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14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7-24 14:15:05

  南唐清风同学,难得您和我一样是老舍的粉丝。
  想必您也读过老舍的大量作品(书柜中16册的《老舍文集》,令我回想起文庙淘书和寝室夜读的青葱岁月)。阅读老舍的文字,会流着眼泪放声大笑,只可惜那眼泪竟是酸的、苦的。
  看着这么个乐观、达观的人,如此国事蜩螗的几十年艰难岁月都挺过来了,最终却选择了那样的结局。大约顽强如老舍者,最后也看不见了希望。哀莫大于心死。
  说起老舍和他的作品,初想时笑意盎然,细想想,则感觉越来越沉重。升斗小民,生于吾中华上邦,漫说兵火连接,即便煌煌盛世,其运命却依然多蹇。这是我每天看《茶馆》想得最多的。
  又及:您看过话剧版的《正红旗下》吗?焦晃主演的,不容错过啊。

  回复tuzill同学:
  陈宝国这次的进步就在于他安于“模仿”(白七身上的戏,陈宝国自以为是、瞎琢磨的活儿太多)。这剧第一眼,看到他拢着肩、并着臂拿抹布的架势,就觉出于是之先生的范儿,顿时放下心来地观看了。
  对于经典的东西,要不惮于模仿。京剧的流派都是由模仿,而传承,而扬新的。这是个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是不遵循这个规律,老一辈的好玩意儿还没消化,就自己急着去盲目“创新”,李少红和新红的遭遇就是最真实的下场。
日期:2010-07-25 01:53:59

  金陵十二钗,王熙凤独得骂名(秦可卿也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者居多)。
  “贪”、“酷”、“妒”三个字加在头上,阿凤似乎都有未可推托处。但是“揽权擅专”的帽子扣过来,着实有几分冤枉。而历来读者有不喜王熙凤者,一是为尤二姐抱屈,二来更不喜欢王熙凤独掌大权、包揽词讼、聚敛钱财、驭下严酷。古往今来,不少评论者以为正是王熙凤的上述罪状,埋下了贾府将来倒败的诱因。阶级论盛行的年头,更是把她立于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一身而兼封建统治者的种种弊端、斑斑劣迹,恨不能开批斗大会,阴阳头、飞机式地游街示众。

  阿凤何其罪也?“独掌大权”,这是旗人当家奶奶的本职工作。何况阿凤的背后更有邢、王二夫人主持,她的权力地位类似昭和时代的日本首相。莫说有高高在上的天皇御裁(贾母),邢、王便是那党内的大魁,随时随地就可以让内阁倒台、首相下野。“聚敛钱财”,更是当家人的本分,若贾府上下都如琏二爷一般,油锅里的钱也要捞来花销,那等不着抄家,贾府的门槛便会被债主踏破。“驭下严酷”,也是不得已的手段。莫说李纨这样的菩萨心肠,就算宁府尤氏的手段略差了些,就闹得规矩全无、沸反盈天。只“包揽词讼”一节,张金哥的结果未免是阿凤的罪孽。但贾政为雨村求官、贾赦向石呆子索扇,程度上和动机上来说,都比“压制守备家”要大胆和恶劣得多。岂阿凤一人得咎?

  曹公写王熙凤,是当作一个英雄来写的。英语中“英雄”和“男主角”同为“Hero”。中西同例,这英雄肯定是一部小说中的主角。宝黛爱情线以外,王熙凤以一己之力独自支撑荣国府的故事也肯定是曹公原著全本中的第二主线。
  英雄一定不会是圣贤。《三国》把刘备写成了圣人,因此就没有读者打心里认同曹操“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评价。中国儒家传统,对于王熙凤这样于末世独挽狂澜而未竟的英雄,更多的是考评其道德而非能力,因此文天祥和史可法才可以名垂青史。而好弄权谋者皆无善评,擅于聚敛者更是留个千古骂名。因此,王熙凤背负的罪名,竟多数是指桑骂槐者从历代的权奸巨憝身上移植而来。
  英雄者,非常人行非常之事也。《红楼梦》中虽然记载了王熙凤性格的多个侧面,嘴脸的诸般不同。但这只是曹公对于末世英雄使尽各种手段以苦苦支撑局面的全幅写照,而并非作者不齿阿凤行径的冷眼旁观。《红楼梦》写人物,秉董狐直笔,得皮里阳秋。
  曹公对阿凤的态度,因此也就不难看出了。“聪明累”一支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一句是褒扬王熙凤的才干;“生前心已碎”是肯定王熙凤为贾府大计而不辞辛劳的态度;“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尤其“枉费了”三字则慨叹贾府与王熙凤均不可避免的无常结局。三句评语,足可见曹公对阿凤之赞,对阿凤之敬,对阿凤之怜。
  写到这里,耳边又响起87版那首男声的《聪明累》曲子,脑海中的画面:“脂粉堆里的英雄”蓬首赤足、芦席一卷地被拖行于雪林之中……
  遂搁笔而为凤卿一大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