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帮会第一人——杜月笙传奇》
第18节作者:
小杜城南 可毕竟是比以前有钱多了,黄金荣开始嫌同孚里的黄公馆不够排场,这大概就是专家现在常说的“改善性住房需求”。黄金荣手笔很大,买下了钧培里整条弄堂,新建了气派宏伟的黄公馆之外,其余的房子分给了手底下的各位大将,每年只需象征性的给黄老板交几块钱房租,应该算是“廉租房”吧。
杜月笙搬进了“廉租房”,杜公馆比以前大多了,但他却越来越郁闷。
和绝大多数为生活打拼的男人一样,杜月笙每天过着早出晚归的日子,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有时候的确晚归晚得没谱,甚至偶尔会夜不归宿。是的,他是有去逛Ji院、赌场的时候,但苍天可鉴,大部分时候他确实是在工作。工作很辛苦,应酬很伤神,压力之大更不用说,回到家中,他期待的是一个温暖的港湾。
可是这个家不温暖。平心而论,沈月英爱她这个老公,恨不得老公一天到晚都陪着她,说是“吃穿差点,住得小点都无所谓”——这种得了便宜卖乖的虚拟语气的话谁相信谁是傻瓜。奈何杜月笙实在太忙,陪老婆的时间几乎没有,也就难怪沈月英不高兴了,冷言冷语不说,还总是拿脸色给老公看,时不时吵架撒泼,搞得杜月笙不胜其烦。
杜月笙最早很长一段时间,所接触的女人都是**,彼此间的关系简单得就跟上饭馆吃饭一样,最多就是点菜的时候需要有所斟酌。所以他根本就不太懂得怎样和女人交往,更不会哄人,以至于后来终其一生,杜月笙一直处理不好和几位太太的关系,或者再说直接点,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
这个时候,习惯了别人笑脸相迎的杜月笙,回到家面对的依然是冷若冰霜的老婆。他不善于沟通,也不能像在外面那样,招呼手下弟兄去打去杀,忍无可忍之时,就想到了逃离。
那会儿包二奶是合法的,叫“娶妾”,杜月笙想到的就是娶个妾来消解内心的块垒。
用现在的话来讲,杜月笙有一种“处丨女丨情结”,他要娶的一定得是处丨女丨。因为自己几乎不识字,所以希望对方有知识有文化,能对自己将来的事业有所帮助。他知道舞厅里有不少家境贫寒的女学生在那里陪舞,便拉了张啸林一起去玩。
上海最早的舞厅始建于1864年,位于外滩2号的英商上海总会内,最初只是老外热衷,并不为国人接受,一是因为传统文化很不提倡女性抛头露面,再就是,那会儿女人都裹脚,所谓三寸金莲,根本就适应不了跳舞这项新潮运动。
辛亥革命后,裹脚这项陋习被以法律的名义禁止、取缔,1922年,英资大华饭店设立营业性舞厅,成为上海第一家商业性公共舞厅。多说一句大华饭店,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礼就在此举行。1923年,中国影戏公司在派克路(今黄河路)创建卡尔登大戏院(今长江剧场),戏院还附设卡尔登舞厅和卡尔登咖啡馆,这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商业性舞厅。
不过这两家舞厅生意都很清淡,因为会跳舞的中国人不多,上海舞厅业的兴盛,得要等到后裹脚时代的幼女成长为少女。
这一天很快就来了。但此时跳舞作为一种时尚,却苦于会跳舞、敢在公共场合男女相拥跳舞的少女还是太少,于是各种跳舞学校应运而生,毕业出来的学生,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她们全做了舞女。如果俞敏洪生在那个时代,新东方大概不会是一所英语培训学校吧!
那会儿做舞女收入极高,优秀点的薪水能到中级白领的10倍以上,而且只是纯粹的陪舞,当然你要想卖身也没人拦着你,但是不许在舞厅里卖。这样好的条件,难怪像梁赛珍等二线电影明星后来都要改行投身此业。
杜月笙的业余爱好是打麻将、逛Ji院、听评书、听戏唱戏,对跳舞、电影之类的新鲜玩意儿毫无兴趣,偶尔被张啸林等朋友劝得急了,他也会去舞厅玩会儿,所以不算舞盲,只是跳得不太好,大概跟他的麻将水平相当。
两人来的是杜月笙来过的丽都花园舞厅,保镖随从一大堆,动静相当大。舞厅老板是小八股党之一的高鑫宝,见老大来了,赶紧出来迎接,恭恭敬敬。台上的西洋乐队一见杜月笙来了,马上改奏《茉莉花》、《花好月圆》之类的中国民乐,连他们都知道,杜先生除了民乐,其它的曲子一律不会跳。
刚一落座闲聊几句,张啸林就忙着玩去了,杜月笙小声交代高鑫宝,去挑几个女学生来看看,不一会儿就过来了七八个青春少女,一字排开,或低头视地,或笑脸相迎。
杜月笙挑了一个略显紧张、眉清目秀的女孩儿,拉着她就下了场子。女孩儿叫陈帼英,苏州人,年方十六,正上初三。因为家境不好,前一年便自作主张出来伴舞,因为上学的缘故,打的是零工,赚的钱除了日常开销,还能接济家用,是个很不错的女生。
杜月笙一下场子,所有的舞客不约而同的都退到了舞池边上。倒不是因为他有多霸道,而是大家都想欣赏下这个难得一见的名人的舞姿。没错,他的舞姿不是太规范,或者也可以说有点诡异。
一曲下来,拉着陈帼英回到包厢坐下。杜月笙今天很高兴,抬手招来贴身保镖陆桂才,“奏乐的朋友,送五百块!”
不一会儿陆桂才胀红着脸回来了,悄悄说了几句,杜月笙惊讶得连声音都提高了:“什么?我送的赏钱也不肯收?”
高鑫宝闻声而至,搞明白情况后赶紧胡乱解释,这支乐队是他重金从海外礼聘来的,刚来上海几天,搞不懂规矩,纯属误会,月笙哥千万别跟他们一般见识,我跟他们说去,待会儿让他们来道歉。
杜月笙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小心眼,喝口酒开了口:“算了,不知者不怪。”然后对着站在边上的陆桂才吩咐:“那就送一打香槟去吧。”
酒老外是不会拒绝的,当场奏了一段华彩,几个人就对着杜月笙一鞠躬,杜月笙微微一笑,挥手致意,闹了个皆大欢喜。而那一打上等香槟,恰好价值五百元左右。
这一幕把个陈帼英看得目瞪口呆,正不知所措之时,杜月笙挥挥手打发走了身边那几位,转过身对着她,微笑着问:“陈小姐,你觉得这里好不好?”
陈帼英不知道他什么意思,只好点着头连声说好。
杜月笙不是个懂得浪漫的人,紧接着就说:“我要娶你做二房太太,你可愿意?”语气不容置疑,根本没有征求意见的意思。
陈帼英当时就傻了。这事儿来得太突然,她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虽然心里并不排斥,但还是觉得应该和家人商量下再说。愣了片刻,她老老实实的回答:“我得回家跟爸妈商量。”
杜月笙叫来陆桂才,让他坐自己的专车马上送陈小姐回家。
第二天,万墨林带着彩礼上陈家提亲,陈爸陈妈巴不得有这么一个乘龙快婿,很爽快的收下礼物,把一切都答应下来,只是托万墨林转告一句,希望女儿不要和沈月英住在一起。
这个要求实在是过于正当,让人无法拒绝。事实上杜月笙也愿意分开住,于是就在民国路民国里买了套房子,作为杜公馆二号,张灯结彩的迎娶了陈帼英。
从此杜月笙就很少回钧培里去住,偶尔回去只会吵得更厉害,以至于更不愿意回去了。不过他从来没有起过休妻的念头,这是因为他感于沈月英在他落魄时嫁给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谓糟糠之妻不下堂。杜月笙没读过书,但他听着评书长大,受传统文化影响相当大。
也就在这时,一个人闯进了杜月笙的视线,他是硬闯进来的。这人叫戴笠,他将成为杜月笙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
戴笠,浙江江山人,生于1896年,本名戴春风,后因算命先生认为他五行缺水,而自己改名戴笠,字雨农。
戴笠身上有着天生的领袖气质,他14岁进入县立文溪高小,16岁就成了校青年会主席,17岁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