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谜踪》
第12节

作者: 舞马长枪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佛教界中,砗磲手珠,配戴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平安。师父们常以27颗以上至108颗的念珠作为配戴及念佛之用。砗磲在当今流行的‘佛教七宝’中,列驱邪避凶的首位。很受佛家师父及信徒们的喜爱,一般都配戴在身上以求避邪保平安。同时砗磲还能稳定情绪、去除杂念、醒脑提神、使脾气暴躁的人消除烦恼,调养身心平衡。
  ‘佛教七宝’指七种珍宝,又称七珍。七宝指的是砗磲、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这七种。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虽各不尽同,但砗磲在藏传佛教中则是高级的圣物。”
  于麻子好一番专业的解释,我和大牙总算知道了什么是砗磲,原来这东西还是“佛教七宝”之一,顿时也觉得有点意外,没想到手时的这个貌不惊人的白珠子还有这么多的名堂。

  于麻子见我们不出声,笑了一笑又接着说道:“小老弟,做这行有做这行的规矩,如何得到的,我不便去问。这珠子品相之好,实属罕见,但如果是念珠或是手珠,必有穿孔;如果是观赏,却不见雕工;要是把玩,个头小点。这珠子不像是新东西,应该是老东西,倒是挺有意思。”
  听他这么一说,我和大牙也是疑惑起来,莫不是这珠子不是谁无意掉在坟地上的?难不成是墓里那主的?可是怎么会出现在地面上呢?难不成是黄皮子叼出来的,被小宝踢飞后掉在地上的?看似只有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了。想归想,但是我们都没有出声。
  见我们并不作声,他用手捻了捻手里的珠子,对我们说:“这珠子是件老东西,应该也有点来历。表面似乎有些暗刻的东西,但我手里这儿没有设备,没法确定,您二位要是信得过我,我可以帮你找个高人,帮您瞧瞧,兴许能弄出来究竟来。”
  我们一听这个,就知道人家是好意的想帮个忙,我和大牙巴不得人家肯这样帮忙,我忙接口说:“于老哥,您这么说,我哥俩实在是太感谢了,这东西是我朋友家的老东西,一直放着,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想知道个明白,这不,才来找您,珠子先放您儿这,什么时候有结果了打我电话就行。”
  于麻子见状,笑了笑,对我们说:“承蒙您两兄弟看得起老哥我,这事你们放心,三五天后便给你们个答复,行或不行,到时候你们莫怪就是了。来了就是客,我尽地主之谊,也快中午了,咱们下去简单吃点什么去吧”。
  说着,回头叮嘱了一下店里的伙计,就硬拉着我们从店里走了出来。
  楼下就有很多特色的小吃,西单这片吃的、玩的、逛得各方面都很完善,找了一个相对清静点的馆子,靠边坐了下来,点了几样小菜,就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起来,都是些闲杂琐事。
  最后,自然是我抢先结了帐,相互又客气了几句就散了。
  对于这于麻子来讲,肯这样帮我,我倒是并不意外,一是因为我也算是他的老主顾,经常关照他的生意。二是我的这点本事虽说比起我爷爷来不值一提,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了不得,自然能交就交,卖个人情给我,以后万一有事,也好开口。人就是这样,如果没有了人情往来,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情了。最大的可能也是因为他是搞这行的,碰到这种东西,自然也想开开眼,多了解一些。

  不管这于麻子是如何心思,我倒是可以和大牙好好的休息一阵了。

[卷一 偏脸古城]第十四章 砗磲魄珠

  正赶上第二天是周六,在大牙的一再要求下,陪他一起去潘家园旧货市场转了转。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在北京东三环南路的东南角,应该算是全国最大的旧货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此设摊经营,经营的商品除了食品外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吸引着大批来京游客,当然本地人也去看看热闹。
  一路上就有些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人,手里高高举着一串玉石籽料,腰胯刀剑,主动上来搭讪。要不就是些民工打扮的人坐在路边,前面用报纸包着像是刚挖出来的各种瓶罐。大牙初次看到这些,很是好奇。在我的不断的推扯下,总算打消了一次又一次购物的冲动。
  市场里人山人海,大都是看得多,买的少,偶尔能看到几个外国人在一起,说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很内行的与卖主讨价还价。
  大牙以前没有来过这样的地方,见到什么都很新鲜,时不时的搭讪几声,也学着别人侃价,相中一只铜葫芦,上面雕满了纹饰。本来人家要三百元,他给人家出的价格是三十元,想不到最后还真就成交了,大牙过后一边看着这葫芦一边直咧嘴,但咋看表情都不像是那种乐得合不拢嘴才直咧嘴。

  陪大牙在北京四处转了三天,每天都是累得筋疲力尽才往回走,回到家里倒头就睡。
  直到第四天上午,于麻子终于打来了电话,电话里明显掩饰不住有点兴奋,告诉我们结果出来了,让我们中午过去后再说。
  出乎意料的不是去他的店里,而是在琉璃井那片的一个茶馆,这可与他的店有一段距离,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好在距我住的地方不太远,也不着急,在家上网斗了会地主,看着时间也差不多了,就拉上大牙,拦了一辆车,直接驶去。
  或许是要知道结果了,我和大牙明显都有点兴奋,大牙坐在副驾的位置上,自来熟的和司机一起扯上了荤段子,白话的唾沫横飞,倒是和那“的哥”侃的相当投机,一路上,就听他们你一段我一段的说个不停。临下车,大牙还不忘冲人家一个劲的挑大拇指。差点没把我恶心吐了。

  进了茶馆,首先看到的是精致的老花窗,老字画,一件件石雕、砖雕、木雕,灯光打的很柔和,渲染的环境氛围很有文化底蕴。
  有人把我们引到二楼的一个雅间,名字倒是很有韵味,叫“清幽堂”。推开古意盎然的木门,给人一种恍若从前的沧桑感觉。一眼看到于麻子在左手边坐着,但主座上坐着的人却不认得。
  于麻子正陪着那主儿在聊天,见我们来了,于麻子站了起来,紧走两步,迎了上来,招呼我们,然后介绍我们相互认识一下。
  这才知道,坐着那主儿人称“董三爷”,据于麻子说在道上也是个人物,不是一般虾兵蟹将能攀得上的,古玩这行,大大小小的事情,没有他不知道的,谁家出个好东西,都要找人家给掌掌眼,过过手。如此的人物,顿时让我有些措手不及,不免刮目相看。
  那边的大牙冲着董三爷一抱拳,张口说道:“西北连天一块云,乌鸦落进凤凰群。董三爷,今天得见,是我们兄弟的福气,没想到我们兄弟这点事还劳了您的神,费心之处,我们哥俩记在心上,如果有需要搭把手,帮个力的,您仅管言语一声。”
  这话是好话,但从大牙那嘴里喷出来,就有点不对味。

  我心里也直骂大牙,你一个郎中,充什么江湖人啊,还把东北黑话整出来溜口,这不是找事儿嘛。怕人家董三爷挑理,就赶忙说:“三爷,我叫胡灯,这是我兄弟程亚达,这人说话四六不着边,不用在意。实在没想到,把您给惊动了,我们真是有点过意不去了。”
  董三爷,一寸长左右的头发,已经有些斑白,看着有60多岁的样子。眼睛不大,但炯炯有神。戴了副窄边的眼镜,很有点教授学究的范儿,只是透着的那股子犀利劲恐怕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董三爷欠了一下身,看了一眼大牙和我后,一口的京腔的笑着说:“嘿,想不到小兄弟也是吃江湖饭的。你们不用和我客气,听于老弟说了,他怕看走眼,我就斗胆给瞧了瞧,都是玩儿这个的,就好这一口儿。有道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大家也都是朋友,相互有个帮衬,也不是什么大事,不用客气。”
  这时一边的于麻子支开了旁边的杂人。看看屋里没有别人,一边忙着冲茶,一边说:“都不是外人,三爷呢是我长辈,胡灯也是我小兄弟,这点忙总是要帮的,我也只是跑个腿,实在是不敢劳二位道个谢字。”
  董三爷微微一笑,冲于麻子使了个眼色。于麻子会意的笑笑,从包里摸出了一个盒子推到了我的面前。说:“胡老弟,你看一下,这是你们的珠子,现在物归原主。”

  看得出,人家很在意这东西,给配上了一个极其精致的檀木盒子,顿时让我和大牙有点措手不及,估且不说人家对咱这事的在意程度,单单这个盒子也是价格不扉啊。
  大牙伸手摸了摸盒子,刚要打开,看到我冲他挤了一下眼睛,很机灵的把盒子翻了一下,假装在欣赏这只檀木盒子。
  这帮人都是面儿上的人,以人家的资历,还不至于偷梁换柱,当面打开盒子,反尔显得我们毛头小子有些小气了,反倒有些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我正要开口说些感谢之类的客气话。就见董三爷摆了摆手,似乎知道我要说什么,直接说道:“胡先生,你们不用这样。再客气就没意思了。东西我仔细的瞧过了,这珠子是上等砗磲做的,我就抖胆叫它为砗磲魄珠吧。”
  在古玩界,对于一件玩意儿的命名有时并没有太多的规则,几乎都是随形而出。未必全有出处。
  董三爷喝了口茶,语气波澜不惊,声音虽不大,但却处处让人有些敬畏:“这珠子应该是明末清初时代的东西,表面暗雕,精美绝伦,工艺超绝。打有一孔,深度为珠径的四分之三左右,孔极细,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左右,至于是人工还是天成的,不好判断,但以目前的现代工艺是达不到的。表面纹饰应属于微雕手法,只是工艺之精,平生未见。已经把图案放大三十倍后,打印在这张纸上了,你们可以随便看一下。”

  我和大牙一听完董三爷这段话,基本上已经傻了。
  倒是估计到可能上面会有些纹饰,但实在想不到其工艺如此卓绝,超乎想像,没有料到这一个珠子能有这么多的名堂。
  就伸手拿起桌上的那个档案袋,抽出里面的纸看了看,纸上的图案由一些弯曲的线条组成,看不出画的是什么,隐约似乎有两个字,只识得其中一个像是大写的汉字“十”。另一个笔画很多,不知道是什么字体。
  正看得出奇,董三爷呷了一口茶,笑了笑:“嗨,二位也都不是外人,董某人这里还有个不情之请,说来倒是有点唐突了。”
  一听这话,我则收回目光,把纸直接递给大牙后,开门见山的说:“董三爷有什么事,您仅管说,做得到的,绝不推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