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15节作者:
规划员K 日期:2010-07-25 18:35:06
王昆仑评王熙凤,完全是对封建剥削阶级的批判态度。但是他有一句说的极妙:“在中国古典著作中,不容易找到以如此紧张强烈的腕力写成的人物典型……能联想到的也许是《三国演义》的曹操吧!”电视剧作为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应该抓住人物的主要特性。王熙凤的第一重特性就是其杀伐决断、权谋机智,这些特征基本是她在处置家务、应付对手的场合**现;第二重特性是其风趣诙谐、八面玲珑,这些特征则在贾母、三位太太(邢、王、薛)和姐妹兄弟面前展现。
新红中的王熙凤表现如何呢?
铁槛寺一节最能表演王熙凤的“胆气之豪”,“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这两句台词说来,想必是掷地有声的。同时,老尼净虚的表演也必有可观。但是这幕重要情节却轻轻巧巧地被李导删了去,而同回目的“秦默卿得趣馒头庵”倒是一笔不落地拍了出来,亏得须照顾剪刀总局的三分薄面,不然于宝玉、石头钟、智能儿闹起个“3P大戏”,那真叫人思之欲呕了。
“协理宁国府”一节总算没删,虽然彩明的年龄、点卯的时辰,错误一大堆(详见白版的镇山贴)。一拨拨的婆子和管事媳妇唱名而入,衔令而出,王熙凤稳坐中军帐,调度差遣,好不从容。这一出戏,却是最能表现王熙凤的“才干之优”。王熙凤的台词,先是开场警诫“错我半点儿……一例现清白处治”;再是一班班分工指令,共分了八起十一班、一百三十四个仆妇;然后再次提点要领、颁布流程。
演员处理这段台词,很可以见其功力。八起人马的指令一一颁出,内容差别不大。但是如果用相同的口吻念来,则未免单调。而开场、颁令、提调三个阶段,王熙凤既要把每个人的差使指派明白,更要片言只语中间立起自己的威信。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轻重缓急、快慢高低,演员务须把握这些细节处,才能带出效果。
姚熙凤的演出呢?从头到尾,一平如故。不见变化、不见起伏。
王熙凤发作误卯之人的戏,原著中是在另一天。新红把两场戏合在一起,为了加快节奏计,也就罢了。而原著中写道,这个误卯者被传到以后,自我剖白一番。王熙凤并没有立即处治,而是好整以暇地处理了好几件荣国府的家务之后,才转过头来开发。
这些描写王熙凤与王兴家的、张材家的并一干荣府执事的笔墨却不是闲笔。一方面写了王熙凤管事之“细”,大小车轿的所用络子若干根、珠儿线若干斤,都要管到;另一方面写了王熙凤管事之“精”,有两件开销错了,她听过之后立即发现,并掷下退办。这些内容,仿佛87版并未曾删去。
不由想到,新红的某位编剧声称:87版拍得只是《红楼梦》的大纲,新红才把故事细节都拍了出来。可是为什么每到关键处,都是87版拍到了,而新红却挂一漏万呢?本来36集对比50集,新红在篇幅上确有优势。但是这多出来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用镜头对准一张张经不住细看的脸庞特写近切,或是不着边际、天马行空地编凑出“十八摸”一类的调调。真正推动故事发展的线索、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李导和编剧们却很容易忽略。搬句政老爷的斥责:终是不读书的缘故。
日期:2010-07-26 15:19:35
待到姚熙凤处治那个误卯的媳妇,却把我着实吓了一跳。但只见她一拍桌子,瞬间整个身子便腾了起来。怒目圆睁,戟指而出。接着便是破口大骂,直至声嘶力竭。那个架势用武侠小说常用的词来说就是“势若疯虎”。
至于吗?那个仆妇作出了何等胆大包天的行径把个当家奶奶气成了这样?即使后文为贾琏偷娶尤二姐之事拷问兴儿时,王熙凤也未必会如此失态啊?更何况,新红倡导“人权平等”,主子和奴才之间随便得很。即便吴新登家的直接给探春脸色看,甚而拿话噎她。也未见探春有多大的不自在。借知音体问一句少红导演:王熙凤突然发飚为哪般?
为免新红支持者又把原著当成借口,说书中并未明确写出王熙凤当时的神态,为何不可如此演绎?所以我之前就特意提到:原著中王熙凤是在处理完荣府家务,直到王兴家的办完差使、去而复来,才开始发作。这种笔法,正是为了说明王熙凤胸有成竹。她特为的悬了半日才来处治,就是将此人在宁府的下人面前做法,借此立威。如姚熙凤这么暴风骤雨般的发作,没头没脑,宁府人等还以为这琏二奶奶莫不是得了“失心疯”。
而且原著中写道,下人们待见到熙凤“眉立”,才知道琏二奶奶是怒了,方把这个仆妇拖下堂去。也就是说王熙凤发怒,从外在表情来看,仅仅是“竖起了眉头”这么个小细节,善于揣摩上意的奴才们已经慌不迭地奔走趋驰了。何必要主子大动干戈。
这么不厌其烦地谈这场戏的细节,并不是要对新红一一细究起来。只是举一反三地给李导和姚美人说说戏,说说曹公笔下人物和情节的关联,说说把文字搬上镜头该如何地取舍,说说表演者该如何琢磨人物的心理活动、体验角色的身份立场。这些工作,其一是替“被代表”的红学顾问们给新红全体团队补课,其二是替李少红电影学院的老师们给导演补课,其三是替姚美人的越剧老师给演员补课。估计老师当年的课都没落下,但这些当大导演和小明星的学生们却不知道去哪里躲懒了。
其实同样的问题贯穿于整部新红:编剧读不懂原著,拿着剧本瞎编;导演不分析人物,举着导筒瞎讲;演员不研究角色,对着镜头瞎演。结果就苦了观众,看到一个个脱离了身份背景和行为逻辑的人物在屏幕中上窜下跳、不知所云。
日期:2010-07-26 17:46:42
之前提到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第二个外在特征,就是她的风趣诙谐、八面玲珑。王熙凤善讲笑话,那些下人奴才们平日里见到她畏之如虎,但是一听到琏二奶奶要讲笑话了,都忙不迭地聚拢过来,生怕错过。笑话讲得好,关键是八个字“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做铺垫的时候一定要说得煞有介事,仿佛真有这般情形发生;抖包袱的时候呢,则要一本正经,让听众愣一愣神后,再把笑点回味过来。优秀榜样,可参照郭德刚、参照周立波,参照87版邓婕的表演。
姚熙凤也讲笑话,但她讲笑话的样子是:未到高丨潮丨,自己已经笑得花枝乱颤了,然后旁人才应景般的凑合上来。这般的冷笑话,倒让我看得对姚美人生出了三分同情之心。
王熙凤的风趣诙谐在于她善讲笑话、插科打趣。而她的八面玲珑,在原著中则能通过各种各样“笑声”的描绘来体现。除了那些真心的开怀或者玩笑之外,“笑”竟成了王熙凤应付各种难堪局面的一项利器。
贾瑞和她搭讪,王熙凤虚与委蛇地调笑,避实就虚;听说鲍二家的死了,要打官司,王熙凤是冷笑加上恫吓,以震慑蠢蠢欲动的贾琏;与尤二姐初次见面,虽然心中恨得不知怎样,表面上还需笑得真诚、笑得有风度,以麻痹对手;劝阻邢夫人讨取鸳鸯不成,她是假叹糊涂地陪笑,吹捧邢夫人以自求脱身……
这些动机不同、表现各异的笑声,到了姚熙凤口中,则统一为“呵呵呵呵呵呵呵”的一长串傻笑。
姚笛的笑声始于王熙凤人物出场时那句“丹唇未启笑先闻”的描写。可能是越剧版中金彩凤老前辈出场的笑声太精彩,演绎得太深入人心;抑或是姚笛的悟性有限,原著对王熙凤的诸多描写只领会这一句。反正姚美人抱定宗旨,任你戏路千般变化,我只呵呵狂笑了之。
于是,连尤氏问起贾母,她也是一边说老祖宗吃坏了肚子,一边笑到直不起腰来。老法规矩,旁人问及父母,坐着的要直立起身来,表示尊敬。而姚熙凤谈论长辈的病情,虽然闺阁内可以随便些,哪怕说完之后轻笑解嘲也是有的。但似这般笑得没头没脑、没心没肺,实在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