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会把“尖”这样的地块叫“角”,但是英美人看到point时,只会想“尖”。同样,在他们的语言逻辑里,“你给我指下路好吗?”——“你给我尖一下路好吗?”
point out ——“指出”,有刀尖在此,岂能不拨云见日,一针见血?当你把point和“尖”建立上联系时,再看到point out 是不是有了前所未有的形象感?——不妨把它叫“尖出”。
再回到西点军校吧,语言本来是约定俗成,“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哪怕是一条错路。所以叫“西点军校”也没什么。但是要说明的是,叫成“西尖军校”,也不会影响这所学校带给人的精英感。词汇上凝结的意义和感情色彩有时候与词的字面反差挺大的。
一个词看过50遍后,它的字面意思可能会消失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它的真实意思带给你的感觉,如果你有这种感觉——恭喜你,你学会了。
(这又是一个大话题。)
日期:2010-09-22 19:12:08
把脚气叫“运动员脚”很怪异吗?
很幸运,我没有得过脚气,所以也就没法体会“脚气”这个词所带给人的痛苦感。脚气在英语里是athletes foot ,也就是“运动员脚”。英美人当然就是把它读成“运动员脚”的,他们不会在脑子里拼命去找那个只有专家才懂的拉丁名词。
“运动员脚”的得名是来自20世纪初美国报纸上一种治疗脚气的广告,广告中老拿运动员的脚说事,说运动员老得脚气(在“运动员脚”这个词出现前,当然有人得“运动员脚”这种病,称为ringworm或tinea),用了我们的药就怎么怎么样。当时的运动员的确是老得脚气,因为运动多了脚老出汗,并且体育场馆的设施比较简陋,更衣室也不卫生,但是经过这广告一宣传,人们就把运动员和脚气挂上了钩,好象世界上只有运动员得脚气似的。
“运动员脚”就是我们的“香港脚”。
“运动员脚”是怎么来的并不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它的命名过程——如果当时的广告是宣传治脚踝扭伤的,恐怕人们就会把脚踝扭伤叫“运动员脚”了。一个词或短语的形成,也许是来自一个很长的故事,这个故事,通常需要一段话才能说清来龙去脉,至少也需要一句话,但是短语只能选其中最核心的几个字,所以初看上去往往不知所云。——余下的部分要你自己补足。
这种词或短语,初看怪异,但正如我上文所说,你用熟了很快就会忘记它的字面意思。你觉得“运动员脚”怪异,你觉得“香港脚”怪异吗?“网球肘”怪异吗?
或许外国人看了我们最习惯的“脚气”才觉得最怪异。
“高尾了”与“踢了桶了”
hightail it 与 kick the bucket 是两个成语,意思分别是“快跑”与“死”。但如果看到这两个短语的时候把它们看成“快跑”和“死”,那就太没意思了。
hightail it 指的是动物在逃跑的时候总是把尾巴高高翘着,玩命地跑——19世纪初的美国西部猎人因此创造了“高尾了”这个词。这个词用于人的时候,当然是比较滑稽的,所以美国人在说“高尾”的时候一定是想追求那可笑的感觉的——这和“快跑”差别太大了,并且英语中也不是没有“run fast”这两个字,可他们就是想说“高尾”。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高尾”在心里想成“快跑”呢?
北京话中不是还有“撒丫子”吗?跟“高尾”有一拼。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想你不会再把kick the bucket 看成“死”了吧?你看见的是“踢了桶”,你说出的是“踢了桶”,你的意思就是“踢了桶”。“踢桶”的来历是人自杀的时候要先站到一个桶上,把脖子伸进绳圈后,再把脚下的桶踢翻。两三年前杰克·尼科尔森和摩根·弗里曼演过一个电影,就叫“bucket list”(《遗愿清单》)。
“踢了桶了”是一个词,正如汉语的“翘了辫子了”也是一个词。你甚至不需要知道“翘辫子”的来历,但你会用到它。多形象,多滑稽啊。
不要再把这些生动形象的短语翻译成冷冰冰的概念了吧。你在汉语中没有这样做,你在英语中也不要这样做。
日期:2010-09-23 17:33:46
再看几个词
get the sack 。汉语里已经有了“解雇”这个词,为什么我们还要说“炒鱿鱼”呢?因为“解雇”太冷冰冰,太沉重了,沉重到不论是当事人还是陈述人都不愿提到它,于是一开始人们用“卷铺盖卷”来代替它。后来“卷铺盖卷”用多了,隐讳作用淡去,渐渐和“解雇”一样冷冰冰了,人们又找出一个替代“卷铺盖卷”的词:炒鱿鱼。不知道哪天“炒鱿鱼”也不够隐讳了,人们会不会又找一个它的替身,比如“上海鲜”之类——纯属臆测。
sack 不论在哪里都是“袋子”,get the sack 其实是隐语,跟“卷铺盖卷”和“炒鱿鱼”一样,英国人看到它,当然是读成“拿袋儿”。当年,英国的打工仔们去做工的时候随身物品放在一个袋子里,哪天老板不想让你干了,就叫你去“拿你的袋子”,你也就“背着袋子”走人了。现在sack也能单用,“he was sacked”——他被“袋儿”了。我们把“炒鱿鱼”不会看成“解雇”,英国人也不会把“get the sack”看成“ fire”。所以,你不会给“鱿鱼”这个词增加“解雇”的意义,也就不要给sack增加一个fire的意思——它们都是喻意。
man of war 军舰。man of war 是16-19世纪一种重装甲军舰,现在已经没有了,但现在海上有一种鸟还叫man of war 军舰鸟。我们看到man of war 一定会困惑:战争的人,这跟军舰一点关系都没有,太怪了,把“军舰”称为“人”。其实也不算怪了,外国人看到我们把一种船称为“航空母舰”的时候,会更奇怪——船和母亲有什么关系?
man of war 当然是喻义。当你把“人”man 读成“男人”的时候,就好理解man of war 了。“战争中的男人”,当然是中流砥柱,定海神针,按我们的习惯,给它加一点诗意,比如“征人”、“战争之雄”,是不是看着可以用来指军舰了?把这三个单词拆开,就都跟军舰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战争之雄”当然理论上最终还是得听女人的指挥——致女性主义者。
catch 22 第22条军规。我当时第一次看《第22条军规》这本书的时候,就在字典里查catch 这个字,但是查来查去,在catch的所有意思里就根本没找着“军规”这一项。这个疑惑在我心里存在了好长时间,我一直以为这也许是美国军队的术语,他们把军规就叫catch的。
翻译误人!
如果你把美国的“军规”说成都是catch,美国总统一定跟你急。
catch 的本义为“捕捉”,这个词里包含了一个要点,就是让某个运动的东西停下。英美人给“捉”发展出许多意思,catch you up “赶上你”,他们就理解为“捉上你”;catch your meaning “明白你的意思”——捉住你的意思;catch your breath “屏住你的呼吸”——捉住你的呼吸。要是你没法让那个东西停下来,那你就反其道而行之,让它“捉”住你,也算是保持相对静止——catch the train 就是这样的。
不管是什么,他们都是一“捉”到底,他们的眼里只有catch。
catch既然能捉东西,当然就能捉人,或者说给人“下套”,所以catch就可以指“诡计”、“圈套”、“故设疑阵”,或者是——脑筋急转弯儿。
看到这儿就明白了,catch 22 ,其实是《第22条诡计》,这条军规说:你不想飞轰炸任务,可以,除非你是疯子;但你要是能提出你是疯子,就说明你不是疯子——不知道在美国的所有军规里有没有一条这么“捉人”的。这条军规的的确确是一个catch ,但catch里绝没有军规的意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