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寻迷——我所遇到的千年不死的神仙和菩萨》
第45节

作者: _地儿_
收藏本书TXT下载
  雍正悟道之后,结合自己的修证体会,以禅宗三关之理,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其说虽然未必为宗门的旨,但是可作为一家之言——
  初关:“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
  重关:“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香味触法者色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破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末后关:“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着,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
  雍正生前力唱三教同原之说,著有《御选语录》、《拣魔辨异录》等著作行世。

  日期:2011-8-14 12:17:00
  也就是说,雍正皇帝自幼信佛,喜欢博览内典(佛经),起初,喜欢做有为佛事,就像现代的一些人,求求感应,福报等等,由于没有遇到明师(即过来人),对禅宗很轻视,只从字面上来解释。就像现代的一些口头禅居士,玩弄一下嘴皮子。后来在显密圆通的章嘉活佛的提醒下,开始奋力修禅。1712年正月,34岁,还是皇子的他,利用春节期间,邀禅僧们来居住的宫内修禅七,也就是七天一个阶段,七天一个阶段。到第三个禅七的最后两天,他来随喜参禅,静坐。静坐了两天,忽然洞达本来面目。“始信天地间惟此一真实之理”开始对佛法升起真正的信解。估计他起初也是半信半疑。

  在座的一位修学程度不高的禅师,认为他已经彻悟了。他自己知道不究竟,不放心,请教章嘉活佛。章嘉活佛告诉他,他只是如同用针挑破了窗户纸,看到了那么一点而已,佛法无边,当勤精进;胤禛于是修学更加努力,二月组织另外一个禅七,他勇猛精进,二月十四日晚行香时,忽然桶底脱落,出了一身透汗,所证更进一步。就去请教章嘉活佛,活佛说,这好比从屋子里走到了庭院中,看到的天地扩大了,但仍不究竟,依然需要继续努力;于是,胤禛就更加努力,念念都在参禅中,次年正月,他组织了第三次禅七,正月二十一日,静坐中,无意间踏破最后一关,亲征了“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一时身心庆快无比。于是他欢喜踊跃,前往章嘉活佛的住所,展礼致谢。

  章嘉活佛望见雍正,远远地便贺喜道:“王得到大自在了!”
  可见真正证悟的人,身心自然不一样,一望即知。
  胤禛问证得本来面目后怎么做?
  章嘉活佛把手从外挥向他的身体,告诉他,“不过尚有恁么之理,然易事耳。”也就是说,悟后起修,转化身心,饱览各种典籍,学得差别智慧,用来度生,不过悟得本心后,这些也就很容易了。这或许就是禅宗大德们常说的,既得本,何愁末。因为开悟后,时时都在定中,智慧大开,转化肉身,学习世间法和其他佛典,是很容易的事。

  遗憾的是,很快,几年后,康熙帝死了,由于康熙帝晚年过于宽容豁朗,留下的官吏贪污成风、国库空虚、赋税过重,民生艰难的烂摊子就交给了他。他开始了“十年兴国、十年兴教”的宏愿。每天除处理公务外,批改的奏章字数就达八千多字,且13年如一日。并以改革家的姿态,开始了吏治整顿(以德能取人)、赋税调整(把过去的人头税,改为按土地多少征收,保护了平民和赤贫的人,使富人不能再偷税漏税),火耗归公(把官员的灰色收入部分没收,一部人用于高薪养廉,一部人收归国家),治理黄河、调整法律,废除了腰斩(据说他一次听了腰斩时,犯人的惨状,很不忍心,就把酷刑废除了)等酷刑等等,由于公务繁忙,每天睡眠时间只有四个小时,他终于积劳成疾,累死了。但这十三年,却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关键的作用。是历史上公认的最敬业、最勤勉的皇帝。

  也可以说,他能连续一十三年保持如此旺盛的精力,果断精干,我认为都是证悟佛法后,身心得到初步转化的结果。一般人,估计一两年就累坏了。
  我想,雍正皇帝如果不为天下做这么多事,关注自己的修行的话,他的成就,或许会更高,进一步肉身转化后,就会成为生死自在的不死之身,同太虚法师所说,如果自己不是为了佛教的振兴,仅仅走传统的修持道路的话,成就会更高。据说,太虚法师在山中闭关时,很快进入很殊胜的境界,但看到在晦暗动荡的中国,佛法凋敝,风雨飘摇,于是毅然下山,开办佛学院,组建中国佛教协会,去维持佛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去了。由于太虚法师团结僧团改革积弊,佛教终于呈现出崭新的面目,从过于关注死后的去向和超度亡人的流弊,转向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在奉献中修持自我的人间佛教。星云大师、印顺大师、赵朴初居士、圣严法师等等一大批现代高僧,都是他当年造就的年轻僧才。他们都是为了天下,舍弃了自己的成就。不管后世如何评价,他们确实表现出了一种苟利天下生死以,岂以福祸趋避之(林则徐语)的大菩萨精神,把天下苍生的痛苦,一肩挑起。并以自己的肩膀,保护了无数人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修行。

  据说雍正皇帝开悟后,为缔造僧才,召集天下可造的僧才进行禅七,室内悬挂宝剑,不能克期证悟的,自己去试宝剑抹脖子算了,结果不仅没见一个人抹脖子,反而造就了很多大德。天慧禅师的开悟就与此有关:
  天慧实彻禅师悟道因缘
  天慧实彻禅师,天隐圆修下灵鹫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唐,浙江兴化人。天慧禅师头上曾经长满瘌痢,十九岁出家,投本邑报恩庵贯之和尚落发,受具足戒后,即游方参学,遍历禅席,达三十年之久,后于灵鹫诚禅师座下,悟明心性,居高旻寺领众。
  雍正皇帝在位的时候,对玉林通琇禅师非常敬重,曾试图亲自为通琇禅师选择合适的嗣法弟子。经考察,诸山大德都一致认为天慧禅师可堪接法。
  雍正皇帝于是召见天慧禅师。
  雍正皇帝问:“你是国师嫡嗣,还识国师宗旨否?”

  天慧禅师道:“我有瘌痢头在。”
  雍正皇帝于是手执宝剑,追问道:“割却你瘌痢头又如何?”
  天慧禅师一听,惊恐万分,无言以对。
  雍正皇帝道:“君无戏言。宫中有禅堂,限你七天,发答不出此语,必割却瘌痢头。”
  天慧禅师于是住进禅堂。雍正皇帝派人在禅堂外守候,并每天报时——今日已到第几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