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第17节

作者: 规划员K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7-28 01:20:30

  关于在越剧王文娟版黛玉和陈晓旭版黛玉之间的优劣比较,我认为是不存在的。
  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完全不同的表演方法,完全不同的主题宗旨,完全不同的篇幅容量。这些决定了两者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就像不能拿梅兰芳和费雯丽比:谁演得女性更出色。

  或者不能拿伦勃朗的肖像画和仇英的仕女图比较,都是画,但画笔、颜料、创作方法完全不在一个体系内。
  此外,严重质疑越剧女演员可以演好电视剧版的林黛玉。
  王老不谈,单仰萍再年轻25岁都没法演。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体系决定了,越是优秀的戏曲演员越是不能演好写实化的影视剧(非戏曲电影之类)。
  李沁学戏没几年,身段底子可以让她有较好的姿态和举止。但如果她真是浸淫昆曲十五、六年以上的老戏骨,演起电视剧来就会甭提有多别扭。
  陶慧敏、何赛飞、李玲玉都是越剧出身的演员,还没有一个是角儿的,但是身上的越剧腔已经抹不掉了。

  大家别误会楼主对越剧有偏见,其实我自幼跟着家中老辈听越剧,甚至早过京剧、昆曲。对于王文娟、单仰萍这一派很是着迷了些日子。只是担心同学们越说越远,别再把蛋蛋请出来复辟,那就该哭笑不得了。
  再说新红当中,姚熙凤就是越剧出身,李艳(袭人)也是。哪里会有什么“仙气”了?
  又及:很多人认为越剧电影版中,徐玉兰的扮相有些粗、身段有些肿,配不过王文娟。其实大家要体谅徐老,电影拍摄的时间正值她的产后恢复期。能恢复到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且又是政治任务,无从推托的。
日期:2010-07-28 17:11:04

  姚笛在红楼选秀的诸多女孩子中,论容貌,前三甲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轮一轮的淘汰赛下来(可怜我平生不看超女、快男之类的节目,红楼选秀却几乎一场不落),姚笛的弱点也暴露无遗。说得委婉一点,表演能力有待提高。说得直白一点,根本不会演戏。综合她的小品、问答、才艺等各环节的表现,可以看出姚笛的悟性不太高,是个“木木的”姑娘。任何一个有着认真创作态度的导演,看过姚笛的选秀表演都不会让她扮演王熙凤。

  以下题外话:一场策划精心、赛制严谨的选秀本来可能为新红带来多重效益。
  “红楼选秀”原本是个非常高明的主意。主办方的商业利益不说,对于预热电视剧确有很大帮助。就“选角”本身而言,漫长的选秀周期,多项综合因素的比赛环节,可以把选手的性格、气质、文化素养完全展示出来。因为选手的容貌、身段,一眼就可以看清;个人才艺对于电视剧而言则不大要紧。内在的特点对于选角反而更重要。
  因此大可以把具备基本条件的选手们集中之后,通过淘汰赛,考察每个选手最“贴”哪个红楼人物。如果策划得当,《红楼梦》80%以上的青年角色可以通过比赛选出。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主意被BTV史无前例的混乱选秀赛制给搞砸了。红楼选秀重要的是每个大观园女儿都能找到气质、形象符合的演员,而不是什么宝、黛、钗的前三名。进入决赛之后的评审团,则应该是电视剧的主创团队和主要顾问团队。这样操作的话,等于把87版的那种全国海选从幕后搬到了台前。而且在媒体的沟通下,获得观众的反馈,最终选角的认可度肯定更好。
  主创团队如果能全程跟进选秀的决赛阶段,导演组对于这些待选演员的外部特征、内在气质、表演能力就会有个全面了解。甚至哪个演员适合什么的妆容、脸部轮廓适合什么镜头角度,这类细节也可以掌握。这对于随后的拍摄工作,绝对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前提是主创团队必须熟悉《红楼梦》原著,不然就要有一个强大的、真有发言权的顾问团队作辅助。像少红姐和她的朋友们,估计看了也是白看。

日期:2010-07-28 17:12:14

  这样的选秀下来,即使宝玉、黛玉的人选还没确定(这两个人物形象太特殊,感觉到了便是有了,否则十七八轮的也“选”不出来)。其他如十钗(元春可以不必选秀,另选成名演员),平、鸳、袭、紫以下直至五儿、小红,男子如琏、蓉、蔷、芸,秦钟、柳湘莲、北静王、蒋玉菡等都可以带回剧组。
  这样选秀的结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全国观众,尤其是最关心新剧的红迷们,对于未来的主要演员有了熟悉感。只要获选选手和角色之间的贴合度,观众有六、七分的认可。便可以在随后的摄制过程中,不断将精心炮制的花絮、博客通过媒体发布,持续稳定地增加认可度。等到电视剧开播,即使其他方面的漏洞不少(服饰、布景、道具永远都会有硬伤),因为过半的角色已经在事先得到认可,新剧获得的整体评价肯定差不了。

  事实上如何?“红楼选秀”推出的时候,参赛报名者之多,关注收视者之众,全国人民的热情不可谓不高。但是初赛开始后,赛制莫名其妙,评委更替频繁,以致入围决赛圈的选手就先残了一多半。决赛阶段的幺蛾子更多,各个利益方竟完全不顾脸面地变动赛制、架空评委、短信作弊……什么招都使了出来。后来索性更改了已经宣布的赛果。肆无忌惮的程度,恐怕居娱乐圈选秀之冠。即使这样还不算完,等到李少红团队接手,再一轮的夹带私人丑剧上演。之前红楼选秀多多少少做好的一些“预备功课”全部作废,“幸存”的选秀演员:柔弱程媛媛演了平儿,富态的蔡飞雨演了鸳鸯,一派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架势。

日期:2010-07-28 17:13:35

  之所以扯开去说选秀,我想讨论的是《红楼梦》拍摄电视剧,选秀原是一个很不错的运作方案:媒体预热,吸引全国尽可能多的好苗子来参加,增加主创团队对于演员的了解程度,培养观众对角色的熟悉度和认可度。同时为新剧造势,获得先声夺人的良好口碑。
  就像一个成功的品牌营销案例:
  建立品牌知名度 —— 让大众知道新红将开拍的信息
  增加品牌认知度 —— 让大众了解新红的主题和主创团队

  建立品牌认同度 —— 让大众认同新红的创作理念和主要演员选角
  促发购买行为 —— 电视剧开播,大众尝试收看
  提高品牌满意度 —— 收视率节节增高,为卫视上星和二轮铺垫
  确立品牌美誉度 —— 媒体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获得品牌忠诚度 —— 像87版电视剧一样,20年后依然有众多的忠实粉丝
  在我看来,就说是一味想着借《红楼梦》搂钱,也要把商业运作的策划搞好。运作得当,在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投资公司和李少红团队都能获得良好的品牌口碑。而在观众中建立的品牌忠诚度也能为他们未来的作品赚取更大的利润。现在是把好好的一席“红楼盛宴”变成了一场板砖噩梦,策划者何其之愚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