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也装13。在他打开电视机后盖准备检查的时候,我并没有离开。离开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这给想敲诈你的人留足了空间,尽管他说故障有多严重你可能并不服气,但你还真无法反驳。
我的装13是这样:在他检查故障的时候,我也装着无意地看了一下电视机零件,并且用手摸了一下,说了什么“电容”、“三极管”、“电阻”之类的。我的装13的用意当然是想告诉他:电视机我也懂,别TM以为我是白痴想敲诈我。
你想一下,当你想敲诈一个“懂行”的人时,内心是不是有所顾忌?敲诈成功的一个前提是知识信息的不对称,如果双方知识信息的掌握方面没有如此优势和劣势的区别,敲诈是难以进行的。
所以,正如他可以给你制造假象一样,你也可以给他制造假象。你需要用装13来迷惑他,以防止他对你的敲诈。
为了显得我真的很懂行。我还说了三极管几块钱一个(这在技术上也不难)。这下对他来说估计造成了一种震慑。因为在他们眼中,用户一般都不懂电视机。他们有一种预设,用户都是很好忽悠的,而且一般也不会和他们聊这些“专业知识”上的问题。因此,我的话给他造成了一种冲击。他收到了我这样的停息:敲诈我是有风险的,而且可能会挫败。
到最后我还和他谈了一些各行各业敲诈顾客的问题。他谈到了他痛恨医生,我则马上附合。这种话题实际上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在生意关系之上似乎构成了一种在医生面前共同受害的同盟。在敲诈我有风险的情况下,从心理上讲,这种“情感”的联系让他也不愿意敲诈我,因为这样做他要承受另外而不是来职业的道德压力(职业上他们都这样做),正如如果我被他的装13忽悠,我不多掏钱就感觉到有道德压力一样。
到最后你可能想都没想到,平时收一百五十元的修理费,他只收我30(包括上门)。这是他亲口告诉我的。我在别处也得到了证实。
日期:2009-10-12 14:19:33
政治、宗教、文化、商业、日常交往上的装13我都会一一讲解,诸位别急。在这里我要先简单提示几点分析装13可能达成的效果:
一、让你在理性上(而不仅仅是在心理上)看穿这个社会和他人的强大不过是纸老虎,非常虚弱。
例子:在一个公司高层会议室里,你可能会慑服于老总的权力,觉得他很强大,但那是因为会议室的座位安排和会议主题等情境“定义”了你们的不对等地位。但想象一下你在他家见到的他,他是否还拥有在会议室的那种力量?
二、社会互动本身就是一场博弈(无论有没有掺杂利益博弈),这既是心理较量,同时也必须借助表演来进行。没有装13,博弈就难以进行下去,而博弈向哪方倾斜取决于哪方更会装13。识破装13,在博弈中可以掌握主动权。
例子:最极端的例子可能是香港的那种赌博电影。看一下老大们拿牌和看牌时的表情。
三、装13是谋取、体现和维持权力、权威的重要技术程序。换言之,权力、权威是通过装13体现出来的。识破了装13,你也破解了权力的密码,洞悉其虚弱。
例子:一个官员的权力大小与他拥有多少随从成正比,与他和小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息息相关。
四、装13是各种欺骗和诡计的面具。识破装,对于防止被人忽悠很有妙处。
例子:欺骗和诡计都意在营造出某种情境,而这些都要借助于语言、场景、表情等的暗示和装扮。
日期:2009-10-12 15:04:06
我们总是不停地被人侮辱,包括语言和行为上的,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仅仅是我们的地位和角色,在我们因为生存而必须与之打交道的人中,有上司,有我们无法得罪的人。
比如,作为一个普通职员,我们必须忍受上司的指指点点甚至粗野叫骂。
作为穷人弱者,富人的一掷千金和对社会稀缺资源的掠夺性占有也总是在刺激着我们。嫌贫爱富的社会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的价值是一种否定。
根据精神分析学的传统,这种种弱者被强者侮辱的现象可以叫做“社会结构性暴力”。它来自于权力对资源的主宰性分配和社会分层的现实,以及科层制的伟大传统。它们“合法”地界定了人的地位等级,其中,占多数的人基于生存和更好的生存,不得不以付出尊严被侮辱为代价。
我们无法跳出这一结构,作为弱者我们注定难以逃掉这种暴力。所以我们梦想自己突然中奖几百万,一下子告别这种苦难的生活。
当然这只是一场梦而已。
除非我们可以不在梦中醒来,否则我们必须面对这一困境:我如何反抗这一社会结构性暴力?我如何让自己不在痛苦中变态?
权力、身份、地位等的体现(它的体现也侮辱了我们)都是靠装13。
这几天买了一本《尊严的提升》来看,作者是美国奥博林大学校长。我们被有权力和有钱的人侮辱,的确非常痛苦,我想看一下此公提供了什么提升我们的尊严的方法。在论述我们作为小人物被侮辱上,此公确实很煽情,但一说到方法,马上就暴露出他的浅薄和无能,原来又只是几句针对整个社会的无聊道德说教。我很难相信如此浅薄和没有学术能力的人居然能混成大学校长。
我们不一定要以暴力对付社会结构性暴力,但必须识破这一暴力是以何种装13的形式施用于我们。
日期:2009-10-14 17:33:43
以上属于杂乱无序的“序言”,现在切入本帖正题:
一、概念分析
“装13”是一种非常粗俗的说法。它可时尚地称之为“做秀”,通俗地称之为“表演”,学术地称之为“角色扮演”。这个概念本身是如此形象,以致界定它的含义反而显得做作并难以为人理解。
但我们不妨尝试一下:所谓“装13”,就是营造出某种形象、情境或事态来有意无意地影响、操纵他人,从而达成某种目的。
这个定义太抽象了,作为补救方法,必须解释一下:
“装13”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形象”包括人的穿着、相貌、建筑的外表和装饰、人所使用的道具和场所的设施等。“情境”指某个场景中互动双方(同时也是分别或互为演员-观众的双方)的关系、身份界定等。“事态”指在某个事件中被操纵为有利于哪一方(通常是表演者操纵它有利于自己,但观众也会成为表演者反制对方来使它有利于自己)。
(待续)
日期:2009-10-14 17:59:33
(续上)
你可能会问,也应该这样问:装13为何可以影响、操纵他人?为何装13是社会博弈中的必备杀着?为何我们的社会是一个装13社会?
维特根斯坦说,“有基础的东西的基础是没有基础的东西”。“装13”作为现象(即一种事实)的存在当然没有任何疑问,存在就存在,不存在就不存在。但是从逻辑上,它必须有一个“发生学”的支撑,即,如果没有某种东西,装13必然不存在;而有这种东西,装13就可以出现并且屡屡得手。
换言之,装13利用了何种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上的原理,而我们对这种原理往往没有意识到?
在心理强大一帖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首先只是一个表象,在这个表象背后,可能有某种本质,也可能什么也没有;表象可能吻合“本质”,也可能和“本质”分离从而成为一种“假象”。
进一步说,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某个人、某些事物所“呈现”给我们“看”的东西,然后我们“自然地”认为这些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是那个人和那个物本身。
至于这个人和那个物除了显示给我们看以外还有什么,他和它除了显示给我们看的还能是什么,我们永远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要去探究。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