园距离此处不远,夫人要不要去休息一下?”
一听到花园二字,我顿时来了精神。庭院深深,小可带我几处辗转,终于看到了一处人间胜景。
未进园门,就看到一池碧水绕与园外。我仔细观察,这里恰到好处地引入几股山泉,人工凿池,围成一片人工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一所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大有写意式山水园林之风。
从山上可以俯瞰整座宅院,我沐浴在清风中,神清气爽。这里位处南国,四季如春。园中百花争艳,随风轻轻晃动着花海的涟漪,我不觉如醉如痴。
拐角处矗立着一面巨型大理石屏风,上面的天然纹理有如一幅泼墨山水园林,恰与此处风景相映成趣。底部篆刻着一段刚劲有力的文字名曰《阑珊亭序》:
如是婀娜佳人立,遥顾别影皎玉琢,伴水依依魅玲珑。楼间月洒银幕,芳草灌荫。雪冬春夏,清幽一色。楣上数笔字痕清逸风劲,思怀绵绵,“为此阑珊亭处候阑珊”
我抬头一看那座石亭的牌匾上,赫然书写着“阑珊亭”三个大字。我大惊失色,不觉握住小可的手,“此亭如何得名?”
小可说,“回夫人。宅院落成以后,此处是大师最留恋之所。两年前,他亭中邀月浅酌,不觉沉醉。诗兴大发,一挥而就《阑珊亭序》,亲自篆刻在石头之上。从此以后,石亭便取名为阑珊亭。”
琴声。 忽而清澈透明, 清越如泉水。 忽而古朴浑厚,浑厚似松涛。 细细听来,琴声中又似有一股幽怨,一股惊艳,一股红尘中最爱最怜的缠绵。 此曲似曾相识,莫不是……闻音拾阶而上,却见阑珊亭中一个男子背对着我迎风抚琴。一袭白衣胜雪仿佛与阳光融合在一起,仿佛夕阳下宁静的湖面。
那幕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景象!到底是梦境成真还是我身在梦中?恍惚不已,原来真的有这样一个地方,真的有这样一个人!
我震撼地说不出话来,只能久久凝视着那个男子。古曲泄于指下犹如天籁。那这样的动人心弦不可能出自凡尘,分明是历史的回声,从天际遥遥传来,在秋风中盘旋,层层浸透我的心田。却不知道多少往事流荡其间。
正待琴声正高丨潮丨迭起的时候却戛然而止,那男子不无遗憾地起身。曲未终时,人却离去,空留一声叹息。
---------我是诚惶诚恐的分界线---------
这一大段铺垫,为了塑造许江城以后的帅气神勇,还有配合阑珊的天作之合,俺是花了大力气。很快,这一对神仙眷侣就要进入真正的故事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