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18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7-29 01:14:49

  我今晚用50分钟的时间证明了朋友MSN签名档的一句话:《风云2》是2009年年度烂片。
  电影片场115分钟,我在30分钟以后,用了4倍速观看,然后8倍速,最后16倍速。
  为什么跟大家报告这些?因为我在豆瓣一篇批评文章的跟贴中,看到了熟悉的句子:
  (1)95%是原著,完全没改。说没有情节的人,证明你们没有看过原著。看过原著都应当知道剧情内容是什么,看不懂的人自己回家补一补再说吧。
  (2)楼主极端了。现在都在骂,但十年后都会奉之为经典。
  (3)搞不懂LZ这种人,既然你自己都承认睡着了没看全,那么这么长的评论又是从您哪根筋里蹦出来的呢?
  补充一点:《风云2》耗资1亿,以国内最先进的特效和唯美的画面风格为宣传主题。
  所以,我得出结论:新红支持者,你并不孤独,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日期:2010-07-29 02:24:51

  不得不无聊同学: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这本书没有拜读过,无从评论。点开您提供的链接,发现作者的大字报战斗气息比较浓厚。这类文字我向来读得有些吃力,所以便没坚持下去。
  岚峰同学:
  您说的事情比较复杂,又是一个红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或许在谈秦可卿的时候,我会讲到吧。但大约不会太展开,因为毕竟我们不是专门探佚的帖子。“爬灰”也就是“污媳”,这件事恐怕不是空穴来风。一般认为对象是贾珍,也有少数人认为是贾敬(这个比较雷)。
  离离芳草同学:
  关于古琴,我想到这么几句话“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情感伤,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所以在李导听来,不协和音正是“创新意识”的体现。
日期:2010-07-30 01:06:27

  回过头来,继续说王熙凤。
  有同学点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的段落,其实姚笛的这段演出我印象有些模糊了。但左不过是“声嘶力竭、撒泼打滚”,且原著中有“把个尤氏揉搓成了一个面团儿”的说法,所以姚熙凤再怎么耍,也不觉着过分。
  其实,要姚笛把这一段背后的文章演出来,实在太为难了她。因为这场大闹,实在是王熙凤本人在《红楼梦》中最出色的“表演”,而且兼“编、导、演”于一身。

  王熙凤大闹的时候生不生气?当然生气。在不在气头上?完全不在。因此,她的闹,三分在出气,七分在演戏。为什么要“演”这么一出?因为这是关系到未来,贾琏一房内,尤二姐地位的关键战役。
  说到这里,就要追朔一下王熙凤对于整个“尤二姐”事件的处置方案。方案太完美,阿凤的表现太出色,值得我们详细探究。以供天涯女同胞们在面对类似危机时借鉴、参考。
日期:2010-07-30 01:07:32

  王熙凤从兴儿口中,得知尤二姐的存在。这一惊,非同小可。为什么惊?贾琏爱拈花惹草的性子,王熙凤固然熟知。偷腥的故事更是发生了不知几遭。按说这样的事情,闹一番也就算了。王熙凤何必生出这么多周折,甚至不惜闹到都察院,还要杀张华以灭口。
  这是因为尤二姐事件的性质与以往完全不同。她的存在严重威胁到王熙凤的地位,甚至未来的婚姻稳定。聪明绝顶的王熙凤立刻嗅出了其中不同寻常的气味,发现了潜在的危机。
  尤二姐,她的定位不是一般的妾侍,而可能成为贾琏的“平妻”。“平妻”俗称“两头大”,一部分是外宅,一部分是特殊的婚姻状况(元配之外门第相当的政治联姻,一人兼祧两房)。“平妻”不算一个正式的称呼,也未必为礼法承认,但明清两朝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多数为当事者之间的特殊约定。所谓“平妻”虽然在地位上不能僭越正妻,但是比妾侍高了许多。
  夫人和姨娘,那是主子和奴才的区别,《红楼梦》中王夫人和赵姨娘的对比就是例子。古装影视剧中大夫人、二夫人、三夫人排排坐吃果果的场景,实际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年轻姨娘在夫人面前连个座位都不会有,年老且育有子女的姨娘虽然待遇好些,也总需十分知趣收敛。“平妻”则不同,尽管仍需恭让正妻,但这是“正职”和“副职”的差距。
日期:2010-07-30 01:08:35

  贾琏对于尤二姐,初始不可谓不倾心。他特别要求下人对尤二姐,“不许提二说三的,直以奶奶称之”。这种称呼的问题,今天看来是小节,当时却是关键。也就是说贾琏打定了主意,要作成个“两头大”的局面。
  试想,王熙凤当时得知这个情况,内心怎么不惊。兼且她还有两桩心病。其一,她一直未能为贾琏生育男嗣,一旦尤二姐产子,“平妻”的地位更难撼动。其二,尤二姐毕竟是尤氏的挂名妹妹,哪里知道贾珍、尤氏会不会为二姐助势。若尤二姐得子,再得获宁府的奥援,未来自己的当家奶奶地位都会被动摇几分。

  面对可能发生的“平妻危机”,王熙凤再次展示了“沧海倒流方显英雄本色”的风采。她既没有采取“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基本套路;也没有直接冲杀到花枝巷,来个糖醋娘子军的大打出手。而是精心策划了一番,所谓“王熙凤巧设连环计,女孟德安居平五路”。
日期:2010-07-30 02:37:03

  南唐清风同学:
  如果说写贴的是逗哏,您必定称得上是一位“捧哏大师”。
  断句练习部分,可以编进小学语文教材了。
  批马甲同学:
  “K夫人”三个字,听起来令人不由得联想到解放初期的反特电影,总是那个潜伏最深、最不起眼的台湾特务头子。说得我不禁打个寒颤,敌人就在身边啊。

  不得不无聊同学:
  承您的抬爱,又十分辛苦得为我做了书摘。那我就您的摘要说几句感想。
  《红楼梦》作者是不是曹雪芹的问题,争论了很多。关键是当时读者对于曹雪芹的了解,不会比看贴的诸位了解楼主的程度更高。曹雪芹的生平是通过一些酬唱应和的诗词、几则笔记遗闻、史料的零星记载、当地的民间传说,拼凑而构成。曹雪芹和曹颙、曹畹那自倒叵刀济环ㄈ范ā
  如果说曹钍恰逗炻ッ巍返淖髡撸也恢莱孪壬穆劬菔鞘裁础3悄贸鍪妨仙系奶ぃ裨虻テ尽逗炻ッ巍肺谋纠唇型撇猓兰剖悄岩苑诘摹5比唬偕璨茴是宝玉的原型之一,结合曹畹木鹄椿蛴腥挚赡堋
  《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文本上的差异性,多数读者通过直验式的阅读感受,就可以体会到。很多红学研究者和普通读者都提到过这种感受。我本人也是如此。第一次通读《红楼梦》大约11岁,那时是不大理会所谓“作者”和“续者”的,但还是能朦胧地感觉到味道大大得不同。近年来又有身跨IT、红学两界的高手,编写程序,让计算机分析前后文本在用字习惯、语句结构等细节部分的差异,数据化地得出了为不同作者所著的结论。

  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任何一个有创作长篇小说和电视连续剧剧本经验的作者看来,《红楼梦》前后部分的矛盾也非常大。情节明显有违背前文伏笔的地方;人物性格差异明显,导致人物行为的动线逻辑非常混乱;作者的思想状态也大异其趣。此外,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也可以看出前后作者生活经历的差异。
  其实,历来红学界的各种奇谈高论一直很多。作为非文史工作者、更非红学家的我对此兴趣不大。因为过去的事实证明,越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论点,越是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而且我个人认为,近来红学界有一部分人士的研究选题,过于琐碎、生僻。说得不好听一些,有点“陷入牛角尖”。其实《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其魅力并不在于曹雪芹是何许人也,而是在其俯视人世的高度和启示人心的智慧。
  《杂阿含经》中,佛陀对于外道常用来诘问发难的十四个颠来倒去的问题(比如宇宙有没有边界之类的),统统回答“无记”。“无记”就是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且无谓;我们不去研究、不予置答。我想,对于历来的《红楼梦》作者之争,这个答案很可以品出些味道。
  您觉得是这样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