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的后宫分七等十六级,地位最高的是皇后,皇后之下是三夫人,分别是:贵嫔、夫人、贵人;三夫人之下是九嫔,分别是: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仪、容华、充华;九嫔之下是美人、才人、中才人,等级最低的是无爵位的普通宫女。
少了一个低级宫女,却换来一个皇孙,这让司马炎喜出望外,但谢玖眼下却忧心忡忡。因为太子妃贾南风是一个暴虐凶残的悍妇,对宫女动辄鞭挞笞打,甚至亲手杀害。太子妃还没有为太子生下子嗣,当然容不得她人捷足先登,曾经有宫人怀了太子的骨肉,太子妃知道后,竟然用戟活生生剖开孕妇的肚子,落下一个已经成型的胎儿,母子俱亡。
惊恐万分的谢玖请求回到西宫,司马炎知道到太子妃的行径之后,龙颜大怒,打算废掉太子妃,打入金墉城。金墉城在洛阳西北角,是当年魏明帝曹睿修筑的,后来成为一个专门关押皇家重犯的监狱。
杨皇后、荀勖等人纷纷替太子妃求情,说什么女人善妒忌这是天性,太子妃年纪小还不懂事,长大脾气就变好了。而且太子妃的父亲贾充曾立下大功,他刚死去不久就废黜他的女儿,未免让人齿冷。
司马炎的耳根一向比较软,而且对于皇帝、皇后来讲,区区一两个宫人的性命是不足以打动他们的,他们心疼的,只是少了一个皇孙。现在皇孙没都没了,再追究也没什么意义,司马炎派杨皇后去把太子妃骂一顿,教训一下,此事就算了结。
谢玖获准回到西宫,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她生下皇孙司马遹。司马遹在西宫中一直长到三四岁,太子司马衷都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儿子。
对于司马炎来讲,皇孙司马遹绝对是个傥来之喜。老天先降下一痴儿,然后又让痴儿生出一机灵乖巧的孙儿,看来冥冥之中实有天意。作为后人,我们知道老天其实不怀好意,但是那时司马炎并不这么认为。
所谓隔代亲,司马炎越看越觉得这孙儿聪明可爱,他给司马遹取字“熙祖”,从这个字可以看出,司马炎把希望寄托在了这个孙儿身上,打算让他继承祖先的遗业,并且发扬光大。
至此,司马衷的皇嗣之位就稳如泰山了。司马炎已不再犹豫,他有了绝好的借口来说服自已,并希望说服群臣。不错,虽然皇太子呆头呆脑,但是有太孙啊,太孙可是难得的佳儿。
为了使这个借口更有说服力,司马炎开始给孙儿造势。他经常在百官面前夸司马遹聪明,说“此儿当兴我家。”,还说司马遹的长相、气质都像宣帝司马懿。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差不多是一百年前的事了,在世的哪位知道司马懿小时候长什么样呢?连司马炎自已都不知道。但是,皇帝说这孩子长得好、长得像祖先,作为臣子,难道还敢说不好?
司马炎经常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皇孙司马遹不同凡响。
第一个例子,是有一次皇宫失火,司马炎倚着高楼看救火,年仅五岁的司马遹牵着他的衣角,走到暗处,对他说:“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这个例子一来说明皇孙有孝心,二来说明皇孙机敏、沉着、处乱不惊。
第二个例子,是皇孙看到宫中园林里养着一些很大的猪,皇孙说:“豕甚肥,何不杀以享士,而使久费五谷?”这个例子说明皇孙心忧天下,并且知道爱士。
经过司马炎的努力,还在冲龄的司马遹很快誉满天下。
皇帝的意图表现得如此明显,那些嚷着说“太子不堪使命”的臣子是否明白呢?
他们当然明白,但是他们不接受。
那些臣子不接受,是因为他们有人选,而这个人选恰恰是司马炎万万不能接受的。
在平定吴国之前,张华是司马炎最最信任依重的臣子之一。当时满朝文武不思进取,天下还没统一呢,就开始贪享淫逸,竟相奢侈。例如太傅何曾“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天光吃饭就要花费掉一万钱,何曾还嫌没地方下筷子,他的儿子何劭更厉害,“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驸马王济用人奶喂猪;国舅王恺用珍贵的赤石脂涂墙;外戚羊琇连温酒用的炭,都要先雕刻成奇珍异兽的样子,然后才拿来温酒做饭,洛阳的达官贵人纷纷向他学习。
司马炎很痛恨这种奢靡的习气,并在泰始八年(公元272年)下诏,“禁雕文绮组非法之物”;到了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有一个叫程据的太医马屁拍在马腿上,他向皇帝献了一件雉头裘,被皇帝借题发挥,在大殿上当着百官的面烧毁,皇帝下诏重申,以后谁还犯禁做这种奇技异服,一律问罪。可是皇帝的诏令扭转不了社会风气,况且皇帝自已也不能以身作则,他一方面倡导朴素节俭,另一方面却又不停的选秀女、扩充后宫。
群臣既然忙着享乐,就很少有人操劳国事。司马炎每次提到要对孙吴用兵,总会招来一大遍反对的意见,只有羊祜、杜预、张华三人坚定地站在皇帝这一边,主张趁着吴国内乱频频,国力大损,一举讨平,不要将这个难题留给子孙。羊祜、杜预相继都督荆州军事,在前线与吴军对峙,张华做为内援,在朝中任度支尚书,供应军需。
等吴王投降的捷报传到洛阳,羊祜已经病死一年多了,司马炎追思他的功劳,热泪盈眶。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司马炎立刻封杜预、张华为万户侯,并封两人的儿子为亭侯。此前羊祜、杜预都已获得开府仪同三司的恩宠,人们普遍看好张华,认为他也即将开府,并且很可能名列三公。
这个猜想落空了。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司马炎相当诚恳地向时任尚书令的张华讨主意:“谁可托寄后事者?”
张华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
这太令司马炎的伤心了,张华的答案离他想要的实在相差太远。在这个世界上,司马炎内心深处最忌惮、最讨厌的人,就是他的同胞弟弟、齐王司马攸了。
因此没过多久,张华就被赶出洛阳,到北方僻远的幽州找鲜卑人去处理民族事务了。
4、齐王司马攸
司马攸是司马昭的次子,史书上说他“少而岐嶷。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胜司马炎一筹。
景帝司马师一直没有儿子,文帝司马昭便将次子过继给兄长。司马昭掌握大权之后,经常拍着身下的座位说:“天下是景帝的天下,我代理摄居相位,我百年之后,这个是桃符的座位。”桃符,就是司马攸的小名。完全可以想像,当时司马炎听到父亲说这番话,心情该有多么不安、愤懑。
为了保住世子的位子,司马炎花了大心思。他请来贾充、裴秀、荀顗、何曾、羊琇、山涛等一大群有名望、掌权势的大臣替他说情,甚至使出一些三迷五道的手段。《晋书》上说,司马炎长发委地,手垂过膝,他曾经把自已奇特的长相展未给裴秀看,问裴秀:“人有相否?”暗示自已天生异相,是帝王的不二之选,据说裴秀因此而归心。
司马昭犹豫了好久,终于在死前半年,确定了司马炎的嗣位。
知子莫如父,司马昭知道司马炎心里对弟弟有怨恨,所以他临死特地讲了汉文帝与淮南王刘长、魏文帝与陈思王曹植兄弟不相容,遗笑世人的故事,握着司马攸的手,托付给司马炎。
四年之后,司马炎的母亲王太后病死。临终也担心司马攸的命运,她对司马炎说:“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不起,必恐汝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
这个王太后不是一般女子,眼光神准,当年钟会还在得势的时候,她就对司马昭说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后来果然如她所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